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民工权利保障法律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鸣  杨正喜 《学习论坛》2006,22(4):70-73
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工不仅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法定权利缺失,而且他们实际能够享有的应然权利和法定权利较之城市居民也有一定的差距。当前,完善农民工权利保障法律机制,首先要在立法上消除对农民工歧视性的法律规定,恢复农民工国家公民的主体地位;其次要强化政府义务,加强政府对农民工权利的保护;再次要完善司法救济制度,使农民工在权利受损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济。  相似文献   

2.
农民权利保障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钟丽娟 《理论学刊》2003,3(2):97-100
在中国 ,人权主体存在二元结构。社会成员不是依公民的身份平等地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 ,而是依市民与农民两种不同的身份有差别地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歧视农民的二元制度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平等权的宪法文本存在缺陷、公权力的行使存在不法现象、国家权利保障机制存在缺陷以及农民缺乏法定的维权组织是导致农民的宪法权利被侵害的主要原因。针对上述原因提出了相应的保障农民权利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有序政治参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创新农民工有序政治参与机制,在制度层面上,要彻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努力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在法律层面上,必须将公民特别是农民工的政治权利及其保障与实现在宪法和其他法律上予以明确、巩固和发展;在政治结构上,要发挥政治性组织的作用,培育非政治性社团组织的成长,促进我国社会的政治结构的合理调整。  相似文献   

4.
略论我国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护方面,我国现行法律存在严重缺陷,导致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使广大农民工成为地地道道的"二等公民"。造成这种情况既有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也有政策和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影响,还有农民工自身的原因。为更好地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我国应当成立农民工权益保护组织或者把农民吸收到工会组织当中来,有必要制定单独的《农民工权益保障法》,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劳动法等各项现行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5.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说,在迈向和谐社会的大道上,有五只“拦路虎”:第一,由经济的二元性所产生的城乡二元性和社会结构二元性,正被制度性地安排为人的社会主体身份的二元性;而主体身份的二元性又被区别为权利享有的二元性。这使得人们获得权利和利益的根据不是能力的贡献,而是身份。这是中国目前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不消解和改善这种结构,就无和谐社会。第二,由社会不公引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分配不公是中国最突出的社会问题。起点不公、机会不公、对待不公、规则不公、结果不公等,影响了社会不…  相似文献   

6.
法律意识在公民意识结构中处于重要地位,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是提高公民政治素质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集中体现为对社会主义法律的根本立场、根本态度和根本看法.我国公民应该具有的现代法律意识集中体现为公民意识、法律至上、人民主权、权利本位、人权保护、权力监督意识等.强化公民的现代法律意识,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是当代中国走向法治化进程中的一项基础工程,是推进法治国家进程的关键,也是适应时代发展趋势,促进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7.
论人权的宪法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人权,一般是指使每个人在个性、精神、道德和其他方面的独立获得最充分与最自由发展的权利。人权有三种存在形态:应有人权,通常是指应当有,而且能够有但还没有法律化的权利;法定人权,是指以实证法律的规范形态存在或据此推定存在的权利;实有人权,是指权利主体实际享有和行使的权利。其中,法定人权是人权内容最直接、最集中的表现形式。由于宪法的特殊地位,法定人权首先表现为人权的宪法保障。由此可见,人权与宪法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权是宪法唯一的内在精神。 宪法的内容大致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对国家制度的规定,即宪法对权力的规定。另一部分是对人  相似文献   

8.
新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这一内容是建国后三部宪法都没有的。只有大家都遵守和履行公民对于国家和社会应尽的各项基本义务,才能保障大家都享受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在资本主义社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不仅不是平等的,而且是根本对立的。这种对  相似文献   

9.
根据我国宪法规定,休息权的权利主体是劳动者。但劳动者的外延小于公民。休息权是每个人都应享有的一项自然权利和应然权利。《世界宪法全书》中所载30部宪法将休息权确认为宪法权利的相关规定可以分为公民模式、劳动者模式和复合模式,其中公民模式和复合模式优于劳动者模式。《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将休息权主要规定为劳动者的权利,而《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享有休息权。建议我国在修改宪法时,休息权的权利主体的规定采取"公民+劳动者+儿童"的复合模式。  相似文献   

10.
论和谐社会视野下农民工权益缺失及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而产生的新兴社会群体。农民进城就业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繁荣,但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的户籍制度等原因,他们的权益往往得不到保障,以致成为城市中的弱势群体,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探究农民工权益缺失的现状、深层原因,以期构建农民工权益保护的法律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