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徐世杰 《理论探讨》2003,3(3):91-95
"三个代表"思想是我党学习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大成果,是我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创新精神的理论结晶."三个代表"思想处处都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思想光芒.我们要认真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弘扬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我们才能无往而不胜.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论述的"三个代表"思想,继承优良传统,深刻总结了我党的建党历史经验;顺应时代要求,升华了我党历来坚持的基本原则;面向未来发展,成为解决党建两大历史性课题的锐利思想武器."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共产党是"两个先锋队"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党的性质确定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是这两个先锋队的统一,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我党的两个先锋队性质.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 ,鲜明的价值取向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直接连接着我党的最高层次的价值目标和价值标准。“三个代表”思想体现的价值系统 ,又是依据于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以当代生产力发展的新变化为基础 ,展示了真理观与价值观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5.
"三讲"与"三个代表"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统一于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之中,即它们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全党提出的新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思想武器和伟大纲领.二者的辩证关系在于,"三讲"是达到"三个代表"要求的前提条件,也是实践"三个代表"纲领的有效途径;"三个代表"是"三讲"的升华和提高,也是检验"三讲"成效的根本标准.  相似文献   

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与阶级性,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精髓,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7.
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与"三个代表"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建立在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的。从人类社会发展动力的角度看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先进文化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当代中国 ,三者有机统一于党领导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8.
"小康社会"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把小康社会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最直接、最现实的目标,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而获得的深刻结论,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结论."小康社会"不仅是道地的民族语言形式,而且也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是一个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大魅力和锦绣前程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9.
"三个有利于"思想是邓小平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首次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是江泽民2000年在视察广东时首次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思想,为我们判别改革开放中围绕姓"资"姓"社"问题展开的一系列是非得失提供了科学标准."三个代表"思想,为我们判断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领导和自身建设的成败得失提供了科学标准.搞清楚这二个标准的相互关系,不仅对我们深入领会和贯彻"三个代表"思想,提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素质与执政能力,提高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水平有益,而且对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三个有利于"思想,排除各种干扰,在改革开放中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四有"新人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目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战略选择,其哲学基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四有"新人思想是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才培养的科学价值选择,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重温邓小平"四有"新人思想,紧密联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当前大力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应把坚定科学理想信念、大力推进诚信道德建设、注重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知行统一作为三大着力点,其主要途径宜从建立家庭、学校与社会三结合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网络信息传播阵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融入日常活动之中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周易>的"象",是以符号为表征的天人之道.一部<周易>,就是以阴阳两爻所形成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符号体系.它是我们远古祖先为后人留下的"心灵与宇宙玄机互动"的符号系统.<周易>之"象",蕴涵着宇宙的创生与演进的逻辑过程,万事万物的生灭兴衰之道,天地人"三才"的互动之理,人生祸福的交变之机,吉凶判断和人性教化之本.这种"象",通过"文化之象"、"心理之象"、"思维之象"、"伦理之象"、"数理之象"、"占卜之象"与人的心灵互动,能给后人以无尽的启迪和人性进化.  相似文献   

12.
当今学界关于儒家“超越性”的争论,因言说方式缺乏分层,故多有混淆。实际上,该话题肇始于明清之际,是耶儒双方围绕着“因性”与“超性”问题而展开的交流实践。重回明清之际,梳理阿奎那关于“超越”术语的几种用法,比较耶儒双方关于“超越性”的言说方式,可以发现儒家并非以神为中心进行自上而下的言说,而是从现实出发,对“超越性”问题进行自下而上的回溯。  相似文献   

13.
向征 《理论导刊》2021,(3):87-90
“情”“理”“法”是协调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主要依据,“情”是基础,“理”是“情”的规则化,“法”是尽“情”适“理”的设计。三者虽在目标和源生上具有一致性,但在社会生活中却常以矛盾的形式引起人们的关注。不同的文化视阈下,对“情”“理”“法”的关系看法不尽相同,三者以一种哲学式的否定之否定的逻辑不断相互促进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结合我国的文化特征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促进三者融合互通,建构完善与“情”“理”精神相一致的法律制度体系,杜绝不合乎现代社会之“法”的“情”“理”对“法”的干扰,善用中华文化之“情”“理”释解现代社会之“法”。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3,(34)
《春秋左传》中展现了对礼的不同理解,一种是俗常之礼,认为礼是一种仪式;一种是《左传》之礼,认为礼不仅仅是指礼仪,更重要的是礼治,即将礼与实际政治功能联系在一起;一种是孔子之礼,认为仁是礼的内在根据,只有依仁而行的礼才是人所必须守护的价值。这些不同的理解表明了对礼的认识,由形式转向实质,由外在转向内在,礼的含义得到不断的深化和丰富。  相似文献   

15.
白琳 《理论导刊》2007,(9):104-106
2005年初查韦斯提出的面向21世纪的"新社会主义",是思想来源多元性和混合性的、立足委内瑞拉国情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的出现和摩尔多瓦共产党人党的出色表现,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开始涨潮的重要标志。要以新眼光来观察和研究这种"新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6.
"实用理性"——对中国传统文化"实践理性"误解的辩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颖 《学理论》2008,(22):48-49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理论界有一种倾向是以康德的"实践理性"对其进行解释,但中国传统文化有其自身的成长土壤,"实践理性"不足以作出恰当的诠释。本文力争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找到其确切的界定,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背景中寻找"实用理性"的因素;并通过对比分析"实用理性"、"实践理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诠释,证明"实用理性"是中国传统思想在自身性格上所具有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18.
关于承接传统"孝道"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近年的思想道德研究中,关于承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问题一直是人们进行理论探讨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图以一个具体的传统道德观念——“孝”为例,从理论上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和阐释,使其富有传统的魅力和时代的特征,成为全社会成员普遍接受的新观念,为新的思想道德体系提供养分,从而实现传统美德与新思想道德体系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在不同关系上有不同的涵义,从归根究底的意义上说,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人的实践活动和人的世界的根本目的、根本动力和根本标准。它不是本体论命题,也不是世界观和历史观的基本命题。它只是体现世界观和历史观的重要方面的价值观命题,在不同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中具有不同的涵义和要求。  相似文献   

20.
"异端论"客观存在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其与"正统论"辩证对应.以实践标准检验它们正确与否.是处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存有正常形态和非正常形态,而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临界转型的表现.立基于实事求是的根基性原则,要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临界转型中的"异端"和"正统"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