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9 毫秒
1.
刘文祥博士的新著《美国外交决策中的国会与总统》出版了。我认为该书的最大优点是融会贯通了"知己知彼"的精神,不失为一部有鲜明特色的力作。《孙子兵法》中的"知行学",讲的是军事,也是政治,推而广之,同样适用于社会科学的发展。有人据此将社会科学区分为"己学"与"彼学"两大类。互为彼己,己为彼用,彼为己用,彼己互通耳联,互补互动,这是社会科学领域的常见现象,  相似文献   

2.
读到唐小兵先生的《胡适:伟大先知还是一介书生?》一文,才知今年是胡适先生诞辰120周年。90年代初,我的硕士论文写的是关于胡适的改良政治思想,从这一意义上说,胡适,是我从事学术研究的"第一个对象"、"第一人"。我竟然忘记了"第一人"诞辰120周年纪念,感觉有点惭愧。研究者往往会对自己的研究对象因"了解"而趋"同情",我也是如此。初读时,胡适改良思想是被放在正确革命之对立面来看待的,读着读着,便开始同情胡适之改良了。可是,这又与因受教育而对革命持肯定的态度发生冲突。"革命"与"改良",便在一个"半梦半醒"的青年学生思想观念中纠结、斗争起来。求解不得,还写过一封信求教国内胡适研究一专家。专家回信说:这个问题太复杂,  相似文献   

3.
苏乐 《南风窗》2011,(26):14-14
读到唐小兵先生的《胡适:伟大先知还是一介书生?》一文,才知今年是胡适先生诞辰120周年。90年代初,我的硕士论文写的是关于胡适的改良政治思想,从这一意义上说,胡适,是我从事学术研究的"第一个对象"、"第一人"。我竟然忘记了"第一人"诞辰120周年纪念,感觉有点惭愧。研究者往往会对自己的研究对象因"了解"而趋"同情",我也是如此。初读时,胡适改良思想是被放在正确革命之对立面来看待的,读着读着,便开始同情胡适之改良了。可是,这又与因受教育而对革命持肯定的态度发生冲突。"革命"与"改良",便在一个"半梦半醒"的青年学生思想观念中纠结、斗争起来。求解不得,还写过一封信求教国内胡适研究一专家。专家回信说:这个问题太复杂,  相似文献   

4.
正作为一名80后,我从小就是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呵护下成长起来,如雏鹰地飞翔,学习阶段也是按照父母的希冀,承载着家人的厚望,按部就班地完成了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直至毕业、工作。期间,父母的"建议",在我们看来就是善意的"命令",不得不从,比如大学选专业,你喜欢这个专业,而父母建议你去学那个专业,还身体力行、苦口婆心地用过来人的口吻给我们"善意的提醒"。当然,我们明白,这些是父母对我们的爱,所以有些时候,我们还是顺从了父母,没有听从自己的内心。择业上,想  相似文献   

5.
正5号线宋家庄附近,有几栋不起眼的灰色小楼。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城市轨道交通机电专业首席技师工作室"李荣建创新工作室",便在其中一栋小楼之中。"李荣建"既不是领导,也算不上名人,40多年如一日地刻苦钻研,让他成为了一把创新好手。进入地铁公司,李荣建的第一个身份,叫做"卫技",扶梯、通风、照明、排水……只要"沾到电的都得管",没有专业知识,就跟着老师傅学,不到20岁的李荣建就如此干起了"地下工作"。说是"地下",李荣建的工作确实有点隐  相似文献   

6.
迷糊     
正烈士王志军曾是我新兵连的战友,但大家私下里不喊他的名字,而叫他"迷糊"。说起"迷糊"还真有些迷糊,队列训练时,他经常左右不分,有时班长喊"向左转",他可能向右转;有时班长喊"向右转",他可能向左转。在几种步伐行进中,走成一顺脚的次数也不少。新兵连紧急集合的次数比较多,"迷糊"几乎每次都丢三拉四,有一次还把胶鞋穿成了一顺脚。连长让他换过来,他却跑回了宿舍……但很快又跑  相似文献   

7.
黄纪苏 《南风窗》2014,(16):47-47
<正>北京大学有卓尔不群的另一面。北大的一些师生这次又挺身而出,选择在沉默中爆发。这才是令人神往的北大精神,这才像蔡元培、李大钊、胡适、鲁迅、毛泽东等先贤呆过的地方。6月的一个下午,阳光暴烈得像五雷轰顶。我去参加了一个会,讨论北大的什么"燕京学堂"。会议通知写得太"价值中立"了,让人看不明白会议组织者到底想干什么。"燕京学堂"当然不看也明白,虽然说得高大上,要"构建中国文化主体性",其实就"办班"、"创收"那点事,早臭一条街了。一个惯见不怪的事情,我倒觉得有说说的必要,理由有两个,一个是它有代表性;第二个么,读者看到结尾就知道了。其他与会者们议论"中国学"、"国  相似文献   

8.
正"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这些观点均出自先秦儒家思想家荀子的《荀子·性恶》。提起荀子对人性研究的学说,在历史发展中常被学者们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这是因为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截然不同的"性恶论"的观点。荀子主张人性有恶,其否认天赋观,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荀子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质朴的一种自然属性。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名"况",  相似文献   

9.
比较政治与区域研究都是冷战时代"美国制造"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比较政治与区域研究曾有过一段相互参酌、交织发展的协作时期;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者间的分歧越来越大,渐趋疏离。通过追溯比较政治与区域研究如何从早期携手并进的"耦合"状态,走向"解耦"以致"脱钩"的过程,不难发现,二者"解耦"是政治学科内聚度提升的自然结果。不过,比较政治与区域研究"解耦在所难免,脱钩全无可能",从经验材料到研究方法,比较政治在继续朝政治学学科"高内聚"方向发展的同时,放松一些科学研究认识论上的"门户之见",承认"处境条件"之于"因果解释"的重要价值,它与区域研究保持良性的"低耦合"互动既是可能的,更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1972年初,中美关系开始"解冻",来华的外国记者、国际友人人数猛增.那时正"狠抓阶级斗争","敌情观念"极强,有关方面制定了极为细致、严格的与外宾接触的有关规定,各单位、居委会都组织全体、居民学习、熟背这些规定. 商场里的假买与真还 当时,我从农村回城探亲,也曾与其他知青一起,被拉到居委员开了半天会,学、背这些规定,一条条背得滚瓜烂熟后才能回家.  相似文献   

11.
我想,用不了多久,一门新的学问--节日学,就会应运而生、乘势成林。最近一些媒体已经开始利用5·18助残日煽情了。很多媒体以展示智障者舟舟的幸福生活,来提醒大家关心爱护残疾人。关心爱护残疾人--这个目的,肯定没有错。而我想说的是,为了炮制关心爱护残疾人这剂爱心"猛药",为什么要选择已经"成功"了的舟舟做"引子"?很多人都清楚,衣不裹体、食不果腹、境况凄惨、无人理睬的残疾人,在中国城乡随处可见,不需要做  相似文献   

12.
西方马克思学以学院化的学者为主体,以一种标榜"中立"的立场,运用"文献学"研究与"文本解读"相结合的方法来解读马克思,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解读模式,这种模式创造了超越意识形态界限、以马克思文本为本位和一种对排除恩格斯的马克思文本(特别是未完成的文本)崇拜的神话,同时也使西方马克思学以自身的问题而"终结"。要穿越西方马克思学神话,走向中国特色马克思学,必须确立中国特色马克思学独特的问题域,自觉建构中国特色马克思学的方法论体系,把学术研究与政治需要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文本的内在语境与当前现实文本的实践语境互文本阅读,同时,积极开展马克思学研究的国际对话。  相似文献   

13.
赵义 《南风窗》2012,(3):12-12
笔者大学读的是政治学专业,在经过多年的应试教育后,对大学里接触到的政治学知识都感到很"新鲜"。至今笔者很清楚地记得,大学老师曾经讲过一个概念:政府的自利性。就是说,政府不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会追逐自己的利益,因为政府说到底也是一种组织,组织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  相似文献   

14.
正亲爱的龚晓光:您好!辽宁的天气逐渐变热了,你们那里如何呢?在你的上一封来信中,我感受到了你的不安。你说,自己太渺小了,工作太平凡。同时,你跟我分享了自己的工作遭遇:因为在工作中"太死板",没有"好人缘",为此你感到苦恼。在你看来,我是一个有"好人缘"的人——不管谁遇到困难,我都会主动跑去帮忙;不论谁跟我提什么私人要求,我都会尽量满足。实际上,你只说对了一半。我是个认死理儿的人,如果违反了我心中的原则,那么,即使是再容易办到的事儿,我也不会"抬抬手"的。  相似文献   

15.
陶杰 《南风窗》2011,(6):100-100
中国文化的主流重实利,单身一律遭标签为"情感输家",90后也相亲抢嫁,对女性最刻毒的咒骂,莫过于"嫁不出去"。中国国力强盛,要有自己的话语权,何不另设"七夕会",取代西方的情人节——难道中国人不懂谈情,也要学西方?  相似文献   

16.
最近,某著名网站在首页刊发一篇博文,题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假恶丑".笔者阅后实在搞不明白孔子的"假恶丑"从何而来? 依笔者之见,孔子的一生,活得是很真实的,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即实事求是,才称得上明智,而孔子本身就是这样.《论语》中有一段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来到卫国,卫国国君向他请教排兵布阵,孔子回答:"礼仪方面的事情,我略有所闻,打仗方面的事情,我没有研究过.""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相似文献   

17.
中国苏北大丰县袁家的"小十一子",又出了一本书。中国商界新贵写作潮中,又多了一本半商半学的书。过去的一年里,拿过美国学位的商界新贵们,以一个个似乎翻译过来的西化的标题,申述他们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领域内的新主张。我以为,商界新贵出书热,势必会渐成一股或大或小的文化现象。为了叙述的方便,我打算以袁家"小十一子"为粗线  相似文献   

18.
两位年轻的记者立志用纪实报道的形式“写出有广东味的广东人”,闯出一片——自从《南风窗》开辟了"我"的系列专栏,一个个普通人走上了前台,一个个生活中的你、我、他被人们认识。读者们越来越关注'.我",当然,也越来越关注写"我"的两位年轻记者。一个暖洋洋的星期天,在电视台  相似文献   

19.
另一个我     
《南风窗》2014,(2)
<正>在独生子成长的世界里,宇宙才能替我做主,只有星星知我心。城市,花房,走廊,草地,一个人的行立坐卧,早已成了青春的修行。同居的集体回忆。单独的房间朝南墙上涂着粉蓝色的漆。我长期霸占家庭甚至家族的指挥权力,至少每天晚饭黄金时间的电视遥控器在手中,和表兄弟姐妹们的关系不冷不热忽远忽近。朋友间闲聊八卦互诉衷肠之余,最多的话题是"我",偶尔也会谈起"你",前提是"我"对"你"有点兴趣。哲学家说,生而为人,总在找寻自我。我是一个独生子。上大学前没有和小伙伴们  相似文献   

20.
今年3月29日,刚挨了"魔术子弹"没几天的陈水扁,率台湾"五院院长"到忠烈祠参加所谓"中枢春祭典礼",这是台湾从国民党时代例行的"公祭"。祭礼上,陈水扁诵读了一篇不新不古的四言祭文,可笑的是,把"民主进步"的党名也夹混进去念。这姑且不论它,让笔者非常惊讶的是这一段:"时值大选、政坛云扬、龙腾虎跃、共逐胜场、祈我先烈、佑我贤良、八紘一宇,禹奠重光、互通两岸、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