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特色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克服教条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危害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道路特色、理论特色与制度特色的统一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表现出来的民族气派、民族风格和民族精神的统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完美融合。文章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特色形成的理路,提出了从增强三个自信、坚持独立自主的民族精神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个方面着手,寻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来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而且来源于中华民族优质文化基因.中华优质文化基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提供了文化环境,助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规制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华优质文化基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互为支撑,在理论创新与发展中产生了重要作用,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雷锋精神熔铸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凝炼和结晶,并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从深受儒家文化为主干的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影响,牢牢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充分汲取毛泽东对儒家心性修养和民本思想的批评和继承等三个方面,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雷锋精神的思想文化源流,对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思想精髓、精神品质、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等优质基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区别于国外文化形态的三个重要维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特色大学文化是由大学道德、大学理念、大学精神等核心内容构成。我们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三个维度出发,形成以传统文脉为深厚底蕴的大学道德、以革命理想为持久力量的大学理念、以砥砺奋进为时代特征的大学精神,建设中国特色大学文化。  相似文献   

5.
蒋东玲  向绪伟 《求实》2012,(7):79-8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其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都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吸收、改造了传统文化,同时,传统文化多元一体、一元主导的格局也为我们在尊重差异、兼容并包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提供了文化生态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对传统文化中和谐理念、大同构想以及民本思想的传承与升华;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和创新精神的源动力来自于传统文化中"大一统"思想和变通求新的特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国"耻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现实内涵和发展内涵。其内在构成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神自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功能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坚定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神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神实质的执着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功能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身价值的高度认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增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必须注意在物质文化创新和精神文化创新有机统一的协同实践中、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实践中以及在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有机统一的整体实践中多方面、持续地进行。  相似文献   

7.
提升文化自觉,在认识和发展传统文化过程中,注重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注重对传统文化的自觉认识和把握、确立文化主体意识和主权意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国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更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需要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引领民众,以文化强民理念去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在处理好文化与民、文化与国、民与国之关系的基础上,以实际行动推动文化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9.
徐宗华 《学习论坛》2005,21(11):52-55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到新中国成立的漫长历史时期内,在社会生活和政治实践中所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理论、政治价值观所构成的相对稳定的体系。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政治文化,是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体。中国近代力图使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经历了“三代别、六阶段”,经历许多艰难曲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走上了一条探索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机制,是文化发展和建设规律所确立的运行规范和约束方式,其价值取向表现为"四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完善一个体系,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是有利于优化两个"对接",即古今文化的"合理对接"和中外文化的"合理对接";三是有利于体现突出"三个特色",即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四是有利于坚持"四个应用",即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相似文献   

11.
盛畅 《新湘评论》2003,(9):24-24
(一)正确处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西方文化的关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必须牢牢把握住三点:社会主义实践是基础、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指导、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是借鉴和吸取的对象。在这个问题上,还必须克服三种错误倾向,一是要注意克服“左”的思想的影响,一概排斥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搞什  相似文献   

12.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一个重要文化命题,是指文化建设主体对待文化发展的理性思维和实践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初步形成,是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整合的结果。新世纪新阶段,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要做到对自身传统文化“批判继承”之自觉,对外来文化“博采众长”之自觉和对未来文化“建设创新”之自觉。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指经济发展、民主健全、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实践证明,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愚昧无知,失去理想,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身份之维、文化知识之维、文化意识之维、文化行为能力之维等四个维度对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进行探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公民的文化身份认同与国家认同是对合格公民的身份认同要求;熟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对合格公民的文化知识要求;树立文化权责意识、文化参与意识、文化自觉意识和自信意识是对合格公民的文化意识要求;具备相应的文化表达和文化思维能力是对合格公民的行为能力要求。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必须有着高度的自觉。就文化与民族的关联以及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特征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要在文化身份建构层面坚持"民族特色"与"世界典范"的统一,又要在文化内涵提升层面实现本土文化与外部异质文化的包容;既要在现实层面促进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和谐共融,又要在时代价值层面成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创新力的动力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这种自觉将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和积极的价值牵引。  相似文献   

16.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都无法回避自己的传统,现实是历史与传统的现实,发展是在一定程度上基于传统的继承、创新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建构并非无根的浮萍,受中国文化传统供给和滋养兼具融合外来文化传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挖掘和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建构中的三种"文化传统",对于夯实文化自信的民族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精神以及积极吸收外来文化有益养料具有重要意义。三种"文化传统"具有内在关联,统摄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之中,融汇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断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清正廉洁价值观的主要构成要素是"为国为民、无私奉献""克勤克俭、艰苦奋斗"和"反腐防腐、永葆本色"三大价值理念。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清正廉洁价值观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立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内核。我们应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增强弘扬和践行清正廉洁价值观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8.
红色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来源,坚持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革新求变的思想观念。红色文化是孕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沃土,滋养着毛泽东恩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根基所在。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文化基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发展、鲜明特征及价值取向,都有着重要的浸润滋养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引领作用之外,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脉作用,不仅有利于增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而且有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自信,并坚持走好这条道路。  相似文献   

20.
董四代 《学习论坛》2007,23(7):11-13
在现代化中认识传统文化的作用,不是从传统中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对策,也不是用现代取代传统,而是在社会变革中发挥传统文化的潜能,并在其中实现它的优化,走出有民族特色的发展道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要求在先进文化指导下,发挥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中庸和合”、“天人合一”的现代潜能,并使其在与现代精神贯通中,形成实践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