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论题开启了西方道德理性主义的先河.他认为美德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而实际上知识并不总是与美德相伴而行,而美德也并不总是和知识统一在一起.从对"美德即知识"的评析可得出两大启示:(一)从道德理性走向道德情感是道德哲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二)道德哲学应当涉及实践领域.因此,我国的道德建设必须从对传统道德的理性主义批判入手,充分认识情感在道德哲学中的意义,实现道德向自由情感的回归.在道德教育中不能把道德作为一种纯粹的知识加以传授和灌输,要让道德教育在实践中逐步丰富自己的道德规范并内化为自我道德需要,外化为正确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2.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论题开启了西方道德理性主义的先河。他认为美德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而实际上知识并不总是与美德相伴而行,而美德也并不总是和知识统一在一起。从对“美德即知识”的评析可得出两大启示:(1)从道德理性走向道德情感是道德哲学发展的必然趋势;(2)道德哲学应当涉及实践领域。因此,我国的道德建设必须从对传统道德的理性主义批判入手,充分认识情感在道德哲学中的意义,实现道德向情感的回归。在道德教育中不能把道德作为一种纯粹的知识加以传授和灌输,要让道德教育在实践中逐步丰富自己的道德规范并内化为自我道德需要,外化为正确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3.
道德盲视是一种道德主体满足自身需求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观念。道德教育应该从道德盲视的形成机理着手,找准道德印象形成规律,把握人的心灵特质,突出道德情感体验,用活道德教育模式,唤醒道德激情力量,形成对道德盲视的有效抵抗。  相似文献   

4.
关于道德的起源和基础,一直以来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声音。道德理性主义者认为道德的基础是道德理性,道德情感只是一种本能冲动,需用理性对其进行约束;道德情感主义者则认为道德的基础是道德感性,道德理性并不能解决道德上的善恶,只有情感才能彰显人的感性生命与自由本性。但事实上,人是理性和情感交织的对象,既是道德的载体,也是道德的主体。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之间是一种"理不离情、情不离理"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让道德具有了一种可能之美,让道德之学成为了一种富有动力和韧性的哲学。同时,二者相互统一的辩证关系也为人类道德实践,特别是当下中国德性社会的建设提供了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隋牧蓉  卢黎歌 《探索》2022,(2):179-188
个体道德自觉是构成道德图景的实质和基点。个体道德自觉是一种包含个体自主识善的道德认知、自发亲善的道德情感、自愿向善的道德追求和自觉为善的道德实践的个人品质,不仅指向认识层面的自觉意识,还强调实践层面的自觉行动力,最终表现为个体道德上的知行合一。个体道德自觉何以可能,从根本上说是道德教育在个体道德自觉形成中发挥了建构、塑造和统合功能。基于已有研究,这个问题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在个体道德自觉意识的内在生成中,道德教育培育了个体内心道德的直觉、道德自觉的思维、道德的理性品格;在个体道德自觉行动力的外在养成中,道德教育培养了向善为善的能力、道德行为习惯与道德行动自治力;在个体内在德性与外在德行的有机合成中,道德教育促进了道德情感、道德需求与道德规范对内外的统合。  相似文献   

6.
道德是社会生活的规范和准则,道德教育源于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是作为引导入们解决社会共同生活中出现的个体与群体、认知与行动、情感与意志、利己与利他等诸种矛盾的方式而存在的,离开了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道德教育既没有产生的可能,也无存在的必要。同时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也不是为了让人遵守某种务必如此的道德律令,而是为了使人过上一种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才和公民必须具备积极的道德情感,培养高尚而强烈的道德情感对于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个人形成高尚的道德人格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今  相似文献   

8.
公民道德的动力不足,是当前我国道德生活和道德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甚至出现故意作恶、自己不为善甚至抨击别人为善、几乎否定任何道德宣传说教等极端现象。公民道德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有:道德信仰迷失,道德价值观混乱;社会整体道德责任感弱化;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反差大;做好人可能有风险甚至付出代价等。解决公民道德动力不足问题客观要求:用科学的道德观引导人们的生活;利用制度的力量引导人们向善;通过道德训练培养"道德人";解决"道德之知"与"道德之行"的矛盾;创建德、利、福相统一的道德环境等。  相似文献   

9.
道德教育,简称德育,是通过向人们传授道德知识和讲解道德理论,从而帮助受教育者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并最后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论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党永强 《探索》2005,(3):123-127
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然而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我们过多地关注对学生进行理智层面的说教和要求,而忽视了对情感的开发,这也是导致在道德教育中“知”和“行”相脱节的重要原因。事实上,情感的开发在道德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情感体验作为一种心理能量可以直接转化为行为的动机,是连接“知”和“行”的桥梁。本文就传统道德教育的误区以及行为的心理驱动力量作简要的阐述,并尝试对情感教育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感动是人类特有的情感活动,它是个人的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产生感受、理解和共鸣的一种心灵机能。它是情感交流的调节剂,能够唤醒人的灵魂,净化人的心灵,震撼人的道德情感,更能促使人的道德升华,它是一种有形的而又无形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创造感动,就是要用感动来征服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12.
个体道德体验是基于真实情境中的道德教育个体产生的图景思维活动,它是个体道德生成和展开的方式。师范教育特有的职业道德和师德品质要求赋予了师范生个体道德体验的特殊意义,形成了诱发个体道德体验发生的"道德体验场",提供了师范生道德教育的可能生存样态。深刻挖掘师范教育在知识技术传授以外的教化与育德功能,是促进师范生个体道德智慧与德性有效生成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实证调研可知,新媒体对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具有较大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出现道德认知偏差、道德情感淡薄,道德意志脆弱、道德行为失范等不良后果。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中进行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育,需着力构建开放性德育模式,培养大学生道德认知;创设虚拟道德情境,培养大学生道德情感;营造健康氛围,锻造大学生道德意志;优化道德教育环境,强化大学生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4.
张小燕 《唯实》2006,(1):58-60
道德情感培养是多元素、多因质影响的过程,其中心理因素是其形成和发展的原初因素。道德情感的心理特征深刻影响着道德活动,构成了道德情感培养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杜政 《理论导报》2006,(6):31-32
道德情感体验对道德认识具有催化、深化和固化作用.本文根据大学生道德情感体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大学生道德情感体验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李朗 《探索》2005,(3):162-165
上个世纪西方现代道德教育领域内存在的“两条道路”之争,即传统品格教育理论和进步主义教育理论之间的争论,其分歧主要体现在道德观、教育途径和教育内容等方面。通过这一争论,可以得到关于我国现代道德教育的有益启示:一是应该正确看待现代中国社会道德共识的困境问题;二是必须对传统道德教育进行认真的反思;三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必须在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重视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7.
李发亮 《世纪桥》2011,(19):115-116
大学生情感性道德教育是大学生真正人性化、人格化的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成长为一个心智健全、人格完善和素质全面的人。从四个方面来谈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思想情感内涵:以情动人,构建和谐师生情感;以理唤情,激起学生内在求知欲;以境激情,唤起学生成功自信;以诚动情,做学生知心人。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宗教的特征出发全面深刻地分析了宗教产生道德效应的途径、方式,即宗教引导人们关注精神世界,树立道德追求;宗教赋予道德以神圣性、铸就人们心中的神圣感;宗教强化人的道德信仰;宗教通过渗入文艺、政治等文化形式而影响人们的道德和宗教直接进行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9.
张小燕 《唯实》2010,(11):86-88
大学生道德情感培养,应以提升情感素质为基本内容,以提升情感能力为主要功能;要以共同感为核心,依据不同阶段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科学把握教育的关键点,利用实践引导体验的策略,把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与行为养成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语丝     
《当代党员》2014,(1):2-2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菁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滔,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最近在山东考察时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