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王煜 《新民周刊》2022,(6):22-25
台湾是中美关系中最为敏感、最为关键的问题,要想真正推动中美建交,就不可能回避台湾问题。《上海公报》发布,尼克松成功实现了中美关系的“破冰”。人们原以为新中国与美国的正式建交会在短时间内“水到渠成”,然而这一等又是将近7年。究竟是什么拖住了两国建交的脚步?在这段时间里,各方力量又开展了怎样的博弈?“水门”堵住建交之门尼克松访华时曾表示要在他的第二任总统任期内实现与新中国的建交。1973年1月,他如愿连任美国总统。  相似文献   

2.
布什执政初期,其对台政策在"协防"台湾、对台军售、"一个中国"等六大方面,做出了向台湾当局倾斜的较大调整。然而,九一一事件发生后,在国内外形势变化、中美关系改善和岛内"台独"升级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布什政府不得不再次进行调整,使其对台政策基本上回归到其前任政府的基调上。而且,因陈水扁"法理台独"的冒险行为触犯了美国的国家利益,布什政府还主动采取了一些反制措施,对岛内分裂活动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苏联与西方各国关系缓和的进程,因"欧洲导弹问题"等危机的发展而受挫,东西方之间形成所谓"第二次冷战"局面。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决策层赋予"共同欧洲家园"概念以新的内涵,通过降低对西欧的军事威胁,使苏联与西欧政治、经济联系最大化,以襄助自身改革,使本国回归欧洲。戈尔巴乔夫等按这一构想推动"全欧进程",谋求苏联对全欧洲的影响力。首先是转变态度,接受美国在欧洲的存在;其次,在对两德关系上,外交重点转向西德。然而,两德统一问题重上国际议程,打破了这一渐进构想,凸显出对德国问题缺乏整体战略是其重大失误。两德统一快速实现,东欧各国剧变同时加速,对苏联内部动乱产生很强的"溢出效应"。苏联进入解体过程,戈尔巴乔夫等让国家回归欧洲的努力功败垂成。近年来,俄罗斯以构建共同人文、经济和能源空间对欧盟展开外交,与戈尔巴乔夫时期相比,其对欧洲前景的判断和俄欧关系战略已大异其趣。这一战略方向转变,可给我们提供很多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从《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看美国的南中国海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4年以美国为首签署的<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正式把南中国海纳入美国的防御圈内;此前,南中国海位于美国在西太平洋的防线之外.之后,该条约多次被试图援引,用以对付所谓的"共产主义",实指中国在南中国海的活动.纵观20世纪50、60年代,在遏制共产主义的战略下,美国不仅试图否认中国对南中国海岛礁的主权,还坚决反对中国在南中国海采取任何行动,但放任台湾当局、菲律宾和南越等冷战盟友在南中国海的活动.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末,西德推动北约确立"双轨决策",既接受美国中程核导弹在本国领土的部署以应对苏联威胁,又希望推动军控谈判向裁军方向转变。此后,历经中程核导弹危机、短程核武器危机中的东西方斗争和互动,裁军进程重点从美苏核裁军转向欧洲常规裁军。美国借此安抚西德对全面裁军的期望,并敦促苏联从东欧撤军。两德统一进程开启后,美国在力促苏联同意两德统一的同时,借裁军进程对苏联做出让步;西德也承诺大规模裁减统一后的德军兵力。最终,两德统一与裁军进程的合力使欧洲安全格局得到根本改观,美军留驻欧洲,苏军从东德等国撤离,包含苏联或其后继国家在内的欧洲安全体系则无从实现。  相似文献   

6.
作者以近距离观察的视角,首先介绍了中、西德建交的曲折历程,继而扼要阐述了施密特、科尔、施罗德三位联邦总理任期内,中、西德关系的积极发展和北京"六四"风波后两国关系跌入低谷时尖锐激烈的斗争,以及德方取消对华"制裁"后双边关系重新顺利发展的情况。默克尔接任总理后对华政策明显不同于其前任,致使两国关系一度出现波折。之后十多年来,德国对华态度两面性凸显,既有积极推进合作的需要,也有遏制中国崛起的负面言行。文章对德方态度的根源做了剖析解读,并指出中德关系既有巨大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从发展趋势看,双方需要努力增进相互理解和政治互信,妥善管控好分歧。两国将在合作与竞争的相互激荡中前进。  相似文献   

7.
冷战后美国在台湾的意识形态战略利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作为美国全球战略尤其是亚太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冷战后美国在亚洲推行"民主、人权"战略的重点地区.美国在台湾推行这一战略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美国外交中"理想主义"目标在台湾的实现程度,而且关系到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战略能否实现.台湾在美国外交战略中的意识形态的作用日显突出,成为美国介入台湾问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打破中美多年来的外交惯例,频频出台公然背离一个中国政策的法案,有悖一个中国政策的动作不断,将"台湾牌"打至极限。特朗普政府"以台遏华"的战略企图十分明显,借此争取在与中国的博弈中占据主导地位,为中国稳步推进国家发展制造麻烦。此举会形成强大的反噬力,不仅无法干扰中国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的既定目标,相反只会加剧台海紧张局势,并可能导致两岸冲突,使台湾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两岸局势失控的双重风险。美国也将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既有悖于其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不符合打"台湾牌"初衷,也可能助力其他次级大国趁机崛起,对美国的霸主地位形成挑战,使美国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意图更加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9.
尽管台湾当局一贯标榜人权,但是在台外劳的悲惨境遇却长期得不到改善。本文深入分析了台湾外劳人权问题的现状与形成过程,并指出,这一问题的症结在于台湾当局的“外劳牌”政策。因此,只要台湾当局不放弃“台独”,台湾的外劳人权问题就很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0.
《美国研究》2021,35(5):102-116
在特朗普执政期间,美国在战略定位上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在战略思维上奉行"零和博弈"思维,将对华战略目标调整为竭力掣肘中国的崛起进程,进而在战略手段上开始对中国采取全面的打压和围堵,导致中美关系出现严重倒退。在中美关系波折不断、摩擦频发的战略背景下,为了实现"以台制陆"的目标,特朗普政府一方面对美国对台军售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包括实现对台军售的"常态化",决策程序的"便捷化",军售模式从"官售为主"向"官商并举"的调整,以及售台武器性质从"防御性"向"进攻性"的转变;另一方面则通过将台湾纳入美国"印太"安全战略框架,扶持台湾当局发展"非对称战力",强化美台防务供应链的深度融合,深化美台情报共享与合作,推动美台多层次军事交流等方式,使得美台安全与军事合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强化。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60年代的前半期,美国与台湾当局在国民党残军撤离金三角地区、美国同蒙古人民共和国关系正常化、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台湾当局反攻大陆等一系列问题上发生了严重的政策分歧。在正常交涉陷入僵局的情况下,美国中央情报局台北站负责人雷·克莱恩频频充当秘密协调双方政策的中间人。"邦迪—克莱恩—蒋经国"之间的联系,成为肯尼迪与蒋介石沟通的幕后管道,使得美台双方在关系紧张的危机时刻得以绕开官僚体制的障碍,在首脑之间形成直接、有效的沟通。这一"秘密外交"渠道的形成既体现了蒋介石对"外交"的高度专权,喜欢绕开"外交部门",指派私人使者进行交涉的风格,也体现了美台之间在冷战格局下要将深刻的矛盾隐藏不露的无奈。  相似文献   

12.
台湾加入 WTO以后 ,台湾当局四处游说 ,试图与美日建立自由贸易区 ( FTA)。本文认为台湾的“自由贸易区战略”既是近年来两岸经贸快速发展的催生物 ,也是台湾当局坚持“台独”路线的新反映。但是从两岸经贸发展的前景、台湾对美日与大陆经贸依存的此消彼长、大陆较之台湾对美日等国的重要性以及人心向背来看 ,“自由贸易区战略”成功的希望非常渺茫 ,即便成为可能 ,也会使台湾当局作茧自缚  相似文献   

13.
探讨中美战略合作共识和中国的战略思维特性,是理解中美战略合作的微观基础。在中美关系解冻、中美建交,以及两国竞争与合作时期,中国呈现出对双边战略共识的追求、"大局观"等战略思维特性,中方在台湾问题上的"搁置"思维也产生了合作与冲突并存的国际政治效应。中美实力对比结构及其变化,是影响中国单边默契战略思维起源及其演变,进而影响中美战略合作与冲突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基督教青年会起源于英国,旨在以宗教活动改善青年人的生活,应对工业革命带来的道德危机。19世纪中期传入美国后发展成以"德、智、体、群"四育为主的社会活动机构,在道奇、洛克菲勒等企业家的扶持下,它建立了庞大的会所,并开展"世界服务",成为在海外推行"美国生活方式"的重要力量。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的活动主要是通过社会服务项目改造社会生活。它推行的社会教育、公共卫生、现代体育等许多事业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随着基督教青年会本土化的发展,美国干事"中国基督化"的使命最后以"基督中国化"而告终。  相似文献   

15.
奥巴马第二任期基本上延续了第一任期内的对台政策,同时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即在遵循美台非官方关系基本框架、确保避免冲击中美关系的前提下,给予台湾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支持以稳固和发展美台关系,突出台湾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中的重要作用,积极谋求对台湾问题的更多主动权。从近期来看,奥巴马政府对台政策调整仍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美关系的大局、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发展,保障了东亚地区的安全稳定;但从长远来看,这些政策调整却蕴含着很多潜在的隐患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6.
中美两国在解冻关系的初期谈判中,对作为"第三方"的日本各有战略考量。美国的战略利益是维护美国主导下的亚太势力均衡,维持美日关系比改善美中关系更重要。中国的战略需要是免遭任何强权威胁,同西方和日本建立正常关系,防止日本复活军国主义。尼克松的谈判策略是给中国造成对美苏日的"三怕"。毛泽东则摊牌:中国根本不怕美苏日来华大打,已准备应付最坏局面。折冲樽俎之下,美中的共识是反对任何国家谋求亚太霸权,反对日本向本岛以外扩展军事力量、染指台湾和朝鲜半岛、插手"台独"活动。但对怎样防止日本重走军国主义道路,美中双方认识不同。美国承诺将阻止日本奉行损害中国的政策,但坚持认为现行的美日关系能制约日本扩张军力,而听任日本自立则将使其出现致命的民族主义。中国对废除美日安保体系的态度在疑虑中悄然变化。  相似文献   

17.
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历任最高领导人及各部委第一负责人最高学历的分析统计显示,在美国、欧洲地区各国及日本名校获得高学历之海归人士,已经构成台湾政坛的精英主体。本文梳理台湾政坛海归的基本构成、比例及影响,剖析台湾海归在台湾政治中具有的特殊软实力,同时也指出他们的政治软肋,评介台湾当局成文与不成文的相关政策法规,深化对海归参政之现实意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漫漫谈     
崔泓 《新民周刊》2023,(11):46-47
<正>1.过河拆“交”美国在洪都拉斯总统卡斯特罗表示希望同中方建交后,就开始对洪都拉斯进行外交施压,试图劝说洪方在同中方正式签署建交协议前收回决定。中国外交部:40多年前美国就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同中国建交,有何资格剥夺他国同中国建交的权利?  相似文献   

19.
日本政界的台湾帮与台湾的对日院外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后50余年来,日本政界始终存在着一股反共仇华、俗称"台湾帮"的亲台势力,他们虽人数不多,但能量不小,日本的对华及对台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牵制和影响.文章较系统地分析了台湾帮形成的原因与背景,概述了其组织形态与现状,揭露了台湾当局为培植亲台势力而开展的不择手段的对日院外活动情况,对于研究未来的日台关系走向必有助益.  相似文献   

20.
经济统一是推动两德统一的关键因素,也是西德"合并计划"研究关注的核心议题。当统一机会来临时,西德政府并没有被动地等待建立经济联盟的各项条件成熟,而是借助货币联盟的启动,创造性地在将"一步到位式"和"阶段式"方案结合的基础上向东德提供西德马克,促成两德经济统一,从而为顺利及迅速实现两德政治统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