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受意识形态分歧和社会制度、国际关系理念差异影响,中美两国间的结构性矛盾始终存在。美国一些势力妄图破坏中美关系,阻挠中国发展。每当中美之间关系遇到困难的时候,回望尼克松第一次访华那段历程,启示良多。“今年是尼克松总统访华暨《上海公报》签署50周年。《上海公报》是中美签署的第一个联合公报,由此确立了两国发展相互关系应遵循的原则,特别是一个中国原则。这成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及两国建交的政治基础。根据我了解到的情况,中美双方将于近期开展一系列纪念活动,共同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相关情况中方将会及时发布。”这是2月10日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赵立坚所披露的一个信息。  相似文献   

2.
金姬 《新民周刊》2022,(6):30-33
尼克松一行人下飞机后,尼克松总统在机场贵宾室表示,“尽管上海的天气很冷,但我们能首先来到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感到很高兴”。对于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旅,大多数人只知道他最后一站在上海,并发表了举世瞩目的《上海公报》。殊不知,尼克松访华第一站也始于此。虹桥机场吃小馄饨1972年2月21日,壬子鼠年正月初七,一架名为“76精神”号(THE SPIRIT OF 76)的飞机于北京时间早上9点缓缓降落在上海虹桥机场。飞机停稳后,舱门打开,59岁的美国第37任总统理查德·尼克松走下飞机,成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位踏上中国国土的在任美国总统。  相似文献   

3.
李期铿  谢超 《美国研究》2006,20(4):95-110
美国的政治体制和安排决定了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能够对美国外交政策发挥举足轻重的影响。富布赖特在担任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期间,主持参议院“中国听证会”,邀请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和学者出席,向政府决策者和普通公众更全面地展示中国,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中国。他主持的听证会在美国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富布赖特的“中国听证会”为尼克松任上开始的中美关系解冻进行了舆论准备。  相似文献   

4.
新书架     
<正>1960年美国总统的诞生[美]白修德著舒琦等译中信出版社2016年11月第1版本书是美国的"中国通"白修德论述美国1960年大选及当代美国选举政治的专著。他曾经因为准确地预测了中国革命的结局而闻名于美国政界。凭借着记者这个职业带给他的敏感和细腻,作者将1960年肯尼迪与尼克松及其各自团队"参演"的总统竞选过程的复杂性和戏剧性刻画得淋漓尽致。作者在书中对民主党的初选、两党的代表大会、肯尼迪与尼克松在电视辩  相似文献   

5.
正有趣的时代:美国应如何处理中美关系[美]傅立民(Chas W.Freeman,Jr.)著王柏松王在亮译2018年1月出版/98.00元本书为尼克松访华首席翻译、美国著名外交家、中美关系专家傅立民最新力作,是一本讲述中美建立正式关系前40年取得的进展和对未来40年前景预测的书。在本书中,傅立民提出了一个未来几十年都非常重要的战略性问题:在财富、权势、声望都在向中国转移的时代,中美两国应该如何管理中美关系?  相似文献   

6.
两岸关系在2000~2008年台湾民进党执政时期发生剧烈的变化,这一时期也是美国布什政府的主要执政期(2001~2009)。在九一一恐怖事件的冲击下,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产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涉及中美关系中最为敏感的台湾问题。  相似文献   

7.
台湾问题对中美双方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但它对双方具有同样的风险:它是最有可能引发双方冲突的因素,因此中美都要十分谨慎,不能有丝毫的疏忽。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上有共识,都主张一个中国,主张和平解决。中国的最终目的无疑是统一,是台湾回归祖国,不可能有别的选择;而最符合美国利益的状况是两岸不统、不独、不武,台湾与祖国大陆实际分离的局面无限期地继续下去。这是中美在台湾问题上最根本的分歧。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仍然要保持与台湾的军事关系,包括售台武器。这是引起中美关系颠簸的一个重要原因。美方一直要求中方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中方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放弃使用非和平手段,不允许任何势力、在任何时候、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大框架中的一个问题,美国对台关系也必须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展开,美台之间只能有非官方的关系。任何试图让美国对台政策脱离一个中国框架的做法都将引起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8.
浅论中美关系的大环境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缉思 《美国研究》2006,20(1):89-96
中美关系的国际大环境是:“一超多强”的大国关系基本稳定,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突出。2005年是冷战结束以来中美关系最平稳、最成熟的一年,脱离了“非敌即友”的简单逻辑。美国明确地把中国定位为崛起的大国,视为仅次于伊斯兰激进势力的战略对手。中美双边问题日益多边化,特别是在中日摩擦增加的情况下,中美日三边互动具有重要意义。台湾问题暂时不处于中美关系的中心位置,有利于两岸关系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9.
1972年2月21日中午11:30,一架蓝白相间的波音707飞机降落在北京机场。舱门开处,美国总统尼克松和夫人走下舷梯,把手伸向中国总理周恩来。尼克松说:“我是跨越太平洋与中国人民握手。”周总理说:“你的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并且七天后中美签署《上海公报》,是20世纪世界历史的重要转折时刻,它的历史回响至今深刻影响着世界格局。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错误的对华政策导致美中对立。  相似文献   

10.
李增田 《美国研究》2004,18(2):79-99
鲍大可是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和中美关系的积极推动者 ,他毕生致力于中美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因篇幅所限 ,本文主要考察了鲍大可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这一关键过程中所做的贡献。文章首先探讨了他在 6 0年代初关于中美关系的新思考———缓和与松动中美关系 ,随后探讨了他在两方面为推动中美关系的缓和与改善而进行的不懈努力 ,即推动国内对华舆论转变和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每一关键时刻向美国决策者提供的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美国学者眼中的中国和平崛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建飞 《美国研究》2005,19(4):132-141
2003年10月1日始至2004年3月31日,笔者走访了60位美国学者,同他们就中国和平崛起与中美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交流。①现将受访学者的主要观点加以综述,并对采访情况做简要介绍。一这次采访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美国学者对中美关系中长期走势的看法。有两个重要事件为背景:一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提出了“战略机遇期”这个概念;二是中国学界提出了“中国和平崛起”的概念,并引起中美两国战略界的极大关注。笔者曾参与中国战略界对中国和平崛起的课题研究,这促使本人对中国和平崛起与中美关系的相互联系和作用进行了一些思考。中国要实现崛起,只能以…  相似文献   

12.
漫漫谈     
崔泓 《新民周刊》2023,(11):46-47
<正>1.过河拆“交”美国在洪都拉斯总统卡斯特罗表示希望同中方建交后,就开始对洪都拉斯进行外交施压,试图劝说洪方在同中方正式签署建交协议前收回决定。中国外交部:40多年前美国就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同中国建交,有何资格剥夺他国同中国建交的权利?  相似文献   

13.
张立平 《美国研究》2004,18(1):152-156
20 0 4年 1月 11- 13日 ,由中美关系史学会、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联合主办的“2 0世纪美国与亚洲的冲突和战争”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举行。来自全国 2 0个单位的 5 5名学者与会 ,提交论文 4 1篇。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院长姜振寰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李绍滨致欢迎词。讨论主要围绕以下问题 :(一 )中美关系及美国外交政策讨论会上 ,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的陶文钊研究员对布什政府的台湾政策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布什的台湾政策与克林顿的差异在于 :(1)克林顿提出“三不政策…  相似文献   

14.
姜长斌 《美国研究》2004,18(3):141-149
《从解冻走向建交 :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再探讨》① 于 2 0 0 4年 5月正式推出 ,该书英文版不久也将在美国面世。这是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与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合作完成的中美关系史研究项目的第三阶段成果。1995年春 ,中美两家研究机构着手进行“当代中美关系史”合作研究项目时 ,双方并没有十足的信心 ,都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如今 10年过去了 ,回首走过的路途 ,确实“有话可说”。一 “当代中美关系史”合作项目盘点至今 ,这一合作项目已经完成了三个阶段的任务。第一至第三阶段总共有 19位中外学者参与这一项目的…  相似文献   

15.
2007年恰逢中韩建交15周年,又是“中韩交流年”。新年的第一天,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韩国总统卢武铉互致贺电,热烈祝贺“中韩交流年”正式开始。建交15年来,中韩关系发展迅速,在中国是“韩流”滚滚,在韩国也是“汉风”劲吹。“中韩交流年”将成为2007年两国人民生活中的大事,中  相似文献   

16.
布什第二任期的全球战略和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洁勉 《美国研究》2005,19(1):7-19
布什总统的连任表明美国的全球战略将以延续为主,但随着内外形势的变化,布什总统在第二任期内将对全球战略和亚太政策进行局部调整,其重点是大中东地区和大国关系,同时还将反恐和防扩散问题与维护美国在世界的主导地位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今后四年,也是中美关系能否向更高和更深层次发展的关键时期,两国对核心利益、重大利益和一般利益的互动原则取得初步共识,并形成了相关的操作机制。同时,中美关系的多边性正在增强,两国需要丰富建设性合作关系,加强机制化建设,充实战略对话内容,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处理台湾问题,争取稳定和发展两国关系。  相似文献   

17.
《新民周刊》2012,(5):97-97
1979年1月,邓小平访问了美国。作为第一个访问美国的中国国家领导人,他开启了一个新的外交时代。中美两国有过交锋、对立与怀疑的历史,直到双方下定和解的决心,这一切都在邓小平访美时凝视美国总统卡特的表情中显露无遗。邓小平访美奠定了30多年来中美关系的基调。  相似文献   

18.
原本以反共面貌著称的尼克松,代表共和党参选美国总统成功。他为什么会成为打破坚冰,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接触者?因水门事件下台的尼克松,竟然在退休后又应中国邀请访华。1993年4月,在江南和煦的春风中,一位老人再次登上了杭州西子湖畔的游船。随着船缓缓驶离码头,这位三个月前刚度过80岁生日的老人,抓住船上的栏杆,蹒跚踱步。看着岸边驻足而观的中国人,老人一边挥挥手,一边对身边的人回忆起自己当年第一次来到这里的画面。那是一段神奇的往事。  相似文献   

19.
中美台"两岸三边"关系,实际上是两岸关系中的美国因素和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台独问题既是危害和冲击"两岸三边"关系架构的"破坏性"因素,也是台海两岸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而在2004年台湾"总统"选举中的"台独公投",既是陈水扁激化岛内族群对立和危害两岸关系的直接根源,也是中美台"两岸三边"关系的角力焦点.  相似文献   

20.
余建军 《美国研究》2004,18(2):58-78
本文主要分析了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美国公众的中国观及其形成原因 ,并探讨了其如何影响美国对华政策。调查数据表明 ,冷战结束后 ,美国公众对中国和中美关系的重要性的认识有所提高 ,而对中国的情感性态度和信任程度却很低 ,将发展强大的中国看成是对美国的“严重威胁”。文章认为 ,美国公众对中国的看法和态度主要通过形成“舆论环境”作用于美国对华政策 ,但是在不同的决策背景、问题领域和政策进程中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 ,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决策者 ,特别是总统本人对公众舆论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