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人们的心目中,《周易》的思想精髓就是阴阳学说和刚柔观念(刚柔观念隶属于阴阳学说,阳刚而阴柔);《周易》独特的模式就是象数义(易)理合一模式,由象数发而为义(易)理,由义(易)理来解说象数;古经的卦爻画蕴涵一定的卦爻之象,古经的卦爻辞即为观相应卦爻之象而来,所谓“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  相似文献   

2.
章学诚《文史通义》卷四《知难》说:“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天下寥寥矣;知其所以为言者,百不得一焉。然而天下皆曰:我能读其书,知其所以为言矣。此之知难也。”再读《论语》,读前人注,读五四以来各家讲说,偶有心得,立即付诸笔札。于“读其书难,知其言更难”自觉有所知焉。  相似文献   

3.
齐家在修身     
一个人,你晓得他好,就要晓得他坏的一面,不要被自己感情欺骗,也要晓得一个入坏,也有好的一面,要了解清楚。可是,这两句话讲起来很容易,做到了,“天下鲜矣”。因此,这是修身的第一步。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情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日:“入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大学》)  相似文献   

4.
论象数易学     
象数之学是前人研究《周易》的主要方法,从春秋战国时代起,中经汉、唐、宋、清直至当代,不少易学家都以象数为注释经文的工具。象数学派认为:《易经》的卦爻辞是根据象数写下来的。《系辞下传》说:“易者,象也。”《系辞上传》则说:“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但是,易学研究的发展史证明,用象数来注释《易经》颇为牵强附会,时至今日,这种陈旧的研究方法,早已显得苍白无力,处处捉襟见肘了。怎样认识象数之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方坚伟 《前沿》2014,(9):221-222
《目录学发微》于卷四“论汉魏时之四部”推论:“四部者,即指六艺略中之乐、《论语》《孝经》、小学也。”此论可待商榷。依据《初学记》和《北堂书钞》的两条材料为基础进行辨析,汉魏之际的“四部”之名应当是有两种内涵:一种是余嘉锡之论可备一说;另一种是汉魏之际“四部”之名与荀勖《中经新簿》的四部分类法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6.
秦文敏 《湖湘论坛》2001,14(3):85-86
《易传》是战国时期儒家佚名(统解释《易经》著作的汇编,是《易经》最古老的注解,共七种十篇:《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由于《易传》和《易经》产生的历史背景、认识水平、阶级基础都不相同,因而这两部书具有明显的区别。《易经》是一部卜筮之书,《易传》则为一部哲学著作。《易传》在形式上是解释《易经》的筮法体例、卦象、卦名、卦爻辞及其义理的,却往往上升到哲学高度进行概括,并借以系统地阐发作者的哲学观点。 《易传》对儒家发展最突出的贡献,是它在道家的影响下,创…  相似文献   

7.
《精神文明导刊》2014,(12):51-51
子方仁厚 【原文】昔者田子方出,见老马于道,喟然有志焉,以问于御曰:“此何马?”御曰:“故公家畜也,疲而不为用,故出放之。”田子方曰:“少尽其力,而老弃其身,仁者不为也。”束帛而赎之。穷士闻之,知所归心矣!(群书治要·韩诗外传)  相似文献   

8.
唐张怀瓘《书议》曰:"昔仲尼修《书》,始自尧、舜。尧、舜王天下,焕乎有文章,文章发挥,书道尚矣。"夫书者,藏万相而恍惚,蕴百艺而窃冥,其道有贵而称圣,其迹有秘而莫传,其通玄达微,何可至于妙境?故学书者,惟聪慧者悟之,功深者得之,所谓一艺功成,良工辛苦。  相似文献   

9.
《周易》辩证逻辑思想拾零颜华东现称为《周易》的这部书,是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的,即《易经》和《易传》。《易经》为六经之一,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易传》是对《易经》中的卦辞和艾辞的解说和发挥。《周易》不是一人一时之作,其成书年代跨度很大,大体...  相似文献   

10.
儒家学说自西汉被尊为中国的文化正统,甚至成为东亚地区文化之表征:孔子也被后世尊为圣人。吴宓颂之为:其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其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创。向来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而其绝妙之处,还在于读《论语》,就好象聆听孔了本人的娓娓道来,一种间于避世与合污的和风同尘之  相似文献   

11.
棠溪剑出鞘──记西平县政协副主席、高级工程师、棠溪宝剑厂厂长高庆民郭振岭河南省西平县西部冥山脚下,有一条棠溪河。2600年前,战国时的韩国冶铁铸剑圣地,就在这棠溪边。《史记》记载:“天下之剑韩为最,。曰棠溪,二曰墨阳,二日合伯,四曰邓师,五日宛冯。六...  相似文献   

12.
任俊华 《湖湘论坛》2001,14(2):71-74
“仁以守位”是通过施仁政来守住权位。在这个问题上古往今来阐述得最生动、最深刻且又十分大胆的,要算孟子。一卷《孟子》说尽了其间的道理。然则如何以仁守位呢 ?  一曰保民。位是以民为前提的,无民则无位,故《礼记·大学》说:“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人是一切事业的根本,故保位首先必须保民。梁惠王问孟子,如何才能王天下,孟子回答十分简单:“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如何保民,孟子针对当时的情况提出了“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修其孝悌忠信”四事。其时七雄并立,国君们为了竞争的需…  相似文献   

13.
《易》之为学,在中国有着非常深远的历史。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中,历代都有解易之人。先秦易学初创后,两汉易学中较有影响的有孟喜的卦气说、京房的官方易学、虞翻的象数易学等。魏晋隋唐易学中,王弼首开义理易学之先河,韩伯康则继承发展了义理易学的主要思想。唐人孔颖达结合象数说义理,对易的解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两宋时期,随着中国古代思想史步入自己的成熟期,易学研究也相应地大放异彩,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两宋的思想家,无不借《易》立言,几乎所有理学家都为《易》作过传注。张载,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人物之一。从符号学…  相似文献   

14.
版图上的昭通,位于滇东北部,楔入川、黔交界地。西北、东南分别与四川凉山和贵州毕节两个彝族聚居区为邻。境内气候温和,然冬季酷冷。历史上这里曾是彝族聚居的地方。全区现有彝族14.2万,属于区内主体民族之一。四川凉山彝族传说,昭通是其祖先的居住地,彝语称“滋滋扑窝”。是否彝族为昭通最早的民族?民国《昭通县志稿·种族》记:“昭之为地本属荒服,地广人稀。旧《志》所载,最古者莫如徭人,其次曰夷(彝)曰苗曰回等0……,徭人又号曰马湖子。其俗穴地而居,或处山岭。均另筑高堆,下留一门以为出入。今四乡多有之,或名梁王堆…  相似文献   

15.
问礼     
《精神文明导刊》2011,(9):57-57
哀公问于孔子日:“大礼何如?子之言礼,何其尊也?”孔子日:“丘闻之,民之所以生者,礼为大。非礼则无以节事天地之神焉;非礼则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焉;非礼则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婚姻、亲族疏数之交焉。是故君子此之为尊敬,然后以其所能教示百姓。卑其宫室,节其服御,车不雕玑,器不雕镂,食不二味,心不淫志,以与万民同利。  相似文献   

16.
古代论隐私     
《韩诗外传》第九卷第十七章,有这样一段故事: 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白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诗》曰“采葑采菲,无以下礼。”  相似文献   

17.
    
书香 《创造》2010,(11):80-80
推荐语这是一部既古老又新奇,既陌生又熟悉,既高深莫测又简单明了的书。它就是神秘的《易经》,也称《周易》。《易经》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它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易经》的诞生,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世界永远处于变化发展之中,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无不易之理,《易经》从阴阳这一破获一切现象的密码开始,以"生"代"变",将天地万物统一在"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生生不息之中,所以它不但可以预测,而且在阶段、方法等方面提供指导。人类如何才能够读懂《易经》呢?而知晓《易经》的道理,对于我们的人生会有什么意义呢?让我们带着所有的疑问,跟随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一起来探索:《易经》的奥秘。  相似文献   

18.
旧凤阳新乞丐复旦大学副教授王振忠博士晚明时期编纂的一部方志叫《凤阳新书》,其中保存有洪武十六年(1383年)的一份圣旨:“凤阳实朕乡里陵寝在焉。……朕起自临濠,以全乡曲凤阳府:有福的来做父母官,那老的们生在我这块土上,永不课征,每日间雍雍熙熙吃酒,逢...  相似文献   

19.
欲而不贪     
人可以爱财,但不能无厌。恐怕没有人愿意走到“人为财死”的份上。其实见《礼记·礼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每个人都是有欲望的。只是老子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相似文献   

20.
生之理是自然科学之基础,一切物类皆是从无而到有。然无何以能生有,在无之中已具有形之气,由气之化而产生形之质,故视之无形,而物理具焉;天地精气之所生,形形色色各禀一气,其形象之泉,虽良工不能预绘,其庶类之机,圣智亦难尽知。是以圣人赞天地之道,而称造化之妙,欲求其奥理,非循天地之道难以入其门径,故圣人撰(易)也。(易)以交象之变而穷万物之理,是藉交象之变而探造化之机,机不可测,而交象可现,此自然科学之奥理,而事物应焉。人体组织机构,微妙复杂,虽有形可见,而机理难明。人之聪明智慧,情欲杂念,机能生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