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有助于"中国梦"的实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建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路径,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要激发内在需要,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认同;二要优化外在环境,形成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对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理论即对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层面的价值标准予以认同,并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科学性是形成理论认同的基本依据;民族性是形成理论认同的根本所在;价值性是形成理论认同的动力来源。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认同的途径主要有加强理论教育的渗透力、提升教育队伍的号召力、增强教育方法的感染力和拓展教育载体的辐射力。  相似文献   

3.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必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建设.在利益多元化背景下促进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要正确认识利益多元化因素给社会价值观认同带来的新挑战,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设的性质和特点,在把握和反映利益认同与价值认同正确关系的基础上,探索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正确路径.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高校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既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现实诉求,又是推动自我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形载体。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种态度,形成的关键在实现价值认同。价值认同的形成是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的过程,高校要通过加强学校教育、重视环境影响、推动实践育人来强化理性认知、唤起情感共鸣、引导自觉践行,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只有被认同才能真正发挥凝魂聚气的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是产生于满足社会需要的生产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又是指导实践的内在动力源。需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历史与逻辑的基点。人的真实需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逻辑基点。人的社会需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点。从人的需要视角出发,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关系,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社会需要,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民众的政治认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关键的是要解决社会公众对党和政府的政治认同问题.只有从改善民生、健全制度和转变作风等方面解决民众的政治认同问题,而民众也只有在制度认同、形象认同和心理认同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对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有效地发挥对社会成员的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7.
网络舆情对于高校青年教师正确价值观念形成有着较大影响,深刻把握青年教师价值观念形成的规律,构建青年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机制,着力从理论教育、实践历练、人文关怀、师德建设、网络阵地建设五个维度引导青年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对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认同和自觉践行。  相似文献   

8.
凝练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凝练“理想、责任、诚信、成才”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探索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途径有:第一,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体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着重解决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问题;第二,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独特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第三,构建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实践活动体制机制,提高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形成的重要思想成果,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要遵循的根本价值观。在新疆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更深远的意义。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内在理念,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努力建设新疆现代文化新格局;通过促进文化认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好、维护好新疆的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0.
《世纪桥》2017,(2)
对"95后"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对实现中国梦至关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95后"大学生、教育方式和教育工具等构成了认同教育的基本要素。建构合理科学的教学体系,发挥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合力,创建校园文化良好氛围,开拓社会实践渠道,进而实现对"95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实践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价值观。利益博弈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视的现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和谐社会的实现,达到价值认同,关键是实现利益认同。一方面,建立利益均衡机制,构建起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利益关系格局;另一方面,用核心价值观调适社会利益关系,奠定实现社会和谐的利益基础。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经历个体接受、群体认同和自觉实践三个环节。其中,提高思想认识并有社会实践支撑是个体接受的重要前提;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关注个体利益诉求,构建广泛的高校群体利益是实现大学生群体认同的决定性基础;认清培育主体,尊重培育主体,做到"以人为本"是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法则,这三个方面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决定着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是积极培育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前提。高校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青年,积极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认知与实践养成、线下活动与网络引导的协同前行、相得益彰,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情感认同、行为践行,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航标。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着力于增强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解决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化、精神信仰和行为外化问题,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15.
<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是促进全社会国民道德提升的重要内容。实现大众化的过程主要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传输给每个群众,并让大众把这种理念转变到自身的实际行动中,实现社会认同。榜样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主要承载体,如何发挥出榜样的实际作用,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区域精神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载体和实现途径,构建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看到其与区域文化不可分割的整体性,不断吸收和借鉴区域价值观的优秀思想成分,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竭的思想资源;通过提炼区域精神所形成的本土意识形态体系宣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人们情感上认同、思想上接受,并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也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更好地服务于区域文化精神建设。  相似文献   

17.
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微观培育是一个认知、认同、信仰、践行协调发展的过程,即需要从觉知、情感、意志、实践四个维度加以把握。在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觉知认知是始端,情感认同是关键,意志信仰是思想制高点,外化于行是最终归旨,四者融会贯通,渐次深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看得见、学得来、信得过、行得通的日常自觉修为,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微观个体层面的有效建构。  相似文献   

18.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选择既有必要性也具可行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选择,不仅要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还要增强对其的实践认同。要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要开展隐性教育,引领大学生价值选择发展走向;要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9.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选择既有必要性也具可行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选择,不仅要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还要增强对其的实践认同。要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要开展隐性教育,引领大学生价值选择发展走向;要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价值日益多元背景下,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主要途径有三条。第一,大学生充分认识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二,大学生个人应注意从五个方面努力,通过课堂学习、典型示范、自律他律相结合、多样化的批评和理性表达诉求;第三,大学生团体积极营造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