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决定着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是积极培育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前提。高校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青年,积极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认知与实践养成、线下活动与网络引导的协同前行、相得益彰,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情感认同、行为践行,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2.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项极其重要的使命和任务。在当代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深入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注重大学生的接受特点,从而切实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使大学生做到思想上认知、情感上认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航标。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着力于增强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解决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化、精神信仰和行为外化问题,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4.
黄蓉生  张帆  范春婷  白云华 《探索》2015,(2):147-154,193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是前提、是基础,科学认知、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在增强市民认知认同层面下功夫,使其深入人心、充分践行。基于重庆市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现状,引导其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应注重因人施策、加强理论研究、挖掘地方优势资源、注重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5.
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认知到认同再到自觉践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入头脑、进人心、接地气。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团结凝聚亿万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高校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既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现实诉求,又是推动自我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形载体。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种态度,形成的关键在实现价值认同。价值认同的形成是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的过程,高校要通过加强学校教育、重视环境影响、推动实践育人来强化理性认知、唤起情感共鸣、引导自觉践行,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7.
正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其实就是党和政府及媒介机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一定的媒介和载体向全党、全社会传播,使之为全党、全社会所高度认同、忠诚信仰并自觉践行的过程。既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本质上是一种传播活动,那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就必须自觉吸收、借鉴和运用传播学理论,遵循传播规律,注重传播技巧,优化传播效果。第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必须树立以受众为  相似文献   

8.
入心入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关键,探讨入心入脑问题需要从心理层面切入,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的心理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入心入脑的心理机制包括四个方面:理性认知是入心入脑的前提,明确"是什么"是情感认同的基础;道德感动促进价值观的入心入脑,人在感动的同时也在认同和接纳价值观;道德移情促进价值观的入心入脑,道德情感往外物的投射过程也会激发主体的道德价值意识;道德实践积淀着道德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文章从大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规律出发,通过以认知为先导,明理启智唤醒自我;以认同为纽带,培养情感引发共鸣;以践行为桥梁,主动参与付诸实践;以固化为目标,根植生活养成习惯四个阶段,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内在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0.
民族地区大学生是肩负促进民族地区大发展、大繁荣和大团结历史重任的生力军,也是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内化为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核心凝聚力,外化为他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际行动,最重要的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载体,挖掘、弘扬、传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并由此进一步增强民族地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塑的最终目标在于将其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这一目标的实现,客观上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塑从现有的柔性引导层面进一步提升到法治的刚性约束层面。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宏观层面的国家政策制度完善、中观层面的社会治理融入和微观层面的个体行为养成,这三个维度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价值认知向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转化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站在全局加以考虑,从宏观上进行统筹布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应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结合当代大学生自身思想特点和行为特征,通过构建完备的教育引导机制、实践养成机制、制度保障机制、环境优化机制和评价反馈机制等方面来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思想转化、情感认同、沉淀固化,实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内化与外化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3.
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行为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落脚点。从行为认同理论视阈剖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助于深入理顺认同过程、认清培育形势、把握问题症结、找准关键目标、优化路径方法,切实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根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认同的内涵与特征,高校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整体规划,紧扣行为认同教育的关键环节,秉持"言行一致"的检验标准。  相似文献   

14.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普及,提高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思想认同和行动认可。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社团、进社区、进网络,不断创新培育载体建设。要注重价值观的实践养成,科学把握大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5.
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而传统思维定势成为影响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必须坚持以传承创新的精神增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认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实现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坚持以深化改革的勇气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践行。  相似文献   

16.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载体和必经途径。社会实践有助于推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认同接受和创造传播。要通过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完善制度等途径发挥社会实践在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独特优势和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建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在一个开放、动态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对核心价值的认同,必须经过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几个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建构的关键是利益共享。以利益共享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不仅具有理论和实践依据,还具有现实条件。以利益共享建构核心价值认同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心理认同机制是指社会成员政治心理、道德心理、学习心理和社会心理中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等因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进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心体悟、心理认同和自觉践行,主要包括理性认同机制、情感认同机制、利益互动机制和自律转化机制。分析、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心理认同机制在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的价值,对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和深化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引领当代中国的社会思潮,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心理认同机制是指社会成员政治心理、道德心理、学习心理和社会心理中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等因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进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心体悟、心理认同和自觉践行,主要包括理性认同机制、情感认同机制、利益互动机制和自律转化机制.分析、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心理认同机制在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的价值,对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和深化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引领当代中国的社会思潮,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习近平总书记说:"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根本的就是人们如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知行合一。"知"就是人们通过认识、认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就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