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西进中,与央红红二军、长六征军开团始会后师,湘先西是,开沿辟五新岭的山革麓命根据地。蒋介石以数十万兵力对我几万红军进行围追堵截。在江西的固陂、湖南与广东交界的城口、湖南的宜章、湖南与广西交界的湘江,连续布下了四道封锁线,不仅要阻止红军西进,而且企图把红军消灭在湖南境内跨过五岭抢湘江!!中央红军突破第二道封锁线城口中央红军突破第三道封锁线宜章渡口中央红军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湘江湘江战役后,红军在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况下,广大指战员越来越对“左”倾领导者的指挥不满,越来越渴望毛主席回到红军的领导岗位上。图8为毛泽东看望…  相似文献   

2.
周丽杰 《党建文汇》2006,(10):22-22
红军长征中的湘江战役是人民军队创建以来受创最重、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中央红军在进行湘江战役之前,连续突破国民党设置的三道封锁线。这使蒋介石对粤军和湘军的作战不力十分恼火,于是凭借所谓湘江“天堑”,筑构更坚固的第四道封锁线。在红军还未完全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时,蒋介石任命老牌反共分子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统领湘、粤、桂军和中央军,共26个整师、30余万兵力,全力“围歼”红军。  相似文献   

3.
正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主要纪念设施有湘江战役大型烈士群雕、突破湘江纪念碑、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湘江战役烈士英名廊、清石园等。1934年11月,进行战略转移的中央红军进抵湘桂边境,蒋介石集中30万兵力,在湘江布下第四道封锁线,欲将中央红军全歼。  相似文献   

4.
在震撼世界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中央红军从离开中央苏区到渡过湘江,通常称之为失利阶段,但在这一阶段中,中央红军获得了突破国民党苦心经营的四道军事封锁线的重大胜利,粉碎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妄图把红军消灭在湘江、漓水以东  相似文献   

5.
在1934年11~12月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广西期间,蒋介石组织了包括中央军、湘军与桂军在内的多股兵力参与到对红军的追剿中,企图将红军剿灭于湘江之东。虽然面临着三股力量的围追堵截,红军最终还是突破了蒋介石精心布置的第四道封锁线。红军渡过湘江后,国民党各派势力之间互相攻讦指责对方阻击不力。社会舆论起初将追剿计划失败的责任归结于何键的湘军和蒋介石的中央军,随着红军西进贵州以后,又将责任延伸到桂系。中央红军最终能够通过广西,依靠的是广大红军将士们的浴血奋战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纠正"左"倾错误路线的努力。所谓桂系"让路"说暴露出了国民党内部各派势力之间的明争暗斗,从而给英勇作战的红军突破第四道封锁线并最终通过广西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党课》2006,(9):87-87
1934年11月中旬,突围的中央红军跨越敌军的三道封锁线,进入湘南的嘉禾、兰山、临武地区。这时,蒋介石才真正搞清了红军战略转移的目的地,调集湘军和桂军,在零陵至兴安之间近150公里的湘江两岸放置重兵,构筑碉堡,设置了第四道封锁线。蒋介石则亲率国民党中央军周浑元部及部分湘军在后面追击。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红军处境万分险恶。25日,中央军委发布抢渡湘江的命令,令中央红军分四路纵队,迅速抢渡湘江。26日,红一、三军团主力迅速前进,先头部队红二、四师各一部于27日在广西的兴安、全州间抢渡湘江,至当日晚,红军已控制了界首至屏山渡之间30公里长的湘江两岸。此时,军委纵队距最近的湘江渡河点只有80多公里,如果轻装急行军,一天即可赶到。可是,由于山路狭窄,加之后续部队携带着从苏区运出的大量物资,行动迟缓,每天只能走二三十公里,宝贵的机会就这样白白丧失了。  相似文献   

7.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而这一转折的发生,与遵义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在长征路上召开的一系列重要会议密不可分。
  遵义会议的重要准备:从通道会议到猴场会议
  一、决定实行战术转兵的通道会议
  1934年10月22日至11月15日,中央红军连破蒋介石的三道封锁线;来自红二、六军团的密电,使博古、李德认定中央红军西征的终点就是湘西。17日,蒋介石发出《剿匪计划大纲》:以在湘江以东“围歼”红军为指导方针,并任命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调集40万兵力在桂东北构建第四道封锁线。  相似文献   

8.
聂荣臻,四川江津县人,在红军长征的路上,他任红一军团政委,还和刘伯承并肩担当过红军的开路先锋。他坚韧不拔,顾全大局,立场坚定,为长征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激战湘江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事革命委员会率领8万多红军从瑞金出发,踏上了漫漫征程。聂荣臻和林彪率领一军团作为先头部队,在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三道封锁线后,直抵湘江岸边。蒋介石在湘江两岸红军必经之路上,摆下了25个师(10万人),以逸待劳。为保证中央机关各部顺利渡江,战斗中,聂荣臻和一军团的指挥部也差一点被敌人吃掉,战斗之惨烈,为红军战史上之冠。聂荣臻后来在…  相似文献   

9.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红军一连突破国民党军三道封锁线,进入湘南。19日,红一方面军主力和中革军委纵队相继进入道县,抢渡潇水,直指湘江。蒋介石紧催刘建绪、薛岳部在湘江加紧布防,急令周浑元、李云杰部加紧追击,还从南昌调派8架飞机到郴州机场,咬着红军行军队  相似文献   

10.
正在中央红军突围的前进道路中,蒋介石指挥广东的陈济棠、湖南的何键和广西的白崇禧等先后布置了四道封锁线,妄图阻止以至消灭红军。但红军英勇奋战,突破一道道险阻,使蒋介石的如意算盘全部落空。处处是险境1934年10月21日,中央红军的先头部队红一军团2师在江西信丰、安远间的版石圩打响了第一仗,击溃广东守敌。1师又占了新田,渡过信丰河,进入广东  相似文献   

11.
正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踏上长征路,一路顺利突破敌人第一、二道封锁线。11月5日以后,中央红军乘胜由湘南向纵深挺进。当红军向郴州、宜章西进时,蒋介石紧急颁布"堵剿"电令,命湘军、粤军在北起衡阳,经郴州、宜章至广东乐昌的交通线上构筑起第三道封锁线,然而旋即被红军瓦解。11月25日,中革军委发布作战命令,兵分两路抢渡湘江,以红一军团为右翼,红三军团为左翼,  相似文献   

12.
“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①是长征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党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无论过去和现在,政治工作在党的事业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一、政治工作与遵义会议的召开。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初期的严重挫折。红军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中蒙受了惨重伤亡,中央红军从长征出发时的人万六千余人锐减为三万余人。李德、博古不顾蒋介石调集重兵围歼红军的严峻形势,坚持中央红军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使中央红军濒临全军覆灭的境地。在中国共…  相似文献   

13.
正一1934年10月10日晚,中央红军开始战略转移。随后,中央红军顺利地突破了蒋介石设置的三道封锁线,但在通过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时,却被迫同国民党军进行了惨烈的湘江之战。1934年10月15日,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由"剿"共行营南昌登上自己的座机,先后飞往西安和成都,对西北、西南地区进行视察。待蒋介石得到中央红军全部撤离中央根据地的确切情报时,中央红军已通过粤界进入湖南了。蒋介石匆匆回到了南昌大本营,两份重要的情报随即摆在他面前:一是向瑞金前进的国军获得了中  相似文献   

14.
《湘潮》2016,(2)
正1934年11月下旬,中央红军长征突破潇水,越过道州(今道县),前卫团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团长耿飚、政治委员杨成武率领部队向国民党军设立的最后一道封锁线——湘江挺进。脚山铺阵地:阻击湘军整整15个团中革军委把涉渡湘江的地点选在界首和凤凰嘴之间,命令红一军团从右翼,红三军团从左翼,红八、红九军团等殿后,前后左右共同掩护中央纵队渡江。红一军团原来的部署是,由第  相似文献   

15.
一 78年前,一支八万多人的部队从福建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向湘西转移,这是中央红军,他们欲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不幸,蒋介石很快判明了红军的战略意图,急调大军围追堵截,妄图一举歼灭。面对危险,红军的“左倾”领导者采取的是军事上的逃跑主义和大搬家似的转移,使红军行动迟缓,处处处于被动局面。广大红军经过浴血奋战,突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16.
谭玲 《当代贵州》2013,(8):66-66
1934年10月,由于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左"倾冒险主义者抛弃了红军第一至四次反"围剿"的成功经验,采用冒险主义的错误主张,致使红军未能击破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中央红军主力不得不退出中央立新的根据地。蒋介石得悉中央红军要向湘西转移,就在红军西行的路上设置了四道封锁线,围堵红军。红军浴血奋战,损失很大,至1934年12月初突破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湘  相似文献   

17.
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失利后,“左”倾教条主义者畏敌如虎,在仓促率领红军实行战略转移中,消极避战,一味逃跑。在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中,中央红军险遭覆灭,由原来的8.6万人锐减为3万多人。担任全军殿后的红三十四师浴血奋战,出色地完成了掩护党中央、中革军委和主力部队抢渡湘江的任务。但终因敌众我寡,孤军作战,弹尽粮绝,全师大部壮烈牺牲。  相似文献   

18.
1934年11月下旬,红军前卫部队突破国民党军在广西全州、兴安之间设置的第四道封锁线。27日,红一、红三军团主力迅速向西抢渡湘江。而红五军团梯次布置在湘江东岸掩护全军。30日,红一、红三、红九军团和军委一、二纵队勉强渡过湘江。然而,担负后卫任务的红五军团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由于军团部与师部的通讯联络中断,在此生死存亡之际,红五军团中央代表陈云写信派人火速送给红十三师师长陈伯钧,信中指出"这是紧要关头,关系中国革命的命运,希望你们下最大的决心,赶快渡  相似文献   

19.
<正>一、湘江战役的历史意义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之战,是决定长征前途的命运之战。湘江战役很惨烈,但它的历史意义非常巨大。择其最重要者,有三点:第一,湘江战役充分暴露了错误路线的错误决策给红军带来的严重恶果,为中央错误领导的垮台敲响了丧钟。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八万六七千人,到达湘江过第四道封锁线的实际兵力还约有6.5万人。经过湘江一战,红军折损3万多人。这是人民军队创建以来受创最重、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红  相似文献   

20.
正导语: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后最艰苦的一仗,英勇无畏的红军将士最终突破了敌人设防最严密的一道封锁线,取得了胜利。湘江一战虽胜,但中央红军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其中掩护主力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红三军团第十八团被敌人阻断,官兵大部分阵亡。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韩伟中将是湘江血战的亲历者,也是幸存者,当年他担任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第一零零团团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