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她说,人死了,账不能死,不能让人戳死人的脊梁骨,丈夫欠人家的钱,我来还! 有的债主没找上门,她就主动打电话找他们。她对债主说,我丈夫的欠条.我负责还:不放心的,我重新写。  相似文献   

2.
初见赵雪。她穿着一件桃红色的镂空中袖针织衫。脖子上那串翠绿大猫眼石的藏式项链。和她手上经典的藏族纯银手镯透着说不出的浪漫和风情。靠经营藏饰。5年问赵雪竞挣下了130万欧元(相当于人民币约1300万)。如今,意大利30多家商场及旅游艺术品公司都从她那里进货。法国、瑞士、比利时的商人也纷纷要求供货。她成了名符其实的“藏饰女王”。  相似文献   

3.
桃花开了,你说。 一朵,两朵,百朵千朵,欢蹦雀跃。 一声,两声,轻轻叩击我沉寂心弦。 我喜欢花,却不懂得种花。有些花,不用种,就像这桃花,仿佛散落天地间。有些人,不用刻意追寻,不经意之间,她一步步走近。  相似文献   

4.
戴安娜是幸运儿,他是死得其所,死得其时。有人听了会责怪我:“人死了你还说她幸运,真是幸灾乐祸”,静安毋躁,听我慢慢道来。戴安娜以一个被弃王妃的身份,英国为她的葬礼竟下了半旗,这是前所未有的,那一天,白金汉宫外摆放的花束,超过了一米半高长达四百米;人们在吊唁簿上签名留言,要排队三至六个小时;灵柩出来时,英国有六百万人拥出哀悼,美国第一夫人、法国第一夫人出来参加葬礼,连坚决主张儿子与她离婚的英国女王─—她的婆婆,出破天荒地发表了赞扬她的文告,全世界有六百个国家的电视台传播了她的葬礼实况,真正算得上“…  相似文献   

5.
人的美好,最怕沦陷。《百喻经》里讲到一个故事。有个男人,娶了十分漂亮的妻子,他很爱她,情深意切。然而,妻子却有了情人,想抛弃丈夫。于是,她悄悄跟一个老婆婆商量,说我要离家出走了,你买一个女尸,等我丈夫回来,就说我死了。果然,老婆婆趁她丈夫不在家时,买了个女尸放在那儿。等她丈夫回来,老婆婆说,你媳妇死了。丈夫信以为真,伏在尸体边哭了许久。后来,他把尸体火化后,拣了几块尸骨放在布囊里,日夜怀抱着。  相似文献   

6.
那天,我去看守所提审一个诈骗犯罪嫌疑人时,朱三崽竟然又要求我提审他。朱三崽是死囚,明天他就要被押赴刑场执行死刑。   去年 8月 20日,是我们刑侦大队小李子结婚的好日子。中午时分,大伙儿正要前往云中雾大酒店去喝喜酒时,一个 50来岁的妇人将我们堵在了门口。她面容憔悴、披头散发,一双茫然的眼睛死死地盯着我们,一句话也不说。问她有什么事,她才急切地说,她的女儿刘虹被人杀死了,求我们替她做主!   人命关天,这不是什么做主不做主的问题,而是我们刑警的职责。   妇人姓王,名慧琴。由她领着不到 10分钟,我们就赶…  相似文献   

7.
“人这一辈子总要遇到困境,如果困境让我死去,那就算了;如果我不死,那就高高兴兴地活着。”这是一位92岁的老人的人生信条。她就是抗战时期的满洲省委地下工作者、原湖北省政协秘书处副处长冯永莹。现在住在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的一间民房里。  相似文献   

8.
会走路的梦     
有一次在邮局寄书,碰见从前的一个同学。多年不见了,她说咱们俩到街上走走好不好?于是我们漫无目的地走起来。她之所以希望我和她在大街上走,是想告诉我,她曾经遭遇过一次不幸:她的儿子患白喉死了,死时还不到4岁。没有了孩子的维系,又使本  相似文献   

9.
小野很小的时候,从她奶奶那里学会了一套评判标准,那就是,害虫和益虫。有天我正吃饭,她突然从旁边飞身而出,口中大喊一句“害虫,打死”,然后一只飞蛾就被她拍死了。 我大吃一惊,说:“我去,小野,这是不对的。” 这句话的结果就是,小野又学会了一句“我去”。  相似文献   

10.
一个北方的朋友路过重庆,只有1天多的时间停留,我问她最想去什么地方,她竟然字正腔圆地吐出3个字:黑山谷!一个从未来过重庆的人怎么会知道黑山谷?我的诧异和追问让她脸上的自得在笑声中荡漾,卖了半天关子,她才告诉我答案。原来多年前我曾经寄给她一本刊有我文字和照片的杂志,照片中的我握着一束野花陶醉于青山绿水间,她曾经问过我  相似文献   

11.
如果非要拿两个字概括一个人,那么,“谦和”应当是对黄璐叶丹最确切的评价。 严格说来,1990年出生的黄璐叶丹并不能纳入“80后作家”这个概念,但她的谈吐、她的文字、她的思想,已经完全超越了18岁的年龄。更可贵的是,她没有多数“90后”们恃才傲物、离经叛道的缺点。采访中,黄璐叶丹反复表示:“其实我看的书很少”、“我知识面不广”。但事实上,她的气质却告诉别人一这完全是一个在书香里长大的女孩。  相似文献   

12.
最早读余光中,是他那首著名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诗人面对着一湾浅浅的蓝,却“无处话凄凉”。这是怎样的一种痛啊。余光中,1928年9月9日出生在江苏南京。父亲是福建永春县人,母亲为江苏武进县人氏。少年时期,余光中随着母亲生活在江苏。从小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以及江南水上的润泽,使得余光中的记忆永远留下了“…  相似文献   

13.
颜桂海 《当代广西》2011,(24):53-53
前不久,我在广东和广西交界附近参加了一次刻骨铭心的救火行动。 山火从广东那边烧过来,已逼近与广西交界的山林了。我跟着浩浩荡荡的扑火队伍赶到了现场。  相似文献   

14.
梁勇 《协商论坛》2009,(1):59-59
这本来不是一件大事。一天早上,一个名叫玛丽亚的女士出门,路过M街的路口时被狗追咬,经路人相救得以脱险。警察迅速赶到,将她送到医院。当时我恰好在现场,目睹了这个事件的全过程。这件事被一个路过的记者看到了,第二天,这件事出现在报纸上,不过角度却不同了。  相似文献   

15.
去年八月,在湖广会馆大戏楼“情系灾区奉献爱心”京、津地区京剧名家赈灾义演现场,我见到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女士,得知她刚从美国讲学回来,便想约个时间去采访她。那一段时间她忙于赈灾演出,后来她又因病住院,所以采访日期一拖再拖,直到今年春节前我去看望她时,才确定了采访时间。正月初十,我再次叩开梅宅的大门,一进院子便听到“昔日有个三大贤,刘关张聚义在桃园……”待她调完了这段《珠帘寨》,我们便聊了起来。让西方人了解京剧这次赴美讲学活动是应美国华美协进会邀请而组织的,目的是让西方人了解他们称之为东方歌剧…  相似文献   

16.
得知湖南卫视《新青年》“新青年十大新锐青年撞击2001”要授予杨澜最具超越意识的新锐人物时,我就强烈地想到现场见见她。同为女人,她浑身上下都是热点:那么惹眼,要名气有名气、要财(才)气有财(才)气,连想要生一男一女的愿望都能实现,羡慕煞人也。带着这样的杨澜情结,我来到了录制现场。 看到她走过,热心的观众都站起来跷首观望,大家心里涌起的念头肯定与我一样:我已真实地见到了杨澜,而不是在电视里。然后又会非常客观地评判道:“她其实也挺普通嘛,不是特别的漂亮,气质不错、挺职业感、挺精神的。” 在现场感受了主…  相似文献   

17.
张玥  亓树新 《今日广西》2008,(19):74-74
从银行走出来的那一刻,孙楠楠感觉终于解脱了,不堪重负的半年“卡奴”生活使她身心俱疲。站在阳光下。她突然发现,原来天空那么蓝,呼吸是那么畅快。“刚才,我把最后一笔欠款还完后,就立刻把卡报停了,这半年真是折磨死我了!”现在,她就像一只刚刚挣脱枷锁的小鸟,孙楠楠轻快地说。  相似文献   

18.
以生命抗争     
血流无声   1999年 6月 10日上午 9时,女经理赵宇,在昆明官渡区人民法院空漠的过厅中用匕首朝自己腹部狠狠扎了两刀,血喷了出来。此时,她的衣兜里还带着两颗长钉,那是她准备在适当时候钉进大脑中,造成自己脑死亡的工具。血在水泥地上汇成一片,意识在涣散,她想用手指沾着那血大大地写一个冤字,手一松,她听到了匕首掉在地上的声音,这猛然让她想到来这终结自己生命的另一个急迫的目的——在死之前,让一位警长帮助自己将心脏、肾、肝、眼角膜,包括身体,卖给上海一家医院 !  想到这,她拼命聚拢神志:“现在还不能死,不能死 !…  相似文献   

19.
戴厚英:把人当作一本书陈纯洁戴厚英作为一位作家可谓大器晚成,当她开始写作时,已是人到中年。但她的小说《诗人之死})和《人啊,人!》在前新时期为数不多的长篇小说中锋芒毕露,卓然独立,其中,《人啊,人!》发表后还引起了文艺理论界的一阵沸沸扬扬的争议,她也...  相似文献   

20.
心重     
我的小弟弟身有残疾,他活着时,我不喜欢他,不愿带他玩。小弟弟病死时,我却哭得浑身抽搐,手脚冰凉,昏厥过去。母亲赶紧喊来一位略通医道的老爷爷,老爷爷给我扎了一针,我才苏醒过来。母亲因此得出了一个看法,说我是一个心重的孩子。母亲临终前,悄悄跟村里好几个婶子交代,说我的心太重,她死后,要婶子们多劝我,多关照我,以免我哭得太厉害,哭得昏死过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