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影《老井》、《红高梁》在国外得了大奖,赢得了国内许多报刊的喝采、赞扬,两片的主演、导演张艺谋也因此被誉为“影坛怪杰”。然而,两部电影在广大观众之间却是贬褒不一、毁誉参半的。这再一次表现了观众之间以及中国观众同国内外一些专家之间存在着的巨大审美间距。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人类生活的历史具体性决定了人们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的历史具体性。在当代西方,人的文明与人的“自然”之间的对立、矛盾、冲突困挠着人们的生存,因而在审美理想、审美趣味方面“雅”和“俗”的对立、矛盾、冲突也极其尖锐。我们知道,西方现代科技工艺带来了高度发达而又日新月异的物质文明,同时也造成了人性的扭曲、肢  相似文献   

2.
一个各方面都很出色的成功男人,长期忍受着妻子的高傲与冷漠,终于发生了不该发生的婚外情;一个备受称赞的妇产科专家,心中只有她的病人和她的医院,而不能给丈夫以激情;一个经历坎坷的女大学毕业生,爱上了不该爱的人,最初的纯真演变为最终的畸恋,引发出电视剧《罪证》所讲述的一段令人唏嘘不已的故事。自去年下半年起,《罪证》在全国各地陆续播出后,一时间好评如潮,不少电视台应观众要求反复重播,在一些地方创下近期收视率的新高;更有的城市将讨论该剧列入了干部“三讲”的议程。我曾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过,此剧之所以能吸引观众,就在于它揭示…  相似文献   

3.
潘晓曦 《前进》2005,(6):51-54
从上世纪初发轫于西方的文明戏,到焦菊隐先生提出“中国学派”;从以北京人艺《茶馆》为代表的现实主义颠峰,到上世纪80年代《绝对信号》吹响“实验戏剧”号角,中国民族话剧已经走过了近百年。它以直击人性、直击时代和直击人们心灵的思想性与集文学、导演、表演、音乐、舞美、灯光为一体的艺术性,不断地征服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精彩的话剧让观众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感受心灵的撞击和思考带来的快乐。而当人类社会进入新世纪新千年之后,话剧的不景气有目共睹。在影视及多种娱乐形式使观众分流的情况下,话剧艺术陷入前所未…  相似文献   

4.
《甘肃理论学刊》2014,(6):F0002-F0002
刘志刚河南汤阴人。法学博士,博士后,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基础理论。长期关注宪法诉讼制度、基本权利、宪法与民法的关系、法律规范的冲突解决方法等问题。目前。在国内外法学类核心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主要著作:《立宪主义语境下的公法问题》;《立宪主义视野下宪法与民法的关系》;《立法缺位状态下的基本权利》:《法律规范的冲突解决规则》。“宪法私法适用的法理分析”、“立宪主义的人性分析”、“政治冲突的司法解决与宪法裁判的政治化倾向”、“特殊权力关系下的宪法权利”、“司法审查视野中的诉的利益”等。  相似文献   

5.
高锋,1954年出生,河北抚宁人.现任北京人民警察学院理论教研部主任、教授,二级警监,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他的“犯罪心理微观系统论”“多元犯罪心理理论”,被全国法制心理学术界确认为中国犯罪心理学20世纪80至90年代的两大流派理论。他所研究并提出的反劫制暴战术谈判中的“近距离谈判”“生命至上”“人性化谈判”“谈判规律”“谈判原则”等理念,在中国当代警界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香港凤凰卫视、英国BBC华语广播电台、《人民日报》《中国法制日报》等68家媒体曾报道其业绩。他被誉为“…  相似文献   

6.
管颖超  程丽君 《前沿》2010,(18):118-121
1938年12月1日,原新月社的主将梁实秋担任《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的主编时发表的一篇《编者的话》,引起了文学界的义愤,由此引发了“与抗战无关”论的论争。《编者的话》表明,粱实秋未能随着时代的巨变调整自己的文学观念,自然难免同大后方文学界发生某种程度的冲突。各自倡导的文学观念上的差异导致了这一场规模不大,但却相当激烈的争论。  相似文献   

7.
1980年1月31日《光明日报》刊载了一篇题为《试论人性》的文章。文章硬说鲁迅有“非阶级”的人性论观点。 作者认为鲁迅在《文学的阶级性》一文中,“强调了人和文学的阶级性”,“同时又指出:‘有些作者,意在使阶级意识明了锐利起来,就竭力增强阶级性说,而别一面就也容易招人误解’。‘中国却有此例,竟会将个性,共同的人性(即林氏之所谓个人性),个人主义即利己主义混为一谈,来加以自以为唯物史观的申斥,倘再有人据此来推论唯物史观,那真是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游戏与文学的关系逐渐受到学界关注,如几何游戏《纪念碑谷》中角色的设定、情节的建构以及文学意象的运用就体现了游戏与文学之间的密切联系。在电子游戏的形式下,《纪念碑谷》包含一系列如“英雄”“乌鸦”“成长”“循环”“水”“梦”等文学意象,游戏与文学构成了内容上的联系。探究这一关系,寻找电子游戏与文学的契合点,分析游戏蕴含的文学意义,让游戏成为文学的载体,有效发挥其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学习心理学知识,研究和掌握人犯的心理状态,对预审工作的顺利进行,取得良好的预审效果至关重要。从一九八一年以来,在局党委的支持下,我们订购了《司法心理学概论》、《犯罪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犯罪心理与矫正》、《外国犯罪资料研究专辑》、《法学内参》、《犯罪心理研究》等一批书籍和杂志,利用工作之余,结合办案进行研究学习,使预审水平明显提高。本文谈谈我们学习运用心理学知识指导预审工作的一些休会。一、运用“意识、心理与活动统一”的原理,捕捉人犯的心理  相似文献   

10.
电影《鸟人》因其深刻的人性内涵荣获第8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整部影片在故事创作上遵循了本真人性原则,在人物性格的人性真实与镜头内容上的客观真实上有很高的德性艺术价值,引发了观众的共鸣与沉思,"文艺创作的法则就是美学原则,而美学原则的本质就是本真人性原则",由此可以看出电影《鸟人》符合低碳美学特征,是一部难得的低碳艺术作品。而该片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它伪"一镜到底"式的长镜头运用,而这里的长镜头都是基于人性的真实需要来组织。为了探求长镜头是如何使影片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关怀这一问题以低碳美学理论为切入点,从题材、叙事、主题三个方面来解析《鸟人》长镜头的低碳性质。  相似文献   

11.
从五四时期开始直至整个 2 0世纪 ,性爱文学的一个突出的特征是人本性的强化和社会特征的弱化。性爱文学之写人 ,注重从个体的生存实际出发 ,去客观地记录再现人的心理机理及其运动 ,表现出人之所以为人的人学观。受西方人学观特别是弗洛伊德人学观的影响 ,它把握对象主体定位于人本身的人性视角 ,剖析轨迹具有明显的生理性。“肉”和“灵”的冲突与矛盾构成人的性格的生动历史 ,构成人的心理的丰富内含。现代性爱文学成功之作大抵都是生动展示了这种矛盾与冲突者。立足于人的心理展示 ,直接进入冲突直叙 ,使人成了文学的自足对象。因而性爱文学不仅写出了立体的人 ,为整个文学提供了重要的贡献 ,而且使性爱本身也回到本体。  相似文献   

12.
王亮 《中国保安》2004,(16):12-14
看过电视剧《永不瞑目》的观众也许还记得肖同这个人物,一个好端端的大学生,因为吸食毒品而变得人性丧失、最后众叛亲离。《刑法》对毒品犯罪有专门的规定,第三百四十七至三百五十七条共规定了12项具体罪名,主要有: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非法持有毒品罪;容留他人吸毒罪等。想必人们仅从上述罪名中就应该对毒品犯罪有一些了解。细心的人也许会发现《刑法》中并无“吸毒罪”的存在。的确,在我国刑法中,对单纯的吸毒行为并不界定为一种罪,因为刑法上罪行的构成要从行为人的罪过、犯罪的客观因素、社会危害程度等等多方面考察,而吸毒行…  相似文献   

13.
刘德斌 《探索与争鸣》2023,(11):5-9+192
<正>塞缪尔·亨廷顿1993年在《外交》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文明的冲突?》(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及1996年出版的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是他影响力最大的作品。他被认为是“文明冲突论”的“始作俑者”,不管他自己是否愿意接受这顶“桂冠”,“文明的冲突”早已经与亨廷顿的大名联系在一起了。  相似文献   

14.
因为惊愕,无数观众会张着大嘴欣赏这部影片。真的。这实在是一部令人难以置信的电影。反恐题材一贯丰富而且引人人胜,但是如何让一部反恐电影更多地彰显深刻的思想和人性关怀,从而区别于其他以激烈作战和反恐策略为主要情节的类型电影?《战略特勤组》别出心裁,着力于让各种观念尖锐冲突:国家安全与人性道德哪一个更重要?对与错的边界在哪里?  相似文献   

15.
目前 ,王朔与金庸之争仍是文坛关注的焦点之一 ,当事人双方都表现出良好的心态 :金庸表示与王朔个人没有恩怨 ,王朔则表示无意对金庸人身攻击 ;金庸表示王朔文章中的某些观点是正确的 ,王朔则承认自己的文风“确有问题” (见《文学报》 ,1999年 11月 11日 )。这些信息告诉我们 ,他们之争并非个人之间的私见 ,而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观念、文学审美观念的冲突。从这个角度上来讲 ,葛红兵先生的《不同文学观念的碰撞———论金庸与王朔之争》 (载《探索与争鸣》 2 0 0 0年第 1期 )一文抓住了这次论争的要点 ,突破了纠缠于是与非的简单模式 ,而上升…  相似文献   

16.
朱雁芳  尹静 《求索》2011,(1):223-224,160
关于人性之善恶,自古以来争论不休,中国的孔孟之学主张"人之初,性本善",西方文化主张"原罪论",认为人性生而有罪。威廉·戈尔丁作为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寓言编撰家,他的以《蝇王》为代表的文学作品以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而卓著于世,威廉·戈尔丁也为此殊荣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戈尔丁的《蝇王》一反英国荒岛文学之传统,叙写了人性恶的文学主题,但作者在说明人性本恶的同时并不赞成罪恶,他旨在通过对《蝇王》人性本恶的表述倡导人类社会的善良与道德。从故事情节的道德评断上看,戈尔丁实为一个具有乐观生活情怀的"悲观主义"者。《蝇王》促使人类认识自身之恶,以达解救并改善自身之目的,这为人性恶之救赎提供了可行之治。  相似文献   

17.
文学话语与意义承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詹七一 《思想战线》2002,28(2):97-101
在现代语言学的意义上 ,作为人的言语行为的文学 ,其意义的生成和解释建立在写与读的话语对话基础上。在文学的话语对话中 ,言语行为还可能转化为意义解释基础上的言效行为。在社会文化分层的意义上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文学中的所谓“主流”、“先锋”、“大众”三种文学样态即具有话语承诺的明显特征 ,并分别显示出替他人承诺、自我承诺和消费性承诺的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18.
围绕电影《无极》引发的“馒头”官司、著名文学前辈与后辈之间的口角之争,无不体现了两代人的文化对决,一系列好大喜功的国产大片制造了一堆堆有形无形的“垃圾”,易中天说《三国》、于丹说《论语》缔造着一个新的说书时代,知识和观众无可避免地被粉丝化了……回眸凝望2006年这一系列文化争鸣事件,人们在论争中留下了几许笑骂、叹息、思考或者启迪  相似文献   

19.
老莫 《民主与法制》2014,(31):53-53
近期《民主与法制》杂志刊载的《“审辩冲突”为何越来越多》一文,认为“审辩冲突”核心是“控辩”冲突的中国式反映。有些法官不敢得罪检察官,造成了“审辩冲突”愈演愈烈。对此,笔者认为“审辩冲突”的根源还在于庭审三方的“观念冲突”。  相似文献   

20.
张敏 《公安教育》2024,(2):34-37
<正>人为什么会犯罪?或者什么样的心理导致了犯罪?我国是礼仪之邦,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合乎礼法”。这里的“礼法”多指“封建礼教”,凡对其破坏行为会被称为“僭越”。所以,《中庸》说“天命之谓性”。~((1))这是儒家思想追求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的理念。但是,对人性的探讨向来是有善恶之分的。例如,《荀子·性恶篇》上说:“人之性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