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作为流动人口的特殊而又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的一些人给城市带来了一定的违法犯罪问题,影响了城市社会的安定团结。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违法犯罪既不完全同于少数民族违法犯罪,也不完全同于流动人口违法犯罪,而是兼具二者的特点。基于对兰州市的实地调查,可概括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违法犯罪具有区域集中、以侵财型为主、手段暴力化、共同犯罪与团伙犯罪较多、多次作案与连续作案并存、女性犯罪时有发生、犯罪低龄化以及毒品违法犯罪猖獗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前,中学生团伙违法犯罪发展迅猛,形式多样;团伙斗殴现象严重突出,带黑社会性质的帮派侵入校园,帮派团伙活动呈蔓延趋势;校园恶势力称霸一方;团伙成员为满足贪欲,不断实施抢劫、勒索、盗窃;团伙成员普遍染指黄、赌、毒。对中学生团伙违法犯罪的预防和治理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家庭教育科学化;加强学校教育,改革现有的教育制度;公安机关应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学校的治安管理。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刑事犯罪活动严重的表现之一,是团伙违法犯罪突出,不论是从量的方面,还是从质的方面,都比“严打”前要严重。犯罪团伙仗其人多势众,活动能量大,胆大妄为,作案手段凶残,暴力行为突出,对社会治安构成严重的威胁。要提高对团伙犯罪作斗争的能力,应在认真分析团伙犯罪的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对其发展趋势作些必要的预测。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阶段青少年犯罪的状况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为第十九届国际警察高度专业化研讨大会交流论文。文章首先对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变化中出现的三次犯罪高峰作了简要回顾。继而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少年犯罪数字增大、比例过高并“居高不下” 的事实为依据,探讨当前社会转型期中国青少年犯罪的变化特点:在青少年犯罪方面,初犯年龄提前,女性犯罪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流动人口违法犯罪主体;在青少年犯罪类型方面,除传统的类型外,绑架、雇佣杀人、涉枪案件、盗窃机动车、计算机犯罪等日渐增多;在青少年犯罪形态方面,团伙犯罪突出,出现了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随后,文章对跨世纪的中国青少年犯罪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总体预测:一般案件不会大幅度增加,重、特大案件继续上升,侵财及性犯罪是主要犯罪类型,暴力性犯罪、团伙犯罪、跨国犯罪更趋严重。根据我国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文章进一步阐述了标本兼治,教育和预防为主、惩罚为辅的预防及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5.
南京鼓楼区外来人口犯罪表现出地域性特征明显、带有黑社会团伙性质的犯罪呈上升趋势、侵财类犯罪居首位 ,青少年违法犯罪增多等特点。其犯罪成因主要有城乡二元结构差异、管理与防范薄弱、法制意识落后于物质需求、教育断层等方面。其治理策略应采取寓管理于服务 ,革除陈旧观念约束 ;加强外来人口住地管理 ,堵死可资违法犯罪的漏洞 ;建立协管组织 ,标本兼治齐抓共管 ;以点带面 ,分层次管理外来人口 ;发挥社区优势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相似文献   

6.
2 1世纪初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呈增长趋势 ,毒品犯罪、抢劫犯罪、团伙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中的严重问题。安康计划是我国采取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保护少年儿童的一项重要措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首先要坚持长期预防治理的指导思想 ,通过详细的调查研究选定具体防治项目 ,加强条件防范措施 ,以控制和消除犯罪发生条件和时机。  相似文献   

7.
1999年3月,南昌市公安局为了解决治安突出问题,开展了以“三打”──打击带黑社会性质的涉枪团伙犯罪、打击盗窃犯罪。打击经济犯罪,“两查”──查禁赌博违法犯罪活动、查禁毒品犯罪,“一加强”──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为重点的“三二一”战役,从而探索出了一种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的新的公安工作模式,不仅有效地遏制了刑事犯罪的上升势头,强化了治安管理,夯实了基层基础工作,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双改”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了公安工作的全面发展。同时,进一步争取了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林少菊 《求索》2005,(3):127-129
女性违法犯罪,是当前世界上十分关注的一个严重问题。在分析研究女性违法犯罪现象时,我们发现,女性违法犯罪与家庭有密切的关系,在犯罪动机、犯罪原因、犯罪侵害对象、犯罪方法手段、犯罪的时空等表现出种种与家庭伦理相关的特点。女性的违法犯罪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社会女性的整体形象,而且影响到社会的道德风尚,尤其影响到家庭的方方面面,影响到家庭的伦理道德规范,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团伙犯罪是青少年犯罪严重程度的重要坐标。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人口较多,青少年团伙犯罪呈现出团伙教及占全部青少年犯罪教比例双上升,团伙恶性程度趋重,流动人口青少年占多数,团伙成员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占绝大多数等特征。治理青少年团伙犯罪需要解决流动人口青少年就学难的问题,开展健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建立健全流动人口青少年帮教组织,保持对团伙犯罪严打高压等态势。  相似文献   

10.
马慧 《前沿》2010,(9):67-70
未成年犯罪已成为困扰当今世界各国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近年来,我国未成年犯罪总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团伙形式已然成为其突出特点,因此,对未成年犯罪的团伙现象进行深刻剖析,探寻其发生的根源,对于预防和减少未成年犯罪、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期,其心理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充满各种矛盾性。从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的上述特征出发来揭示未成年人团伙犯罪发生的原因,是前人未曾触及的崭新视角。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成为流动人口的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组成部分,他们中的部分人给城市带来了严重的违法犯罪问题,影响了城市的社会治安与民族关系的安定团结。做为研究课题,在对兰州市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的一些特点,诸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违法犯罪区域多集中在他们聚居的城乡结合部,侵财型犯罪多发,暴力手段多、智能型犯罪少,累犯连续作案多,女性和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总体上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违法犯罪问题相当突出,尤其是当前的毒品犯罪成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犯罪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关于有组织犯罪———湖南省岳阳市11个有组织犯罪团伙覆灭带来的启示□漆林生黄北星许复关刘宝山(一)自70年代以来,团伙犯罪已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态。从当前团伙犯罪的类型看,以侵财型团伙犯罪、性团伙犯罪、暴力型团伙犯罪和恐怖型团伙犯罪居多。而且,团伙...  相似文献   

13.
卢军 《公安教育》2002,(11):36-38
黑社会性质组织,是指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手段有组织地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称霸一方,为非作恶,欺压、残害群众,严重破坏社会生活秩序的犯罪组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在全国范围内滋生和发展,并出现蔓延和壮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当前流窜犯罪的特点及打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财案件比例升高,流窜犯罪嫌疑人的职业化趋势,以地缘和血缘为纽带而形成的带有区域性特点的犯罪团伙,选择交通便利的落脚点、向周围城市辐射、甲地落脚、乙地作案,不在犯罪地久留,团伙成员中女性和未成年人比例增加,具有地域性特点的逃避打击手段是当前流窜犯罪的新特点。针对这些新特点,要采取构建新形势下动态社会治安打防控机制,建立打击流窜犯罪的快速通道,转变执法观念,善待流动人口的新对策。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金融业、通信业的快速发展,电信诈骗作为一种跨境、跨地域新型团伙犯罪,借助于网络与通信工具实施非接触式虚假信息诈骗犯罪,其发展趋势迅速蔓延。公安机关应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侦破此类犯罪的打防对策,从根本上遏止电信诈骗违法犯罪的高发态势。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河北省邯郸市出现了一些以专人组织,瞬间集合、收取“出警费”替人“平事”为特点的“地下110”新型违法犯罪团伙。这些团伙成员通过聚众斗殴。寻衅滋事等违法手段,大到强索债务、报复他人、强抢工程,干扰基层民主。选举,小到插手车辆剐蹭,宅基。争水抢电等民间纠纷,“出警”速度甚至超过警方的110。邯郸市警方虽然一举铲除了以李发林涉枪黑社会团伙为代表的64个新型犯罪团伙,为打击此类新型犯罪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但新型犯罪团伙的趋势性,苗头性。社会危害性和如何创新打击机制等方面,仍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地域性团伙犯罪,是以一定的地缘关系为纽带,纠合、流窜实施的,以侵财为主要犯罪目的,犯罪手段具有一定地域性的团伙犯罪,是当前历史条件下团伙犯罪的新动向。打击地域性团伙犯罪要从“整体防控、规模侦查、精确打击”的思路出发,着眼于打击的彻底性、策略性和有效性。实践中,侦控实效有赖于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刑事情报信息及公安协作机制等方面的建设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违法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一个带普遍性的社会问题,是社会矛盾和各种消极因素在部分青少年中的综合反映。近几年来,在我国由于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日趋严重。具体表现为:暴力犯罪增多,团伙犯罪突出,犯罪年龄低化,犯罪手段凶残,在校学生违法犯罪人数上升等。青少年违法犯罪这些发展趋向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必须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共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犯罪率在全世界范围内逐步上升。在我国,女性犯罪已经成为犯罪现象的重要部分,而且也已经成为犯罪的一种独立类型。女性犯罪在犯罪构成四要件上有其自身的特点,并与女性个性特征相关联。女性犯罪是内外因、主客观共同作用的结果。狠抓内因,控制和消除外部诱因对预防和控制女性犯罪率不断上升的趋势、维护社会的稳定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林东 《湖湘论坛》2001,14(5):33-34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我国近几年来的青少年犯罪问题日趋严重,他们的行为不仅毁掉了自己的前程,而且极大地危害了社会。最近,笔者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许多案例令人触目惊心。严酷现实告诉我们,治理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试图通过青少年违法犯罪活动的剖析,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一、青少年犯罪特点 ──犯罪的比例逐年上升。据资料统计,在50至60年代,我国青少年犯罪占整个刑事犯罪的25%左右,且犯罪类型比较简单,多为小偷小摸、耍流氓等,那时青少年犯罪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