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消除误区     
与整个社会舆论及人们的传统观念一致,警察对发生在家庭中的暴力,并不是很愿意干涉,甚至当事人找到公安机关时,也可能推脱或搪塞。警察观念中对家庭暴力存在着各种误解,是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应当一一消除。 “这不是暴力,是两口子打架” 家庭中、夫妻间的争吵的确很普遍,如果有人企图通过使用威胁或暴力手段来强化自己的口头争吵,便是家庭暴力。 在西方社会,以前丈夫殴打妻子也被认为是家务事。在性生活上,以前认为妻子在任何条件下都有义务满足丈夫的性要求,婚内一切都是合法的,现在,“婚内强奸”概念越来越得到认同:…  相似文献   

2.
伦理行为是受到利害人自己的意识支配的行为,因而无非两类:利害自己与利害他人。利害自己显然无所谓公正不公正;公正和不公正必定完全存在于利害他人的伦理行为之中。所以,亚里士多德一再说:“公正并不是自己对自己的关系……公正是相关于他人的。”那么,公正和不公正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利害他人的行为呢?  相似文献   

3.
防治干部离任期间的五种危险心理汤宏近几年来,领导干部离任期间的违法乱纪案件逐年上升。根据我们的调查分析,这些违法违纪行为主要源于五种危险心理:一是“失衡”心理。认为组织的安排、决定对自己不公平,心存不满,有怨气,或攀比对照他人,认为组织“亏待”自己;...  相似文献   

4.
《今日海南》2006,(4):19-19
从表面上看,文化在文屯村创建文明生态村的进程中似乎并没有帮上太大的忙。 曾经,它也和很多农村一样是“脏乱差”的景象;曾经,在创建过程中它也遇到各种由于不理解而产生的阻力。用村委会副主任吴日亮的话说,文化人的思想工作更难做。当时涉及到要拆猪舍、砍椰子树时,有人甚至要以侵犯财产为由将村委会告上法庭。  相似文献   

5.
家庭暴力不再是私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暴力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为文明社会所不容。1995年在中国举行的第四届世界妇女代表大会上,“家庭暴力”首次被列为全球12项重点问题之一。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制定相应的法律,将家庭暴力视为一种犯罪行为,通过法律对家庭暴力进行干预和制止。这已是一种社会共识:即对他人身体的伤害(虐待)是违法的。不管这种攻击发生在何种场合,也不管受害者是否是亲属,只要你向你的伴侣或家人施加暴力,你就将被逮捕和被起诉。社会要通过警察、法庭和有关法律规定向家庭暴力者说“不”! 在90年代中期,英国…  相似文献   

6.
《中国妇运》2014,(5):45-46
<正>家庭暴力是基于不平等权力关系下的侵犯人权行为,是我国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违法犯罪行为。"妇女之家"工作者应当对社区中发生的家庭暴力做出敏锐的反应和行动,坚决维护家庭暴力受害者的合法利益,在干预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中发挥倡导者、支持者与服务提供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备课卡片     
为什么有人自尊却不尊人在一项针对青年人的社会调查中,在调查“你对自己最看重的品德有哪些?对他人最看重的品德有哪些?”的项目里,要求调查对象在20种品德中,对人,对己各选出前6种。总的统计结果是:对他人最看重的品德中,“宽容”列为第二位,“讲礼貌”列为第三位;而对自己,同样这两项品德却分别排列在第十三位和第十位。这清楚地表明,很多年轻人强调的是他人对自己要宽容、要讲礼貌,而要求自己对他人宽容,讲礼貌却远不是那么强烈。反差如此之大,说明了(1)自尊是一种重要的心理需要。但往往有些青年人只看到自己的这种需…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家庭暴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家庭暴力的定义: 家庭暴力是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造成其中一方生理或心理上的伤害,所谓暴力行为,指的是会引起害怕,恐惧,不安全感,冲突等后果的行为。 (2)家庭暴力的类型: 家庭暴力从形式上来看,可分为: a.身体暴力:包括所有对身体的攻击行为,如:殴打,推操,打耳光,脚踢,使用工具攻击等。 b.语言暴力:以语言威胁恐吓,恶意诽谤,辱骂,使用伤害自尊的言语,从而引起他人情绪难受的言语。 c.性暴力:故意攻击性器官,强迫发生性行为,性接触等。 从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来看,可分为: a.虐待配偶:…  相似文献   

9.
笔者认为,弃权后“另选他人”与“不能另选”两种情况都不违法,都可以合理存在,实际操作中以弃权后不能另选他人为主。,仔细体会组织法和选举法的释义,笔者认为,法律仅规定了弃权是指投票人没有对候选人表示赞同或者反对意见的一种行为,并没有对“弃权后是否可另选他人”做具体、细化的说明。j因此关于弃权后是否可以另选他人的问题,不存在法理上的冲突,只是不同个体站在不同角度所作的不同选择。  相似文献   

10.
本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第13条中“与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在司法实践中的理解与认定的探讨,认为只要是行为人与国家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关系,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他人谋取了不正当利益,收取他人财物,其行为即构成斡旋受贿罪。  相似文献   

11.
另类所谓“另类”,照我的理解,就是追求与众不同。也就是说,把自己同大多数人区别开来,由人民群众中的一员,变成“一小撮”,甚至孤家寡人,是“另类一族”的最高目标,至于具体采取什么方法,比如穿乞丐服或者剃阴阳头,都不太重要。“另类”试图追求最大限度的个性———一个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能与芸芸众生区别开。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曾将“标准化”视作工业社会的主要特征。社会化大生产不仅制造出“标准化”的产品,甚至制造了“标准化”的人———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存状态如出一辙。如果有人坚持认为上…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人们对劳动竞赛的认识也开始不尽相同了,有人认为劳动竞赛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市场经济下已经不适用了;有人认为目前经济普遍不景气,开展劳动竞赛效果不大,是形式主义;有人认为现在搞市场经济,企业管理主要依靠经济杠杆,经济增长主要靠科技含量,只要实行了经营责任制,再加上好的激励措施,不搞竞赛也照样完成经营目标。有的甚至把企业实行的“承包制”、“股份改造”等改革措施与劳动竞赛相对立。  相似文献   

13.
道德是关于个人与他人之间行为关系的思考与选择。道德行为是道德风尚在一个组织和社会形成和传播的基本动力。由于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领导者在道德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美国学者阿尔&#183;基尼认为,道德的形成过程包括四个步骤:(1)作为社会的人,我们主要是通过对我们有影响的其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如何做人做事的;(2)当他人的行为经常如此并且受到同龄人的肯定时,我们会效仿其行为;(3)当我们的行为受到他人的肯定时,这些行为会变成我们的行为习惯;(4)对我们的行为反思、评价和选择。  相似文献   

14.
“家庭暴力”一词尚未写进我国任何一部国家法律。 今年3月31日,我国第一部反家庭暴力的地方法规──《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决议》通过实施。 其中规定:“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罚条例的家庭暴力行为,应当视情节轻重对施暴人依法给予治安处罚;对触犯刑律的,应当依法立案查处。”“对有法定义务制止和处理家庭暴力行为而不予制止和处理,导致矛盾激化,造成严重后果的直接责任人,应当依法追究其责任。” 6月 15日,湖南省公安厅和省妇联联合发文:《关于贯彻<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决议>的意见》。 下面这个案件公安机关高效、迅速地在24小时内办结。亦是《决议》出台以来,公安机关对家庭暴力进行依法处罚的首宗案例,被称为“中国家庭暴力第一案”。  相似文献   

15.
新一轮的校园招聘序幕即将拉开,但是越来越多“面霸”开始让许多企业头痛不已,甚至许多企业对一直信赖有加的面试也不敢再抱有太高的期望。细究“面霸”之所以“霸”,多是因为应聘者深谙面试中印象管理的使用之道。印象管理是一种试图控制他人所获得的信息,影响他人对自己产生印象的行为活动,在面试这种特殊的人际互动中,任何应聘者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着印象管理。如何与这些“面霸”过招,破解招聘者印象管理,已成为面试考官们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小保:我们所在的公司为更好地对员工进行管理,严格控制迟到早退行为,日前购买了一台指纹打卡机,准备让员工上下班时推行指纹打卡。在公司采集员工指纹过程中,鉴于有关指纹泄露造成危害的报道时有发生,如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指纹做成“指纹套”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使他人蒙受不白之冤;也有人在虚假的欠条、合同中使用,给他人带来民事法律风险等,我们遂拒绝采集。但公司却以我们不服从管理为由决定将我们解聘。请问:公司的做法对吗?  相似文献   

17.
闫旭辉 《人大论坛》2009,(12):36-36
本刊于2009年第9期推出“人大代表建言该不该管‘家事’?”话题以来,在广大读者间产生强烈的反响:有人认为人大代表将自己行业、企业甚至家人遇到的问题作为意见建议向有关部门提出.有着借职务之便解决自家问题之嫌;也有人认为要承认并正确对待人大代表的利益诉求。只要不违法,纵有点私心亦无可厚非,总比那些什么都不说的人大代表好……  相似文献   

18.
王宜峻 《人民政坛》2011,(11):46-46
每年人代会上的投票,均会产生一些弃权甚至反对票。有人认为。弃权甚至反对票的常态化体现民主的意愿.表明了人大监督的进步;也有人认为,投弃权票、反对票应慎重。不能随意而为。请问如何看待代表投弃权票和反对票的行为?  相似文献   

19.
一、道德行为选择要依据行为的精神价值。从伦理学观点来看,人类的行为不管其如何复杂多样、千变万化,都可以根据它们对他人、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而区分为三大类:其一是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其二是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其三是与他人和社会无关的行为,如自己做饭自己吃,自己洗衣自己穿,与他人和社会不发生利害关系。很明显,道德行为必然是“利他”的行为,它是以行为的精神价值即对他人和社会的某  相似文献   

20.
自第19个“世界精神卫生日”(2010年10月10日)以来,有关“家长把异性孩子带入自己性别的公厕会不会导致孩子性变态”的讨论,便在各地各大众传媒上持续展开,有关专家坚称孩子被异性家长乱带入厕所会导致其性识别异常,很可能引发异装癖、同性恋、想变性等潜在问题;一些专家甚至认为,乱带孩子入异性厕所也属于一种不文明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