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9篇
法律   20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34篇
综合类   4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未成年人童年时期最重要的需要之一是安全感。对一个幼小的孩子来说,熟悉的环境、亲切的伙伴,比富有的房屋和汽车更容易让孩子形成阳光与健康的心理。所以,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否则,一切努力都会成为泡影。  相似文献   
2.
孩子为什么会沉迷网络 豆豆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和同学一起来到了一家网吧玩起了网络游戏。豆豆发现,在网络游戏中,只要他愿意,什么都可以做,从中获得了很大的满足感。  相似文献   
3.
性教育应该是人从不懂事到懂事、从任性到理性、从心理不成熟到心理成熟的过渡教育,是人从刚出生的自然人到青春期前的半自然人再到成年后的社会人的转变教育,是人由自然水平进入文明水平的必经一课。  相似文献   
4.
在孩子7岁前(甚至16岁前),给孩子们多些属于自己的时间。让他们到屋外、到田野、到山上、到水里去玩,让他们感受自由的快乐和生活的快乐,让他们的神经系统充分舒展……这样,他们的体质会更加强健、意志会更加坚强,而他们的智力也会更优秀。  相似文献   
5.
作为现代社会新兴的一个正义类型,代际正义关系着当代人和后代人如何公平地分配在享有和传承人类文明中产生的成本和收益。目前,对于代际正义主要有契约论、道义论和功利主义等论证方法。  相似文献   
6.
犯罪防控的对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防控的有效度一般从两种指标观察:一是犯罪的案件数量是否下降;二是犯罪人数是否减少.本研究证实,犯罪人数并不简单地与犯罪案件数量成正比.多数的犯罪人属于人格正常,他们犯罪的问题是因刺激而出现犯罪反应,但他们并不决定案件的数量与性质.相反,在犯罪人群中居少数的惯犯和累犯(即有人格问题的犯罪人)恰恰影响并决定犯罪案件的数量与性质.所以,真正有效的犯罪防控应该针对决定案件数量的少数犯罪人员,他们是犯罪防控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7.
公安工作中的信息经过公安机关、新闻媒体、公众的传播,常出现信息失实现象,从社会心理角度分析,这种现象包含了归因、注意、态度、新闻逆反心理、从众、近因效应等心理现象。因此,公安机关应从增强信息的公开透明化、掌握纠正信息传播失实的最佳时机、加强立法普法工作、有效利用积极舆论、加强与媒体合作沟通等多方面应对信息传播失实现象。  相似文献   
8.
犯罪人格的界定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人格是具有危险性的一种人格类型,是指因长期与违法生存方式相伴或长期与违法犯罪人员接触,即由于后天负面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犯罪倾向和犯罪个性特征.这类犯罪人冷漠、残忍,大多有犯罪前科,虽经刑事处罚但不思悔改,继续重复各种犯罪.他们虽在犯罪群体中所占比例不大,但他们是许多恶性案件的主体.他们是犯罪预防的重点对象之一.  相似文献   
9.
根据笔者多年的研究发现.许多案件即使在侦查破案抓住犯罪人、根据法律将犯罪人绳之以法后.仍有不能完全解析犯罪动机的现象。犯罪人可以给我们一个他犯罪的理由.臂如:马加爵案中他给出的犯罪理由是与同学打牌。同学说他偷牌.说他为人差劲等.他为此很生气.所以杀了4位同学。  相似文献   
10.
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订对于一个有3亿多未成年人的大国来说,是全社会的一件大事。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专设一章“社会保护”,该章的首条写道“:全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