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民间借贷作为民间金融的一种重要形式,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长期的"金融抑制"政策和民间借贷法律规制的缺位使得民间借贷对借贷双方、金融市场、国家宏观调控和社会稳定性均造成了较大的风险。应完善民间借贷法律法规,防控风险;合理开放民间金融市场,化解风险;构建民间借贷监管体系,提示风险;建立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制度,分担风险。  相似文献   

2.
由“温贷危机”引发的民间借贷风险与防范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本文从金融生态环境的视角分析了民间借贷的风险及其根源,认为我国民间借贷风险主要来自于包括金融体制、经济政策、法律制度、社会诚信状况等金融生态环境的失衡,因此通过建立普惠制金融体系、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监管机制、建立征信与担保体系和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等手段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是防范民间借贷风险与化解民间借贷危机的根本对策。  相似文献   

3.
栾欣超 《前沿》2014,(19):115-120
鄂尔多斯作为资源型城市的典型,在当前的转型过程中遇到了巨大困境,困境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与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及其在民间借贷和房地产开发中的责任缺失密切相关。这些方面责任缺失的原因分别是:现行政绩考核体系的缺陷与政府行政责任和财政责任的不对等,政府忽视民间借贷制度环境的构建及民间借贷监管责任的缺失,政府职权的越位与缺位及其与房地产商的利益联盟。为了摆脱转型困境,地方政府责任的建设就迫在眉睫:就政府短期行为而言,要完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加强政府的财政责任;就民间借贷问题而言,要构建完善的民间借贷制度环境、加强政府的监管责任;就房地产开发问题而言,要确保政府正确履行职权、打破其与房地产商的利益联盟。  相似文献   

4.
民间资本借贷是公民之间、企业之间、公民和企业之间的借贷行为。中小企业资金短缺、资金持有人无法找到合适投资渠道及我国正规金融机构贷款门槛高等原因促使民间资本借贷的发展成为必然,同时,民间资本借贷背后也蕴含着极大的风险,它会加重借贷人的负担,影响金融秩序,不利于国家宏观调控。民间资本借贷可疏而不可堵,应规范民间资本借贷行为,采取相关措施正确引导,维护金融秩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5.
货币政策的收紧和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培养了民间借贷的土壤,相关法规和监管的缺位导致民间借贷日益高利贷化,风险不断积聚,迫切需要采取开放金融市场、完善法规建设、加强监督管理等措施疏导和规范民间借贷。  相似文献   

6.
民间借贷既是经济金融行为,也是法律行为,社会对其关注度很高.2011年以来,民间借贷发生了一些问题与风波,尤其在部分地区民间借贷已经呈现出“高利贷化”的特征,这应引起我们重视和警惕.为此,通过法律创新形成制度激励,引导金融资源优化配置,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行为,预防和打击民间高利借贷,祛除民间借贷“高利贷化”之困,保护民间借贷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以此保障民间借贷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民间融资日益活跃,借贷中介行业作为新兴行业应运而生。然而,借贷中介虽有效提高了民间资本的利用率,为破解中小微企业贷款难题提供了解决之道,但也因相关立法及监管的缺位,经营模式游离在政策边缘,直接影响了正常的金融秩序,蕴含较大行业风险。一、借贷中介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1、缺乏有效法律规范关于借贷中介,目前仅在1991年颁布的《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近年来我国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出发,从农村金融体系、所应用的金融产品以及民间借贷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今后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应该采取的三个方面的对策和建议。一是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管理体制;二是要大力开发适合"三农"消费特点的金融产品;三是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规范民间借贷政策,全面加强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切实改善农村金融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9.
民间借贷在我国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持续而长久的影响。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的背景下,民间借贷行为日益普遍。然而民间借贷得以发展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国家金融的宏观调控的力量,容易滋生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因此,势必要从民间借贷活动中发现问题,并进行合理的法律规制,才能营造良好的民间借贷环境。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间借贷法律适用的重点在于身份和利率,但是法律法规缺乏系统性,罪与非罪的界限模糊。笔者建议从四个层次综合解决民间借贷问题:第一,收集、整合现有的法律法规;第二,化消国民对于民间借贷法律适用的疑虑;第三,运用司法解释配合法律适用;第四,发展新的民间借贷模式。  相似文献   

11.
关于我国民间借贷的现状分析及立法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民间借贷一方面作为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及金融体制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又由于缺乏规范引导,而给金融稳定和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带来了潜在的危险。目前,民间借贷法律依据不足,利率一再飙升,纠纷不断,立法的紧迫性日益增强。建议制定一部专门的有关民间借贷的单行法规,从概念上彻底划清民间借贷和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界限,完善民间借贷监管和监测法律制度,规定民间借贷合同应采取书面形式,主要条款应加以规范,对于借贷资金数额较大的,规定担保抵押,建立通畅便捷的救济渠道。  相似文献   

12.
民间借贷作为民间融资的一种方式,能有效缓解银行借贷资金不足、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并逐渐成为我国金融体制外的有益补充。但由于我国目前的法律缺乏对民间资金的规范和引导,导致民间借贷纠纷不断,如何通过体制创新形成制度激励,促使民间借贷走出困境,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针对温州金融纠纷尤其是民间借贷纠纷"井喷"现状,温州市相关部门根据本地实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解决金融纠纷上取得了一定成效。温州民间借贷纠纷现趋于平稳,对相关纠纷解决进行反思,有如下一些经验:应着力建立和健全适合民间借贷纠纷解决机制:应当坚持诉讼和非诉讼机制相结合,充分发挥非诉讼机制的作用,诉讼机制应作为最后的手段,而不是首先和唯一的手段;加强立法和制度探索,构建一套适合民间借贷纠纷特点的诉讼机制,以多元、多层次的纠纷解决机制,克服当前民间借贷纠纷诉讼化所带来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14.
陈雪楚 《求索》2010,(11):54-55
房地产金融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房地产融资中风险问题同样显著。本文对其引起的风险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从企业、银行、市场、政府四个层次给出了相应的建议方法,力求通过四者之间的改革,化解房地产融资的风险,保证房地产金融的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15.
随着银行存款利率的连续下调,私人之间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民间借贷日趋活跃,数量也与日俱增。但是由于民间借贷的随意性很大,特别是由于普通老百姓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不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导致了目前我国民间借贷活动中隐藏着巨大的风险,诱发了诸多纠纷。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地方的农村刮起了一股“高利贷风”,这不仅扰乱了当地的金融秩序,而且使大量的借款“石沉大海”,助长了讨债仇杀行为,严重危及到农村的社会稳定。所以,本文试图对当前民间借贷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一实证分析,并就如何依法规范民间借贷行为…  相似文献   

16.
邹逸 《人民论坛》2013,(11):100-102
自1991年四倍利率的规则出台以来,民间借贷利率一直受到该规则的约束而无法实现市场化.四倍利率规则在打击恶性高利贷、控制民间借贷风险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民间借贷的稳健发展,该规则的“一刀切”模式已不合理.文章对此提出了针对性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创造》2011,(10):82-85
民间借贷之所以阻挡不住,就是因为民营企业有需求,而金融机构又不能满足。正门开得不大,那旁门就要开。民间借贷要规范管理,防范风险,其目的是使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李全锁  王丽英  黄凯 《前沿》2013,(17):68-73
受国际金融危机辐射及国内经济下行影响,我区局部地区民间借贷危机集中爆发,尤以鄂尔多斯市为典型。民间借贷纠纷大量爆发,不仅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扰乱金融秩序,更给社会秩序安定造成影响。通过深入分析民间借贷危机诱发原因可知,应当通过承认民间借贷合法地位、深化民间投资的政策引导、优化民间借贷宏观调控手段、健全民间借贷综合监管体系、推进民间借贷登记备案制度、强化民间借贷信息监测机制、完善民间借贷危机处置机制、严禁公务员从事民间借贷、加强民间借贷风险意识教育九个方面完善我区民间借贷的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9.
蒋致远 《人民论坛》2012,(17):52-53,109
文章在对中国当前民间金融中高利贷的现状、特点和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金融改革型的治理对策。认为高利贷问题的解决办法不在于严厉打压,而在于认识到金融市场的扭曲,疏导民间金融改革的措施,包括民间借贷的合法化、民间借贷利率的信息公开化、信征系统建设、经济主体信用级别化和准金融机构的多样化、规范化发展等。  相似文献   

20.
速递·锐评     
《公民导刊》2013,(12):6-7
<正>温州:首部民间借贷地方法破冰我国首部规范民间金融管理的地方性法规《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日前在浙江省表决通过,将于明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2012年3月,温州成为首个国务院批准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并开始推出一系列针对民间金融的改革。此次正式出台的《条例》也主要对民间借贷、定向债券融资和定向集合资金等三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