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母亲真的老了,变得像孩子般缠人,每次去看她,总是眼泪汪汪地拽着你不让走,每次她打电话来,总是说:"芸儿,你什么回候回来?"且不说50多公里的路途,就是繁杂的工作也将我绕得分不开身去经常陪她,况且母亲不仅耳朵不好,还患上了老年痴呆症,每次她打电话,不是问你什时候回来,就是你等半天她不说一句话,或莫名其妙地说了句,就想听听你的声音。每次母亲来电话,我都要解释半天,可她仍  相似文献   

2.
一九○一年十月十五日,我生于福建南部的一个小县城——南安(丰州镇)。我是个独子,出生后由父亲指给守“生寡”的伯母做继房子,母亲和伯母把我看为“性命根”,是传宗接代的承继者。从小伯母对我管教极严,她说:“宁无子,不要坏儿子”。长年把我关在房里,不准出门,也禁止同邻居小孩玩耍,怕给人家带坏。我有时带着好奇心偷着出去玩,她总是尾追着来,严厉斥责,不管你有什么兴趣,都是强迫回家。九岁那年,我进了私塾读书。然而,穷困迫着我从私塾里走出来。不安现状,不满现状  相似文献   

3.
母亲的微笑     
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我的母亲更是千千万万极其普通的母亲中的一位,然而我深爱我的母亲,也正因为他的普通,我才总想把我对他的情感倾注在笔端。 我的母亲身体瘦弱,可一年四季总是忙忙碌碌的,她很少说话,一切都用行动来表示。在我的印象中,母亲的感情极少外露,就连她高兴时的笑也是很浅很淡的。 我记忆中母亲的第一次微笑,是  相似文献   

4.
今年的9月2日,是父母结婚25周年的纪念日。25年,三分之一的人生,四分之一个世纪,说真的,我为这样一段漫长岁月而感动。电话里,母亲说那天父亲带她去了家饭店花百余块钱吃了顿饭,算是一个小小的庆祝。当她说花了一百多块钱的时候,我明显听出她语气里的一丝不舍得。25年来,我的母亲就这样用她的善良、勤劳和节俭经营着我们的家。父亲跟母亲其实一直都是同学,从小学到知青点,他们几乎总是在一起的。所以多年后常常有人问起他们的恋爱经历,两个人又总是异口同声地否认:绝对不  相似文献   

5.
<正>从我记事起,就看见母亲有一台缝纫机,上海产,蝴蝶牌的,母亲总是把它擦拭得锃明瓦亮。每次放学回家,总能看见她坐在缝纫机边做衣服;经常半夜一觉醒来,她还点着灯在缝纫机上穿针走线。我的记忆里,她总是不停地咯噔咯噔地踩着缝纫机低头劳作,有时抬头看看我,开心地一笑,用手摸摸我的脸。她的手细长、柔软,一直都是很热乎。母亲的会过日子是出了名的,缝纫机帮她把会过日子发挥到了极致。那时候,供应的布票有限,几  相似文献   

6.
乡情     
我总是疏忽大意远行时常把心遗失在家乡母亲总是那么细心每一回都一定把它裹进行装旅途竟是这般漫长我忽然发现一颗心又失落在家乡乡情@邵学东~~  相似文献   

7.
念春的母亲叫春花。我和春花是在1976年认识的。我们在一个厂上班,她的成分不好,父亲曾在国民党政府里做事,解放后被镇压。因着这种关系,厂里的人都不敢和她太接近,她也不爱和人说话,从早到晚只顾闷着头做事。她的寝室和我的寝室隔不远,我经常到她的寝室里去看她,还把从家里带来的好吃的送给她。我只读过两年私塾,不认得多少字,她小的时候家庭条件比我好,认得的字也比我多,我每次去找她,都借口向她学认字。她教得很认真,一年下来,我已经能够看书读报。作为回报,我经常随她回家帮她做家务。她的家在湾址镇,家里只有母亲一个人,哥哥前几年倒插门做了别人家的上门女婿。她母亲有严重的风湿病,行动不方便,春花每隔一个星期回一趟家,帮母亲准备好下个星期的米、菜和柴禾,还要担水把水缸填满。我和春花好上后,担水、劈柴的事都由我来做。就这样,我们相互帮助着,彼此信赖着,爱情的种子开始在我们的心里悄悄萌芽。  相似文献   

8.
她心中始终装着贫困群众,许多基层干部和贫困群众,都亲切地称她为大姐。她心中时常挂念着弟弟妹妹,数十年来,她用母亲般博大、慈爱的心灵,演绎着自己的人生——  相似文献   

9.
<正>重庆红岩村是我心中的第一故乡,令我魂牵梦绕。这里既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更是我母亲边爱莲的安息之地。母亲1941年4月1日病逝时,我刚过一岁。那时,她在我脑海里音容无存,真是千秋嗟叹。我在成长的岁月里,时常听到父亲钱之光、舅舅边应纪和外婆,以及八路军重庆办事处的叔叔阿姨们谈起她,都说她是一个有革命志向、坚强乐观、温和善良、宽厚忠诚、  相似文献   

10.
安宁 《党课》2011,(24):75-76
我一直都不喜欢母亲,总觉得她是世界上最忙碌的人。我记得年少的时候,小城里放电影或者有戏班子来,她从来都不会有时间陪我去。她总是把我送到电影院门口,为我买好票,而后便逆着来陪孩子一起看电影的家长往外走。偶尔回头,看到我还站在那里不满地看着她的背影,她便会一挥手,重复那句干篇一律的话:“我在散场后等你。”是的,她唯一能够给我的,就是散场后用自行车载着我回家。  相似文献   

11.
母亲的爱     
正有一种爱,一生一世不求回报;有一个人,一生一世值得你爱。这种爱就是母爱,这个人就是母亲。当我哇哇落地,母亲将我拥在怀中,呵护倍至。当我哭啼之时,母亲想到的是孩子饿了还是冷了?母亲总是节衣缩食,为的是让我吃得饱一些,穿得暧一些。一旦生病,她更是焦虑万分,吃不下饭,睡不安觉,恨不得将病痛转移到她的身上。母亲总是辛勤劳作,再  相似文献   

12.
正来疆工作多年,回想每次的探家旅程都是那么的美好又短暂,也曾经多次邀请母亲来疆同住,母亲总是以"恋家"为由一直坚持着在老家独居。母亲总是习惯性地报喜不报忧,家里有事也是自己扛着,从不给我们添麻烦。记得那是2015年9月25日晚上,我在单位棉花场值班,接到老家婶婶打来的电话,"孩子,近期天气不好,雨水较多,你妈前天不小心滑倒了,骨盆都摔裂了,怕影响你们工作不让我告你……"听到母亲滑倒受  相似文献   

13.
说实在的,对于母亲我一直不及对父亲亲热,从记事起,我就对她又恨又怕,总觉得她心太硬,太过冷酷。三岁那年,我和同村另外一个女孩子被确诊为小儿麻痹症。两家的父母带着我们到处求医,跑遍了附近大大小小  相似文献   

14.
今年农历三月初六是清明节,正是我母亲的百年生日。母亲享年80岁,这些天来,我格外怀念母亲。1952年初冬时节,我出生在大兴安岭和松嫩平原交界处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一岁多父亲就病逝了。母亲虽然没上过一天学,但她的家教是不可替代、万般珍贵的。我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他们都长我10多岁,我记事时,哥哥、姐姐都长大成家了。这就使母亲对我特别地疼爱、呵护,走到哪把我带到哪。  相似文献   

15.
贴心的话     
去菜市场经过她的摊子时,随便选了几把青菜。临离开时,她说:“天冷,多穿点,这风吹在身上伤人。”只是这几句话.便让我的心一下子暖了起来。记忆中,只有母亲才会时常对我说这样的话。  相似文献   

16.
我时常想起罗阿姨。那个操着一口厚重大同话的保洁员。抱歉的是,因为不太懂当地方言,很多话我让她说了几遍。在成为大工地的大同,她的家也面临拆迁,说到要离开这里,她的眼泪就噗的掉下来。老公去世得早,她没有再嫁,在这里住了20年。因为不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与朱德两个伟人在思想品质与人格魅力上有很多相似甚至是共同之处,他们在对待各自的母亲方面,毛泽东与朱德都有着一种深厚而浓烈的感情,都有着一腔对母亲无与伦比的崇敬与爱戴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18岁时就和其父亲毛顺生结了婚。她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普通农村妇女,一生都默默地操持家务,抚养儿辈。她纯朴善良,极富同情心。每到灾荒年月,她常常背着丈夫送米面给逃荒的人。她是一个始终愿意积德行善的人,平时里还总是虔诚的拜佛烧香。在回忆起母亲宽厚仁慈这一点时,毛泽东说道:“我母亲是个仁慈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随时都…  相似文献   

18.
潘则福 《廉政瞭望》2011,(19):33-33
我时常想起罗阿姨。那个操着一口厚重大同话的保洁员。抱歉的是,因为不太懂当地方言,很多话我让她说了几遍。  相似文献   

19.
我的父亲叫刘必富,我出世未见过父亲的面孔,两岁又离开母亲的怀抱。人家的孩子不是父亲驮着,就是母亲抱着,可我却是爷爷驮着、奶奶搀着。我时常追问爷爷奶奶:我的爸爸呢?我的妈妈呢?爷爷和奶奶总是哄我说:“爸爸出去苦钱给乖乖了,出去苦钱了……”  相似文献   

20.
阿咪不吃鱼     
李靖 《党员文摘》2023,(13):63-64
一、母亲是我们那一带最有修养的女人。她的严厉、克勤克俭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我的一生,最明显的,则体现在她养的猫上。在年少的记忆中,阿咪是我无法忘怀的一只猫。阿咪是只公猫,一身漆黑油亮的皮毛,长得很壮实。阿咪虽然是只公猫,却从不淘气,听话极了。一般的猫小时候都比较调皮,可阿咪不这样,它就像是穷人家的孩子,懂事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