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以被收集在《李—陈诗文》中越南11世纪至14世纪初的汉文诗歌为中心,分析了佛教在越南的传入和发展以及李、陈时期越南文学所呈现的特点,阐述了佛教曾经对越南的社会文化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越南十八世纪作家邓陈琨的汉文乐府诗《征妇吟曲》是吸取中国文化的丰富养料创作成功的典型范例。 《征妇吟曲》是十七、十八世纪越南社会战乱及其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真实写照;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栩栩如生的征妇形象;它从描写妇女悲惨命运、刻画女性细腻心态两方面开创了批判现实的越南古典文学之先河。 《征妇吟曲》的创作成功与汉文化的深刻影响密切相关。镌刻于作品中的中国文学及文化的鲜明印记有力地证明:它是中越文化交流的结晶。  相似文献   

3.
叶少飞 《南亚东南亚研究》2021,(2):116-140,157,158
1697年《大越史记全书》的完稿与刻印,标志着中兴黎朝官方史学体系的确立,官员学者继而对其改编、评论,产生了一系列史学著作,其中黎贵惇作《国史续编》,阮俨作《越史备览》,阮辉删成《国史纂要》,供教学之用。吴时仕的《越史标案》发覆最多,对越南的国家起源、自主王朝的历史以及与中国的关系重做评论,体现了"我越"的文化主体性,对《大越史记全书》原有的史论观点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之后吴时仕之子吴时任为西山阮朝国史总裁,以《大越史记全书》为叙史主干,以家藏《越史标案》为史论主体,又综合采纳黎文休、吴士连、阮俨的史论,于1800年编成并刻印《大越史记前编》,吴时仕和阮俨的私家史学遂得居官修史书之列。《大越史记前编》是继《大越史记全书》之后,以官方力量整合既有的越史著作,重塑越南历史文化的重要举措,在越南史学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1802年阮朝建立之后,鉴于黎末郑氏主政以及西山阮朝篡逆的情况,对这两个时代的史书进行清理。在前代史书基础上修成的《大越史记前编》被弃,但其部分思想观点被阮朝国史馆新修的《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所继承。关于《大越史记全书》的评论和改编,体现了越南古代史学发展的路径与思想,是越南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即将出版的《东南亚古代史》一书的结束语。《东南亚古代史》是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从远古至19世纪初叶东南亚历史发展的地区史,既有对地区历史发展的综合性整体论述,又有对各主要国家和重要事件的具体分析与专题研讨;既有古代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的历史论述,又有对古代东南亚国家的各民族宗教文化的阐述。作者们从东南亚自身历史的视角出发,对东南亚的史前文化及其特色、稻作文化与社会基本结构、早期国家的形成和演进、中央集权国家的兴起与特征、宗教与民族文化的多样化和本土化,以及中国、印度与古代东南亚国家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革新后越南越中边境民族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南革新开放以后,越南党和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其民族政策尤其是北部边境地区的民族政策大力进行调整,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特殊优惠的边境民族政策,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同时,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原因,中越边境地区有9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再加上中国一方边境地区客观上存在着的许多现实问题,使得越南所推行的特殊优惠的边境民族政策对中国一方的边境民族地区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不利于我国西南边境民族地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韩山拾得———韩国古代文化与中国的影响》一书已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 ,作者高伟浓系暨南大学教授并兼任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该书作为暨南大学 2 11工程“中外关系史与华侨华人”的项目成果 ,可以说是中国学者对相关课题研究进行的一次尝试。《韩山拾得———韩国古代文化与中国的影响》一书计有 2 6 6万字 ,除序文、前言和后记外 ,共分为 4章进行了论述。其中 ,第一章对韩国神话与中国神话的异同进行了比较。神话不是信史 ,但神话在人类的历史上确实曾存在过。它反映了人类社会早期的心理和思维模式 ,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各民族文化的…  相似文献   

7.
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所涉区域,很早便与中国建立了密切的交通往来,是中国—南亚交流版图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据文字的记载,中国与阿富汗、巴基斯坦的交通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汉代。作为早期丝绸之路的重要环节,中国与阿富汗、巴基斯坦的交通历来为学界研究的热点,相关讨论层出不穷。但彼时这两个国家并不叫今天的名字,地域也在不断变化中,历史上对应的汉译古名包括大夏、身毒、罽宾、高附、迦毕试等。本文结合《史记》《汉书》《后汉书》《高僧传》等史料及中外研究成果,详细梳理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地区在中国汉代时期的命名、疆域、人种、民族、物产、文化等基本情况,及其与中国之间的交通方式、人员往来、商品流动和文化交融。文章重点考察该地区在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过程中所扮演的历史角色,及其在佛教传播、佛经翻译等方面的独特贡献。对该议题开展深入研究,有助于增进我们对中国—南亚古代交流史及丝绸之路物质和精神文明交流遗产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在东南亚国家中,越南受中国文化影响最大,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风俗习惯以及语言文学越南都留下了深刻的中国文化的烙印。中越文化关系如此密切,主要文化渊源在于越南的主体民族京族是当地旧苗裔与南移的华夏族群融合而成。  相似文献   

9.
时调是朝鲜中世纪文学史上最为普遍的诗歌形 式之一。时调形式作为独特的诗歌体裁,经过漫长 的历史时期,被很多的文人创作出多种多样的作品。 据考证,时调大概从高丽末期出现,经过朝鲜王朝 到近代,其脉络一直延续。由于没有民族文字的出 现,创作初期一部分作品被译成汉文,而大部分作 品则被口传下来。训民正音的出现给作品的创作注 入了活力,掀起了以民族文字创作的创作热潮,出 现了《青丘永言》、《海东歌谣》、《青丘歌谣》,《南 薰太平歌》、《歌曲源流》等作品集,流传下来的时 调有几千首作品。由于篇幅…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越南《年轻人报》2010年和2011年所有涉华报道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以考察《年轻人报》中的中国形象。定量分析表明,《年轻人报》赋予中国全方位的关注,对与中国政治、经济相关的重大问题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广泛报道。定性分析表明,《年轻人报》中的中国形象是矛盾的,正面形象与负面形象共存。一方面,中国日益增强的国际影响力,强大的经济、军事和文化实力得到《年轻人报》的充分肯定,并且中越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体育领域的交流频繁,关系密切。另一方面,在国际上中国与多国关系紧张,中国国内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商品质量等问题受到关注,中国被认为对越南的主权构成威胁,中国产品挤压越南产品的市场空间,中国出口的假冒伪劣产品威胁越南民众的安全。基于《年轻人报》上大规模语料的分析能够使我们更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国在越南民众心目中的形象。  相似文献   

11.
胡志明主席是越南现代革命文学的先驱。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写下了不少文浅意深、真趣盎然的动人诗篇。其中,尤以《狱中日记》等汉文诗最具影响。读胡主席的汉文诗,我们不仅为他那历尽磨难仍不屈、驾驭风云以从容的高尚情操所深深感动,而且为他这样一位外国作者竟然具有如此丰厚的汉文造诣而折服。关于汉文化在胡主席汉文化诗中的影响问题,中越等国学者已有所评述,拙文拟就此再作一些探讨,以之作为历史上中越两国文  相似文献   

12.
汉语汉字在越南的传播既是中国封建统治者出于统治和开发边境民族文化的需要,更是越南封建王朝加强自身统治的需要。汉语汉字通过多种途径在越南进行传播,对越南社会政治文化以及语言文字的社会功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所包容的文化意义也就因此呈现出多方面性和多层次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挖掘越南作家保宁饮誉国际的小说《战争哀歌》的人文主义与反战传统的渊源,论述其对亚洲和平的重要意义。国际上(包括越南国内)对《战争哀歌》的研究仍然停留在粗浅的水平,本文则从越南文化史、文学史以及中越文化交流史的长远视角出发,挖掘其深层的历史文化渊源。围绕《战争哀歌》对"招魂丛林"的描述,本文探讨越南历史上招魂仪式的文化意义,以及《战争哀歌》与越南文豪阮攸的《招魂文》的相似之处。此外,本文还将《战争哀歌》同越南文学史上的名著即18世纪邓陈琨的《征妇吟曲》进行对照,发现二者所表现的主题更是惊人相似,在揭示战争创伤、谴责战争罪恶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最后,本文针对亚洲地区近些年来的紧张局势以及各国鼓吹战争的声音,讨论保宁本人及其《战争哀歌》的反战行为与思想,呼吁人们品读这一世界名著,维护亚洲和平。  相似文献   

14.
雄王是越南国家和民间记忆中的英雄祖先,被越南人奉为“国祖”.在当代,雄王公祭成为越南建构其民族身份认同和国家政治认同的重要手段.其理据在于:雄王符号的民族和国家双重象征性,雄王公祭的历史延续性,雄王信仰被赋予的民族论、文化论话语,国家的法理支撑,广泛的民众基础以及越南世俗国家模式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5.
越南人食槟榔的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槟榔深入到了越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是越南人平日待客的小食品,还是民间传统庆典、庙会活动和家庭红白喜事中最不可缺少之物.本文试图通过对越南人食槟榔习俗的探析,以窥越南民族传统文化之一斑.  相似文献   

16.
古代中越两国在建筑技术方面交流密切,古代中国的建筑技术传入越南,深刻地影响了越南的建筑风格。阮安参与明初北京城的设计,反映了越南具有高超的建筑技术,是古代越南人民对中国建筑业的贡献。建筑技术的交流是古代中越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东南亚大陆地区古代民族分布与现代有重大区别,反映了一千多年来该地区政治力量的变化。本文根据历史记载和现代民族学田野调查资料分析历史上各民族的来源,认为在公元10世纪之前,孟一高棉各民族是该地区占有主导地位的政治力量,马来族系在半岛南端、占婆和群岛地区建立了政权,在本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印度化文化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化特色,汉文化影响下的当地文化只在中国政治势力到达的半岛东北部存在,但发展很快。10世纪以后,源自中国南部的泰国、老挝、缅甸等民族陆续在这一地区崛起,促使东南亚地区发生文化变迁,形成目前的民族和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18.
牛军凯博士《王室后裔与叛乱者——越南莫氏家族与中国关系研究》从越南的视角,对高平莫氏政权及其后的莫氏家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很多新的见解,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莫朝历史复杂而曲折,中兴黎朝毁弃莫朝文物,为莫朝历史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其巨大的史学意义和历史研究价值需要学者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19.
作为表称地点的文化符号,地名中积淀、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人文信息,构成了一个独特的识别、命名和用于交往的文化。不同民族区域内的地名一般是世居于此的民众以其语言命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风俗习惯等文化特质,地名的命名深深打上了其产生地的区域文化的胎记。但古代日本地名的表记是借用汉字或直接取汉语地名,表现出浓厚的汉字文化色彩。汉字创造了日本地名文化,没有汉字传入日本,丰富多彩的日本地名文化体系无法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20.
现代的越南领土包括东京、安南、交趾支那三部分,也称为北圻、中圻、南圻。古代越南领土只包括东京部分,古称交趾,即瓯雒国。赵佗建立南越同时将瓯雒国分为交趾、九真两郡,这是古代越南民族的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