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陆宝春 《法制与社会》2012,(12):105-107
刑事错案成为刑事司法活动中的副产品,其发生难以杜绝。为了防范错案的发生,提高办案质量,杜绝司法腐败,出台了"错案追究制"。刑事错案追究制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冤假错案频繁发生、人权保障和司法公正需要刑事错案的司法善后。完善刑事错案司法纠正、刑事错案司法赔偿、刑事错案司法追究、刑事错案过滤和发现机制。  相似文献   

2.
刑事错案作为刑事司法活动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并未被所有的学者给予正视.否认刑事错案的学者认为,没有错案,只有违法审判。然而众多的学者还是赞成刑事错案这一说法.并给出了不同的概念。错案是错误的一种,刑事错案则又是错案之其一。中国古代和西方都对刑事错案有所研究,并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点的刑事错案概念。可以将刑事错案存在的语境分为诉讼语境和诉讼外语境。在诉讼语境中,学者对刑事错案的概念有“主观说”、“客观说”、“主客观统一说”以及“三重标准说”等等。实践中,有些存在错误的诉讼情形不属于错案:漏罪、漏人情形,量刑偏重偏轻,存疑案件,一般性违反刑事诉讼程序的行为,被否定的正常诉讼行为.法律的变化导致刑罚变化.  相似文献   

3.
王春芳 《法制与社会》2015,(7):281-282,295
近年来不断曝光的刑事错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极大地损害了社会公众对国家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的信心.文章阐述了刑事错案的概念界定,刑事错案的成因有人类认识的有限性和刑事案件的复杂性衍生了诉讼主体的非正当行为、侦查讯问程序的监督缺失导致刑讯逼供等屡禁不止以及辩护律师辩护意见等的被严重漠视等.  相似文献   

4.
错案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刑事司法理念较落后,以及现行刑事诉讼机制存在一定缺陷,同时相关人员的司法能力不强也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刑事错案的发生。因而,强化现代刑事司法理念,完善诉讼制度,改善司法环境,从而建立长效机制,是避免冤错案件发生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与传统法律思维方法相比,法律经济学方法有其自身的优势,尤其在用于分析刑事司法和刑事错案的成本时.统计推理领域中"第一类错误"和"第二类错误"的分类方法为研究刑事错案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我国司法机关对刑事错案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在对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进行权衡,特别是对刑事司法和刑事错案的成本进行评估以后,最终确立了"宁可错放,也不可错判"的司法理念,这一理念体现了法治的进步精神.  相似文献   

6.
王乐龙 《行政与法》2009,(2):123-126
冤假错案是对冤案、假案、错案的笼统说法,通常又被认为是刑事错案的代名词.冤案、假案、错案及刑事错案,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刑事错案是刑事司法领域中的错案,其可以表现为冤案,也可以表现为假案,或者既是冤案,又是假案.研究刑事错案对于深化刑事司法改革,提高刑事司法的公正性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对于丰富刑事司法理论和刑事诉讼法学,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晋  刘志远 《法学杂志》2007,28(6):76-78
刑事错案是指处理决定与案件事实或法律规定不符的刑事案件,它具有结果性、诉讼阶段性和相对性等特点.刑事错案的判定应当依据相应的案件事实和法律规定,实际上是一种刑事司法行为,应当由司法机关行使.检察环节刑事错案的判定主体主要是检察机关自身,判定的标志主要是各类撤销决定.法院的无罪判决是检察机关错误起诉的判定标志,但不能成为检察机关错误逮捕的判定标志.  相似文献   

8.
“刑事错案认定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错案的本质属性是:每一起刑事错案,都意味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利受到了司法机关、司法人员的不当侵害。根据这一本质属性,刑事诉讼活动中因为司法机关、司法人员的原因导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利受到损害的所有情形都属于刑事错案。研究"刑事错案认定标准"是为了在立法与司法实践中建立防错特别是纠错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刑事错案不断被复制,其原因错综复杂,既有侦查、审查起诉、审判等环节上的问题,又有司法理念上的狭隘性和局限性,多重原因的综合作用导致错案积重难返。刑事错案的预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落实到刑事诉讼程序的各个阶段,更要从司法理念上加以改进,从而构建我国刑事错案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10.
林婷 《法制与社会》2013,(17):254-259
2013年4月25日,经历了一整天的庭审后,河南省平顶山中级人民法院作出再审判决:当庭宣告"李怀亮无罪,立即释放"。至此,这起全国瞩目的"死刑保证书案"终于尘埃落定。该案连同近期曝光的浙江省"张辉、张高平错案"一起,再次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这些错案不仅严重损害了司法的公正和权威,也使得人们对守住司法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产生了疑虑和不安。因此,如何构建科学有效的刑事错案预防机制以最大程度减少直至避免刑事错案,对我国刑事司法制度的有效运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就预防刑事错案的路径作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云南杜培武、湖北佘祥林、河南赵作海、浙江张氏叔侄等刑事错案频频爆出,不断吸引公众眼球,刑事司法体制和制度不断遭受质疑。刑事错案不但让真正的罪犯逃离法律的制裁,也给蒙冤者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重则人头落地,轻则让当事人及其家属的社会活动处处受限。一系列冤案昭雪反映了中国司法人权保护进步,但刑事错案在一定程度上也动摇了司法公信力,造成的影响不可低估,尤其刑事错案中的证据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警惕。  相似文献   

12.
导致刑事错案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既有司法理念、程序设置方面的原因,也有来自舆论影响、干预司法等方面的原因,更有错案责任追究制度方面的原因。刑事错案可以发生在刑事诉讼程序各个阶段,错案的发生与公安、司法机关均有关系。通过对刑事错案原因的多维透视,最大限度防范刑事错案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刑事司法权是一柄利刃,它保护人民,惩罚犯罪。它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同时也直接关系到公民的基本人权。一起错案,会使真正的犯罪分子逍遥法外,为害社会,会使清白无辜的人身陷牢狱,人生残破。刑事错案是对人权的极大侵害。近几年,佘祥林等数起有影响的刑事错案接连出现,给司法权威和法治建设带来负面影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健全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这是对司法系统突出问题的回应,近年司法系统表明我国将从政法系统建立机制入手,大力防止错案发生的决心。  相似文献   

14.
笔者探讨刑事错案是在司法救济和法律监督的语境下进行的,是将刑事错案与刑事错误严格区别的前提下展开的。从实务的角度看,刑事错案应具备四个基本特点:一是已经作出了有约束力的刑事司法决定,被告人(罪犯)不能迳行上诉;二是经过法定的程  相似文献   

15.
刑事错案形成的心理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士元 《法学研究》2014,36(3):26-44
刑事错案的成因包括直接原因、环境原因和心理原因,其中心理原因(主要表现为包括"遂道视野"、"证实偏差"等在内的各种心理偏差)对错案的形成有更根本的影响。绝大多数直接原因,如刑讯逼供、隐瞒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证据、忽视辩护律师的合理意见等等,都是各种心理偏差的外在表现。而绝大多数环境原因,如不合理的考核方式、司法经费不足等等,之所以会导致错案,主要是因为它们强化了这些心理偏差。根据这些心理偏差对错案形成的可能影响,可以在心理学层面总结出刑事错案的形成过程及规律,而我国近年来纠正的22起刑事错案可以为此提供验证。我国有必要完善当前的刑事司法体制,以减少这些心理偏差对办案人员的影响,进而更有效地防止错案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我国检察机关诉讼监督的制度设计在刑事司法领域是预防刑事错案的法治屏障,其特有的人权、公正、平等和控权价值,是抵御刑事错案产生的天然抗体。要实现诉讼监督错案预防价值,必须协调好参与诉讼和监督诉讼的双重职能关系,恪守作为一种理念、行为、规范和制度的检察官客观义务。  相似文献   

17.
刑事错案存在主体的特定性、主观可归责性、客观失真性等特点。落后的刑事司法观念,刑事司法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法律规定存在缺陷以及司法体制机制存在诸多不足是形成刑事错案的重要成因。应从提高刑事司法人员的素质,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司法体制,强化辩方力量赋予律师完整的辩护权以及完善相关证据制度,践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等方面预防刑事错案。  相似文献   

18.
从历史的视角进行考察,刑事错案是历史的产物;从认识论和司法规律的角度上进行探究,刑事错案是认识和司法规律的反映。从比较法的角度上,可以探知中外国家刑事错案的成因的异同。溯本求源,正本清源,从而达到对刑事错案的正确认识,实现对其控制和纠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在刑事错案的认定标准上,程序错案说更为合理。在刑事错案的防治问题上,最为根本的措施应该是全面推行无罪推定原则,就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应尽量完善各项具体诉讼制度,最大限度的防止刑事错案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我国学者对何为刑事错案的问题存在着认识上的严重分歧,这显然不利于发挥理论对司法实践的明确指导作用。鉴于此,有必要厘清人们对刑事错案的模糊认识,探讨刑事错案产生缘由及其应对之策,为司法实践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尽可能地减少错案的发生,确保司法公正得以最大限度地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