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根本的特点。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随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而形成和发展,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鲜明的协同性。从静态看,协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特征;从动态看,协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动力。具体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实践具有协同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发展具有协同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进步具有协同性。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协同性要求出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需要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3.
宋一 《宁夏党校学报》2008,10(5):97-100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四个“拐点”。从特征上看,这些“拐点”具有共同点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特征,不断推进中国共产党建设。研究这四个“拐点”,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对于研究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从传入中国开始,在指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不断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受了种种困难和挑战,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取得了第一个辉煌胜利。本文叙述了马克思主义在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三个时期中国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5.
石仲泉 《党建》2011,(5):22-24
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以来就是个“学习型政党”,尽管最初没有这样的理念,但这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有的品质。因为不仅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外来的,而且建立政党从事革命斗争也不是本土政治,何况还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这都需要学习,既从译著中学,到国外考察学,更从革命实践中学。9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将它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理论指导并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发展的实践进程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时代化”的过程。在我们党的发展史上,每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和事业进步。都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基础上取得的,历史在前进,形势在变化,实践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7.
麻秀荣 《奋斗》2011,(10):20-22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90年辉煌的历程,抚今追昔,我们更深切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关键在于始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8.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作出的决策,是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使其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实现理论的通俗化而不是庸俗化;要注重宣传、教育形式的灵活多样;要形成机制,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笔者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一项新任务,更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向纵深扩展的一项新成果。中国共产党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着眼于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明确提出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矛盾最为复杂、尖锐的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这一时期随着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论战而展开,特别是以艾思奇和叶青的论战最为典型。艾、叶之争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抗战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学理性与政治性、民族性与国际性兼容的特点。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和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1.
民族化、时代化、大众化是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要把握时代进步的脉搏,要为人民群众所信奉,就必须适应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基本国情.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的关键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它比较系统地初步揭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相似文献   

12.
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观主要表现在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的回答上。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恩格斯着重从马克思主义的发生、出发点、基本特征、价值论等方面作了说明。关于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恩格斯主要强调:要科学地学习、研究、宣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具体地应用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做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学会像马克思那样思考。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他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为后人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指明了方向;对于指导人们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社会阶层分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各阶层经济差距与马克思主义目标导向的反差,不同阶层政治参与差异与马克思主义民主价值的背离,阶层之间的矛盾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碰撞等方面。在阶层分化情况下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断实现理论创新;二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三是运用阶层分析法,实现马克思主义在各阶层的通俗化,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针对性;四是抓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契机,将解决社会民生问题作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当代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各种社会思潮层出不穷,相互激荡,争夺话语权,在理想、信念、价值观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产生了冲击。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做好理论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在思想道德建设和国民教育体系中突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使之能够适应时代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应遵循一定的科学路径。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和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研究新情况,创造新理论,指导新实践,解决新问题,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  相似文献   

17.
李东朗 《理论学刊》2007,2(12):17-23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延安整风运动具有里程碑的地位。延安整风是中国共产党实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举措,它极大地推进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极大地推进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延安整风清楚地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永久的、常新的课题,全党和每个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努力致力于这个关系中国社会发展前途和命运的事业。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是人的解放学.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研究,不宜只按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这样三个组成部分来进行学习和研究,可以考虑另外开设一门从整体上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课,定名为"马克思主义基础".马克思主义基础应该包括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基本问题、人的解放问题总论、人的解放应该遵循的客观规律、人的解放问题分论4个部分、19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当前学术界的热点问题,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成果层出不穷。以书名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著作为研究对象,对国内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总体情况、基本问题、前沿问题等进行梳理,对当前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现存问题与不足进行挖掘。  相似文献   

20.
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党员、干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必须坚决抵制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划清社会主义同民主社会主义的界限,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不断提高全党的政治理论素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