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赵雪峰 《长白学刊》2013,(5):139-143
群众工作是动员社会力量化解社会难题,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途径。在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中,要坚持社会管理与服务群众相统一的原则,以解决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为切入点,不断改进群众工作方式方法,组织和动员多种力量做好群众工作,并通过制度机制建设为做好群众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2.
周小李  肖铁肩 《求索》2008,(12):101-102
意识形态是西方思想史上内容最复杂、意义最含混、性质最诡异、使用最频繁的范畴之一。它具有总体性与个体性统一、阶级性与历史性统一、理想性与现实性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等特点。意识形态的这些特点决定其对社会认同的导向、动员、合法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菊霞 《前沿》2012,(17):171-173
社会实践是邓小平文化观形成的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改革,大胆开放,发扬民主,健全法制,重视科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邓小平文化观的基本内容.时代性与历史性的统一,开放与创新的统一,继承和发展的统一是邓小平文化观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社会发动是指由某些社会成员通过各种方式动员其他社会成员共同从事某一行为的活动。人们在社会中为了追求一定的社会效果和目的,总是希望有较多的人员参与其中,形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和力量。社会发动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它在统一社会意志,聚集社会力量,推动一定社会目标实现的同时,也往往对社会管理活动带来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短论集萃     
邓小平哲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框架最近,学术界有关人士围绕邓小平哲学思想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进行了讨论。对于邓小平哲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框架,有不少人认为,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和哲学基础;坚持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统一,体现了邓小平尊重人民、尊重实践、尊重生产力三者的整体性,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全面性;坚持主体能动性和客观可能性的统一,指导人们在现代…  相似文献   

6.
共同富裕:效率与公平的内在统一金太军邓小平同志提出并大力倡导的作为社会主义根本目标和价值取向的共同富裕,是指在社会物质财富高效(效率)增长的基础上,全体社会成员对这些财富充足的、大致均等的(公平)占有。可见,共同富裕本身就蕴含着一个长期困扰人们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和概括,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手段和目标的统一,把社会主义看作是一个发展过程。“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几者之间具有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8.
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转向为现代化的国家,需要广泛的社会动员,这已被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所证实。中国在向现代化国家发展过程中,同样也需要广泛的社会动员。对这种社会动员的重要性,邓小平有着深刻的认识。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他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建设中的社会动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动员作为社会资源积累和转移的重要手段,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动员不具有普世性和不变性特征,而是随时空变迁而变,所以,当前新农村建设运动中的社会动员必然也有其自身特征.本文试图从社会学角度对新农村建设中的社会动员的意义、特征及其可能后果作学理性分析.  相似文献   

10.
论邓小平的社会发展观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瑞清 《前沿》2001,2(12):22-26
邓小平的社会发展观是与世界发展潮流相适应 ,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相符合的新发展观。其基本内容是 :社会发展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 ,以社会稳定为前提 ,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 ,以体制改革为动力 ,以对外开放为条件。同时 ,邓小平的社会发展观是一种整体的、全面的、综合的发展观。系统研究和把握邓小平的社会发展观 ,对致力于社会发展的实践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残疾人》2010,(6):11-11
中国肢残人协会五届三次全体会议确定从2010年起设立全国统一的肢残人活动日。为充分考虑全国各地气候条件,将全国“肢残人活动日”定于每一年的8月11日(寓意是肢残人乘坐轮椅车的两个轮子和两根手杖)。号召全国各级肢残人协会在同级残联领导下,认真做好每年肢残人活动日筹备工作,宣传残疾人事业,动员社会各界,理解、尊重、关心、帮助肢残人,鼓励肢残人发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努力为社会做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妇运》2020,(3):41-42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人民战争,群众参与至关重要。作为社会基本细胞,家庭是防线,家庭也是力量。战役打响以来,天津市妇联积极响应全国妇联号召,积极发挥在家庭领域的独特优势,不断加强家庭工作组织动员能力、应急响应能力,通过渗入式、柔性化家庭组织动员工作,激发“家力量”,实现“家关爱”,为条块化社会管理模式提供有益补充,助力构筑全民抗疫的牢固防线。  相似文献   

13.
社会正义是市场经济社会中的基本伦理诉求,其“正义性问题”需要迫切的关注和研究。社会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人们的心情才会舒畅,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公平正义不仅是社会稳定的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而在经济活动领域中存在的社会非正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李艺  李全利 《理论月刊》2023,(6):113-12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共同富裕道路要求在经济社会领域进行改革创新,而社会政策作为应对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制度工具,其朝向更加公平的调节动员效应越发重要。现如今共同富裕建设背景越发复杂:首先,多元化的社会风险增加了社会政策资源调节动员的边界效应,不同区域间的社会政策资源动员存在障碍。其次,人口老龄化与人口低生育速度同步加快,社会政策调节动员的时效性更具挑战。同时,社会主要矛盾转型,社会政策体系调节动员的平衡性与充分性难以统筹兼顾。最后,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政策在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均衡调节作用日益昭彰。共同富裕要求社会政策的调节动员效应更具公平性、时效性、统筹性、充分性。因此,中国特色社会政策体系在资源调节动员方面需要更具包容性,防范社会风险带来的地方政策保护性和排他性;在长寿时代和低生育时代更应体现社会政策调节动员的衔接时效性,及时应对养老问题并提升人口发展质量;社会政策制度体系要统筹兼顾,调节动员好城乡居民发展的均衡性与充分性;新时代社会政策还应实现从生产主义向社会投资主义转变,使中国特色社会政策体系成为共同富裕道路中的有效调节动员工具。  相似文献   

15.
1992年春,邓小平在视察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这一新概念,是历史性的科学总结,它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与根本目的的统一,根本手段与最终结果的统一,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的新总结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和上升发展时代,他们总结了西欧工人运动的实践经验,完成长篇巨著《资本论》,剖析了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揭示了社会…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显然,具有这些特征的和谐社会,单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是无法达到的。构建和谐社会,政府规制的权威调控不可或缺。因为政府是拥有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代表公共利益、承担公共责任的特殊社会组织,它既可以通过控制意识形态和公共传播媒体来引导、营造社会的思想、文化和舆论,又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规范及公共政策来影响和调节社会利益关系,还可以通过社会动员、社会协调、社会强制等多种方式来整合各种力量。显然,政府作为一种公共权威,其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作用是其它任何社会组织无法替代的。在各种矛盾和冲突日益突出的变革时代和社会转型期,就必须拥有一个整合力、感召力、高效能、服务型的政府,来履行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本职能,并发挥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权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要有正确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包涵三个层次:生产力方面、生产关系方面和根本目标方面,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目标和手段的统一、物质基础、社会条件和社会目标的统一、效率和公平的统一、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的统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发展过程和最终目标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的社会发展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理论,必须深入研究邓小平的社会发展论,并 以此为理论核心和根本前提。邓小平的社会发展论,是顺应时代主题转换、立足于中 国国情的社会整体综合发展论;是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把 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放在突出位置的现代发展论;是以追求社会发展与社会 公正和谐统一为基本价值观的科学发展论。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的价值观:理想与现实相统一章瑞如何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并使二者趋于一致,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一整套科学的价值观,成为指导人们行为方式的光辉指南。一、坚持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相统一从根本上来说,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社会利益与个...  相似文献   

20.
论战时舆论动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舆论动员在战争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其他战争动员样式相比,舆论动员是一种精神动员、信息动员、公众动员和媒体动员,是实现战时快速动员的基本保证,直接影响着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战时舆论动员范式。其中,对战时舆论动员基本原则的范式认知主要包括:军事斗争谋略与舆论宣传思想高度统一,政治斗争规律与舆论宣传规律高度统一,舆论宣传实践与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高度统一;对战时舆论动员基本路径的范式认知主要包括:争取一切力量扩大舆论阵地,整合新闻资源形成舆论强势,运用典型示范引导舆论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