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共文化服务:理论蕴涵与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纽带",文化以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方式提供着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意义。公共文化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本标尺,表达着文明社会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的理念,标志着国家赋予和保护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宪政文明,也体现着政府公共服务职责的行政文明。这是一种全民的文化自省、文化自觉的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本题旨。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历来重视对人的美德进行高度概括,"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首次鲜明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脱离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历史积淀,而应把它作为最基本的价值资源。可以说,"仁义礼智信"以另一种形式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内核,其基本内容也应当被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  相似文献   

3.
文明是文化的实体,文化是文明中最根本的东西。文化水平的高低上可以看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文化是文明的沃土,文明是文化的结晶。文化中产生文明,而在文明中产生新的文化。没有文化环境就不可能有文明的成果。文化多样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标志着各个不同民族的并存。因为,文化的最大的、最直接的载体就是民族。对中国而言,中华文化不是某一单一民族的文化,它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因此,它不需要分层次,更不允许划等级。必须承认,文化既是民族的生存方式,也是不同民族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4.
文化反哺:生发动因与社会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反哺是在急速的社会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它标志着人类社会原本由父及子的文化传承模式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或代际"颠覆"。造就文化反哺的动因包括社会变迁的提速、同辈群体的影响和大众传播的普及,而文化反哺最重要的社会意义则在于它改变了文化或文明传承的方向,或者说造就了一种全新的文化传承方式。如果说文化反哺现象从共时态角度说算是"只此一地",那么从历时态角度说则堪称"只此一次"。这两大特征赋予包括"文化反哺"在内的中国人民的社会心理嬗变即我们所说的"中国体验"以独特的社会价值,也使当代中国目前仍在延续的这场转型有可能避免沦为单纯的财富增长或GDP堆积。  相似文献   

5.
西方中世纪的城市文艺复兴,给人类带来了全新的价值体系和社会形态.当代中国正值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变迁期,而城市是这个时代社会与文化转型的集中地,中国城市的"文化转向"和"空间转向"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发展,是一种城市文艺复兴意义上的结构性变迁,我们应该在科学的认知上、理论的研判上、学术的研究上及社会发展的应用上有所准备,创造超前意义的认知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马林韬 《思想战线》2001,27(5):21-24
中国儒学的传统文化体系,在理论上应当区分为"文化价值的理念"和"历史表现形式"."仁学"思想的人道主义精神、民本主义的思想、谐和执中的文化哲学和道德伦理的普遍性原则以及大同社会的理想主义表现,应是儒学文化体系中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化理念,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属于人类共有的文化思想遗产的最璀璨部分.但"新儒学"的思想家们对儒学文化的价值理念同它历史表现形式的不同内容往往完全混淆.所以,对所谓"新儒学"必须持一定的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7.
曹寄奴 《理论月刊》2006,2(6):98-100
文化与文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法律文化与制度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共存共处的状态,法律文化与制度文明之间不仅存在历史关联而且存在内容关联。法治是现代法律文化与当代中国制度文明建设的联结点,它不仅是现代法律文化建设的目标而且也是当代中国制度文明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的“多元一体”的政治文化本质是由政治文化的民族性和阶级性所决定的。“一国两制”是当代中国倡导的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政治选择 ,它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沃土 ,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建构中华大文化的理念与传统的“多元一体”的政治文化本质的合理内质相互贯通。  相似文献   

9.
吴根友 《新东方》2015,(3):28-31
当代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应当奠定在对自己民族文化特点的重新认知的基础之上。中华民族传统的主流文化特点是在真实的"气机"世界里寻求解决人生与社会问题的方法,具有特殊的"历史意识"与"慎终追远"的未来意识。所谓的传统文化应当包括近现代文化传统,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所建立起来的现代中国文化传统。中华民族应当重省现代西方文明的价值及其两面性,勇敢地探索人类文明的未来新方向。  相似文献   

10.
<正>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认识及评价标准,是处理价值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它集中反映了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代表了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精华,还体现了时代精神和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吸收了世界  相似文献   

11.
对外战略文化是指国家在对外交往中为增进国家利益、实现国家战略目标而选择的相对稳定的战略思维、行为方式和文化价值取向.建国以来,中国对外战略文化大体上经历了"革命的国际主义"、"和平共处中的反对霸权主义"、"超越意识形态的现实主义"以及"和平发展"几个阶段.在这几个阶段,基于中国战略文化传统的"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反对霸权主义"等一直是中国对外战略文化的基本立足点.进入新世纪,中国对外战略文化更加突显其根植于自身文化传统的核心思维和价值取向--"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共同繁荣"、"和平发展".从"和平共处"到"和平发展"是中国对外战略文化的演变趋势,它更适合于中国树立新形象、担负起世界大国的责任、实现构建和谐世界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陈旸 《理论月刊》2012,(6):144-147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最基本和最可持续的单位,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地位,家庭的和谐稳定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家庭的文化功能,是由家庭的文化生活而产生的、在满足家庭成员生存和发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和作用。它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规范人们的行为,引导家庭及其成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重视家庭文化建设,发挥家庭的文化功能,是维护家庭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3.
胡璇 《求索》2012,(3):192-194
"赵本山现象"已成为社会媒体和各文化阶层普遍关注的文化焦点之一,它是出现于特定时空,在历史和社会的多重因素聚合交融之下的必然爆发,它已经构成一个独特的当代文化奇观。探讨"赵本山现象"的形成过程并不在于描述现象本身,而是试图通过对"赵本山现象"这一文化奇观形成过程层层深入的剖析,探讨中国当代社会大众复杂的文化心理,发掘深藏在现象背后的各种社会文化力量的驱动作用,以及各种文化力量之间互利互赢、相互制衡的复杂关系,以此深刻揭示"赵本山现象"作为中国当代社会象征性文化隐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走出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明对话的基础是文化的交流.当今世界,国际问的经济技术军事竞争正显现为"文化竞争",那种可见的国力"硬实力"竞争,已逐渐被无形的文化"软实力"竞争所遮掩.中国文化走出去要有外壳、有载体,更要有内核、有神韵.这个内核和神韵最基本的就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代代相传的"天下情怀"与"和谐理念".中国文化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在自信与尊严中走出去.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肩负着这个时代并不逊色于历史上的文艺复兴的、新时代的"文艺复兴".中国文化应该走出去,可以走出去;应该作贡献,可以有贡献.  相似文献   

15.
李彦 《传承》2010,(18):152-153
和谐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大力提倡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构建和谐文化的提出,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新的目标。但"和谐"与"和谐文化"并不是一个新生的概念,它的诞生,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也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生事物,深刻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6.
和谐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大力提倡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构建和谐文化的提出,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新的目标.但"和谐"与"和谐文化"并不是一个新生的概念,它的诞生,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也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生事物,深刻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7.
孝悌是中国文化中最悠久、最基本、最重要而且影响最深远的传统伦理观念.<孝经>中,孝悌被开宗明义地肯定为"德之本"和"教之所由生"者.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它与现代文明不断发生着碰撞、融合与嬗变,作为"德之本",仍然有许多宝贵的现代价值,它需要新的形式来体现与转换,探求其社会原因,挖掘其时代要素,转换其外在形式,实现其价值.  相似文献   

18.
由网络文化事件引发的"寂寞"话语实质上是当前社会私人化所造成的"大众孤独"现象.当下"大众孤独"现象的出现,正是当代中国美学忽略自身根基意识而停滞于市民美学倡导的必然结果.当代中国美学历程,呈现出从人民美学到市民美学的历史主体意识变迁.重审这一根基衍变,反思当前文化症候.走向公民美学应是中国美学研究进路的新方向.公民美学是对人民美学与市民美学的否定之否定.它要学习在张力中保持个体意义和共同体意义的和谐共生.美国学者阿克曼和罗蒂的宪政与哲学思想为构建公民美学提供了一种新人形象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9.
"全盘西化"思潮在中国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全球范围内现代化浪潮、西方中心主义思潮和西方的文化扩张均对其形成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作为一种极端化的激进主义思潮,"全盘西化"思潮在根本上是一种错误的思想,它至少在以下几对关系上是错误的一是在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上将二者决然对立,忽视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相承接的一面;二是在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问题上以偏概全,忽视了现代化模式和道路的多样性;三是在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上犯了绝对性的错误,没有看到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中国只能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吸收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文明成果,但不能全盘西化.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矛盾,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和文化建设,在中西、横向、空间、国际方面主要是处理好文明冲突与文明对话的关系,在古今、纵向、时间、国内方面主要是处理好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我们要积极应对新时代的新挑战,创造既富有民族优良传统又具有鲜明时代精神,既立足中国大地又面向世界,既正视国情现实又放眼未来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