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话语的语用义早已引起语言工作者的普遍关注,研究成果丰硕,但词的语用义的研究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对词这一层面有无语用义尚存在颇多的争议。词语语用义的认知理据是词语语用义生成机理的一方面,探索词语语用义的生成机理是对词汇语用学这一新兴领域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等的系统界定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用理论,强调语境效果。语境可分为大语境和小语境。从关联角度看,语境在翻译中对词义确定、句法理解和风格适应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语言顺应论所提出的语用视角观让学界耳目一新,但是这种视角的具体内涵却一直宽泛不清。文章结合该理论的四个分析维度,对其视角观予以诠释,结果发现:就语境维度而言,视角是一种语境化了的关系;在结构层面上讲,视角存在显性和隐性之分;从动态机制上看,视角具有复杂性涌现属性;就突显程度来说,视角允准分层化认知处理。澄清语言顺应论的视角观对于该理论进一步走向精细化颇具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沈兆文 《青年论坛》2009,(5):123-125
认知语境观揭示语义推理的认知心理依据和心理状态,语篇理解是一个”认知一推理”的动态化过程。认知语境及其在此基础上的预设在语篇处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揭示了语篇理解的认知心理依据,解释并制约着语言的表达与理解。本文从认知角度分析认知语境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从而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预设,建构合适的语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  相似文献   

5.
刘飞兵 《求索》2007,(3):202-203
反讽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一种有效的交际手段。语境是理解反讽话语的必要前提,但语境本身也需要满足一定条件才能对反讽话语施加制约。从语用角度对反讽的感知至少包括八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感叹句结构中的肯定和否定的不对称受语用、文化、认知、心理等多种因素影响,体现出一定的附加信息和附加意义,并且表现出对所属文化语境及语法条件的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7.
法律语用能力包括法律主体对生活世界和法律世界相关要素进行投射、整合和建构,实现语境要素重新范畴化和结构化的能力。司法话语行为深受多种语境的影响。在语用知识表征方面,司法话语行为往往需要涉及包括法律在内的多种认知语境知识,这种选择又深深刻有实践主体认同的烙印。在语用策略方面,无论是推理的内容,还是推理的方式,司法话语会充满冲突和矛盾性。  相似文献   

8.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勇 《前沿》2008,(3):66-67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了文化差异在词汇、语境中的表现和由此造成的语用失误,探讨了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培养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语言的交际总有一定的认知语境,语境是人们理解语言的条件和基础。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话语者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选择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使听话者理解,并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符号活动放入身体现象学的视野考察。身体是人类生存的起点,我们必须吃喝穿住才能生存下去。而劳动使生存活动获得更高形式,在劳动中,身体活动转化为符号化的形态。以符号为中介的科学活动在反映对象时表现为脱离身体的语义信息,而主体在使用符号的交往实践中产生语用意义。语用是在语境中意义的扩展,实质是符号在身体场的语境中汇合成实践观念的系统。符号的语义信息似乎排除了语境关系,而实践观念意味着符号抽象的语义性质在身体场中转为具象、感性的语用意义。这也是身体维度的整体形态,是知情意在实践过程中的整合。  相似文献   

11.
翟启航 《乡音》2013,(11):48-48
最近,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档节目叫"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使我感触很深。参赛选手都是从全国各地的中学生中选拔上来的。看着主持人说出的一个个词语让我这个自认为语文基础不错的人感到汗颜。让人惊讶的是节目中对那些场外成人的实时调查,很多词语场外的听写正确率居然是零。于是我在同学、家人及朋友中做了一个对汉字及汉文化认知程度的小范围调查,调查结果使我感到,现在人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认知的缺失和当今社会快餐文化或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相似文献   

12.
电话礼仪     
接电话时的礼仪 其一,要自报家门。拿起话筒后,即应自报家门,并首先向发话人问好。向发话人问好,一是出于礼貌,二是为了说明有人正在接听。当对方首先问好后,应立即问候对方。至于要自报家门,则是为了让发话人验证一下,是否拨错了号码,或找错了人。  相似文献   

13.
特定的职业范畴及多重文化、社会因素的呈现构成了职语的复杂性。对其作语境、语义、语用三维分析,从语言形式、内涵、意义等方面进行层级感知和把握,有助于其理论的解构和调适。  相似文献   

14.
陈意德 《求索》2005,(10):186-187
预设是语言学中一种特殊的认知现象,对预设的设定和理解是一个心理认知过程,它涉及到言语交际中交际双方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语境等诸多因素。话语是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预设对话语理解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对预设的推导就没有真正的话语理解。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角度探讨预设与话语及话语理解的关系。一话语与话语意义对于话语(discourse),语言学家们有不同的解释。布朗(Brown)和尤尔(Yule)认为,“话语是一个过程,是说话者或作者在某个语境中用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或实现自己的意图的词、短语和句子”。[5]威多森(W iddowson)则把话语定义为…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是从三个方面界定的。首先,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角度,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其次,从人与人的关系角度界定,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再次,从人自身发展的角度界定,认为人的自身需求就是人的本质。分析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内涵,对于推动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霞 《青年探索》2006,(2):58-59
舞蹈在教育中,特别是在当今的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给人启示,发人深思,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架起词语与非词语之间以及严密逻辑和感悟之间的桥梁,去更完美地理解这个世界。舞蹈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不仅仅是它技艺的展示,更吸引人的是它所表达的内涵和文化。古代书法家张旭观看孙大娘舞剑,引发他在书法上独树一帜的——狂草,这是一段闻名于天下的佳话。由此可见舞蹈文化是不能被忽视的。  相似文献   

17.
张田田 《求索》2011,(10):226-228
本文探讨现代汉语“可不是:”的对话衔接功能和固化的形成过程,其中“可不是,”中的“是”已经进一步语法化。“可不是”最早连用的例子出现在唐代,经过宋元时期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可不是”已经固化。文章认为,语用推理和语境吸收是诱发“可不是,”固化的主要机制,语用强调和主观化是导致“可不是:”固化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18.
文章探讨了香港报刊港式中文和内地中文同形词语的差异 ,并将它们分为三种 :理性意义不同的同形词语、色彩意义不同的同形词语、语法意义不同的同形词语 ,认为造词偶合、词语义发展不同步、借用、多文化变化方向等是造成差异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9.
吴勇 《求索》2005,(8):165-167
本文从语言模糊性的全新视角,运用元语用理论探讨了幽默模糊的理论根源、修辞手段和在交际中的元语用功能。作者认为,幽默的本质和生命力在于其会话含义的模糊性。幽默的模糊性虽有其客观根源,但主要是交际差异性、动态性和顺应性的产物,因此属于动态的语用模糊。语用模糊使幽默适切语境,即通过不断做出语言选择,以顺应特定的交际目的。同幽默的经典理论相比,语用模糊理论更具有说服力,它能对交际中所有类型的幽默话语的构建做出完满解释。这对重新认识幽默现象及其发生机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赵雁林  ;魏屹东 《前沿》2014,(7):196-198
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一个伴随着认知语境建构的过程。“语言游戏说”强调意义即使用,语境使用、主体参与、规则遵守和家族相似的观点,蕴含了认知语境动态性、人本性、实践性和完形性的基本特征,反映出20世纪中期哲学思维方式发展的一种关键性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