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民族教育理论范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内在的逻辑关联与外在的使命联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成民族教育理论范式的逻辑体系,民族教育理论范式则贯穿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教育理论范式的逻辑起点、演变动力和服务主体.这一内生逻辑是民族教育理论范式回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切入点.民族教育理论范式所存在的"初学步""稳迈步""大踏步"三个发展阶段,分别回应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话语基础、民族话语演进与个体话语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话语、民族话语、个体话语建构回应并呈现了中华民族"一体"与"多元"的核心关系,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话语从基础性共识走向整合性共识,民族话语从自动化共情走向联通式共情,个体话语从自觉与自为走向共觉与共为.  相似文献   

2.
许文贤 《前沿》2009,(1):128-130
迈向现代化、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僵化走向灵动、从停滞走向活跃的发展过程,社会流动强化是当代人必然性的生活样态。社会流动强化对当代人的发展产生双重性效应,一方面,它使个体生命超越时空界限,获得不断扩展与丰富;另一方面,它给个体发展带来无尽风险,却又使人们精神世界、观念意识中的持久确定性发生动摇,应对风险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3.
赵昌汉  甘莉 《求索》2014,(2):129-132
黑人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是美国文学与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现象,它表现了生活在以白人种族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社会中黑人对自身文化身份认同的迷惘。因此,它不仅是一种生理特征的认同,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内涵。美国黑人文学正是这种社会和文化内涵的承载体,它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揭示了黑人长期被迫面对的种族歧视和文化身份危机,也记载和推动了黑人文化身份意识逐步走向自觉的历程,反过来,黑人文化身份意识的增强也促进了黑人文学的发展。从黑人文化身份意识的发展路程可以看到,通过保持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方式来加强文化身份认同及建构是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正"我们民族政策的走向,还是要向‘交往交流交融’努力,增强中华民族的共同性、一致性。""我们支持少数民族保持文化特色,但没有权力要求任何一个民族停滞在某一阶段不再前行。"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04月入选中央和国家机关"强素质·作表率"读书活动推荐书目本书收入了作者从2002年以来,就有关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理论政策、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等重大问题,发表的文章、  相似文献   

5.
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随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变化。民族文化是民族中的人生和社会关系的意识,它与民族经济、民族政治是内在统一的,共同构成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素。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和制约的作用,民族经济意识的转变将会促进民族经济的工业化;与工业化不相适应的文化因素将阻碍民族经济的现代化进程;民族文化由少数民族经济所承载,少数民族经济由民族文化界定和导引。民族文化的变革是民族经济变革的先导,是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反映和内在要求;少数民族经济的现代化是民族文化变革的方向。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转变将促成民族文化的蜕变,逐渐形成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的重大原创性理论,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述中寻找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原则性和方向性的指导作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观是在批判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深刻剖析其自然与历史根源、有力批判其意识形态形式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观认为无产阶级在民族运动中具有先进地位,以民族平等为重要原则,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逐步走向共同体,同时,也承认并尊重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特殊性。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系牢民族团结互助纽带,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不断增强文化认同,从而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7.
邓玉函 《思想战线》2023,49(1):105-114
中华民族文化灿烂纷呈,在当前全球经济社会不断前进发展的现实环境里,各国文化多样性势必要求各民族积极互动。梳理中华民族文化从共生到共享的历史脉络,从文化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多元一体格局是当前亟需考虑的问题。本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理路进行梳理与讨论,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逻辑是从文化整合开始的,在文化整合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核心因素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形成的价值与理念,在实践中又表征为文化共享。各民族共生共享的多元文化只有在欣赏与竞生的过程中互守尊严、相倚为强,才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延续民族文化之血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8.
面对我国民族文化中出现的同化与排斥现象,在民族传统与文化迅速瓦解、失散和消亡的现状下,本文分析了“国际理解教育”理念与我国民族文化教育政策的一致性,并提出了“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宽容、尊重、理解与平等等)对各民族学校文化教育的启示——各族人民要有文化平等与文化差异意识、开设各民族文化课程、由教学范式走向学习范式等,从而为追求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复兴与繁荣,实现民族文化政策上的“双百方针”而努力。  相似文献   

9.
实施"开放先导、项目带动、城乡统筹、文化引领、民生优先"发展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经历了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巨变。然而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如何在  相似文献   

10.
正生态文化是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习近平认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打造生态文明新常态,离不开生态文化理论的构建与教育,他说:"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本文拟就生态文化的理论与教育试作探析。一、生态文化的理论寻视(一)生态文化的逻辑意蕴生态文化是人类的文化积淀,是由特定的民族或地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伦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的源泉。在全球化浪潮推动下,文化越来越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从后台走向前台,甚至走上生产线,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问题,并将文化上升到"软实力"的高度,足见文化的重要。  相似文献   

12.
辛旗 《两岸关系》2011,(5):11-13
回顾辛亥百年来中国民族主义的建构过程,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无论从地缘上、血缘上,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两岸都是基于中华民族这个基本认同的命运共同体。一旦民族认同出现偏差,台湾主体意识走向极端的政治化,变成"台独"意识,两岸关系的发展就会面临非常大的变数,会造成中国大陆民族主义偏激地对待台湾少数的偏差的认同,变成十三亿...  相似文献   

13.
《传承》2016,(11)
文化建设视阈下传承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促进地域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促进地域民族文化产业和地方特色经济发展,推进地域民族文化走向东盟、走向世界。以广西柳州市为例,在分析柳州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与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4.
关于正确定义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正确定义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从民族学、文化学、体育学等多学科角度 ,采用文献法、调查法、逻辑方法展开了研究。得出 :“所谓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就是中国 5 5个少数民族在漫长的民族发展历程中 ,本民族原创或虽从其他民族文化中引入 ,但已经历了明显的文化改造、已与本民族文化充分融合、并流传已久的 ,以身体活动为形式 ,以追求身心与精神健康为目的的活动中 ,表现出来的主观意识、客观意识和有意识的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5.
马宏伟 《前沿》2012,(21):129-130
西部民族体育是我国民间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谱系价值及其未来走向进行分析有助于整合我国体育发展的整体基调,并为西部民族地区的区域经济和文化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本文首先阐述了西部民族体育的西北谱系、青藏谱系和西南谱系,然后就西部民族体育的文化特征与文化价值进行了探讨,最后给出了西部民族体育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时代,对话不仅是在同质化与差异化并存环境中的生存智慧,还是多种关系走向和谐共存的发展目标。贵州民族文化进校园给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民族学生与非民族学生在走向全球还是坚守地方的迷思中寻到了一条打破"非你即我"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共荣之路。在宏观上可以使民族地区用"美美与共"的文化对话理念参与到区域对话、经济对话、教育对话中,并以此推动民族教育工作新发展新跨越目标的实现;在微观上可以促进民族学生个体发展,增强其地区文化自觉力和身份自主性,进而作为一个合格的国家人参与到全球化竞争中。  相似文献   

17.
王丙珍 《前沿》2013,(2):110-111
在西方美学史上,审美文化的概念存在了220年;在中国文明史中,审美文化起源于各民族的远古时代,并且与生态理念紧密相关联.当下,美学从抽象走向日常生活、从中心走向边缘、从小区域走向大生态,在批判与继承中建构着当代中国生态审美文化,这不仅是文化研究与生态美学的转向,而且结合与拓展了两者研究的思路与维度.  相似文献   

18.
正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与灵魂,是各民族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少数民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相依共济、相扶守望、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保护和发展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就是保护和发展中华各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和走向未来的文化根基。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  相似文献   

19.
深层裂变的等待——对民族经济与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当今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正席卷全国,引起世人瞩目的时候,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份的少数民族经济,在这股飓风中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而有所前进,然而这种冲击和进步毕竟是表层的、微弱的,并未深入到民族深层的文化意识中去。要使改革深入彻底地进行,就要彻底摧毁一切陈腐的思想观念,就要从民族经济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入手,发展与更新民族文化,从而促进民族经济的跃进。  相似文献   

20.
由网络文化事件引发的"寂寞"话语实质上是当前社会私人化所造成的"大众孤独"现象.当下"大众孤独"现象的出现,正是当代中国美学忽略自身根基意识而停滞于市民美学倡导的必然结果.当代中国美学历程,呈现出从人民美学到市民美学的历史主体意识变迁.重审这一根基衍变,反思当前文化症候.走向公民美学应是中国美学研究进路的新方向.公民美学是对人民美学与市民美学的否定之否定.它要学习在张力中保持个体意义和共同体意义的和谐共生.美国学者阿克曼和罗蒂的宪政与哲学思想为构建公民美学提供了一种新人形象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