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铜鼓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因其具有的特殊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铜鼓文化曾在南方各少数民族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然而在历史发展演进和文化生态改变的现实环境下,铜鼓文化也呈现出日渐衰微的局面,其原有的历史使命逐渐衰退,生存空间不断缩小,传统的保护模式已不足以实现传承发展的目的。基于目前的发展现状,应实施开发式保护策略,以期更好地保护铜鼓文化。  相似文献   

2.
壮族和瑶族都拥有历史悠久的铜鼓文化,在铜鼓及铜鼓文化的发祥、铜鼓的用途与功能、铜鼓的收藏方式等方面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亦有本民族的独特之处。壮瑶铜鼓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曾长期保持着密切交流与互鉴,在保持本民族特性的同时,与时俱进,传承重构,记录着本民族的历史变迁。壮瑶铜鼓文化因其强大的包容性与适应性发展至今,已成为两个民族集情感归属、民族记忆、文化认同于一体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3.
铜鼓是古代中国南方常见的礼仪重器,其器型、纹饰及塑像表达了铜鼓制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叙写了古代南方族群丰富的社会生活与精神信仰,同时也是千百年来南方文化变迁的具象呈现。通过考察作为视觉器物的铜鼓,我们不仅能够发现南方族群独特文化之“道”,也能够理解族际和谐交往之“道”。  相似文献   

4.
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是纵古至今的中国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而“五胡十六国”时期内迁胡族的汉化就是其中的典型段落。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内迁胡族统治者在汉族先进的农耕经济、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影响下,为适应本民族政权统治的需要,不断汉化,缩短了胡族和中原汉族的距离,加速其社会进步的进程,进而也奠定了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加强与南方周边邻国的经贸联系和交通,古代中国在借助南方水路交通的同时,不畏艰难险阻,劈山开路,开辟从广西通往东南亚的对外交通陆路,以增强与东南亚各国的政治联系,并利用这条陆路通道与东南亚各国进行商贸交易,形成独具特色的山地丝绸之路文化。  相似文献   

6.
南方丝绸古道是中国古代最早对外沟通的陆路交通线,也是我国西南与南亚、东南亚、非洲、西欧交流的一条线路最短、最便捷、最经济的国际大通道,它既是一条通商大道和国际交通枢纽,也是一条中国西南和南亚、东南亚地区古代民族迁徙的文化走廊,把古代印度和中国两大世界文明古国紧密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7.
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并非起源于一时一地,而是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共同铸造的.北方各游牧民族同中原、南方各农耕民族在分进、共荣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共同凝聚组合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他们创造的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是铸造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两大主源文化."表里山河"的山西是汇聚两大主体民族和两大主源文化的最主要的"地理通道",融农耕、游牧文化于一体的晋文化是联结两者的最主要的"文化纽带".杀虎口是南北民族交往和民族文化交融的通道口岸.  相似文献   

8.
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并非起源于一时一地,而是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共同铸造的.北方各游牧民族同中原、南方各农耕民族在分进、共荣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共同凝聚组合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他们创造的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是铸造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两大主源文化."表里山河"的山西是汇聚两大主体民族和两大主源文化的最主要的"地理通道",融农耕、游牧文化于一体的晋文化是联结两者的最主要的"文化纽带".杀虎口是南北民族交往和民族文化交融的通道口岸.  相似文献   

9.
中原文化高扬着爱国主义的奉献精神,蕴涵着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价值取向,昭示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通过开展中原优秀文化精神的推介和宣传、建设具有河南区位特点的精神文明、展现河南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等活动,使民族精神真正成为一面文化旗帜,增强全省人民的自信心、自豪感,进而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不竭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0.
河湟流域民族历史文化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秦汉时期开始,最早由羌人居住的河湟地区开始有中原先民进入。在长达几千年的民族交融之后,这一地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遗存,不仅成为中原文化西渐和民族文化融合的见证,也提供给当代民族和区域文化发展的研究以诸多启示。本文沿着历史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脉络,探寻河湟流域民族文化的特点和价值,旨在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11.
大理州是我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中部偏西。这里风光秀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以白族为代表的各族人民,长期受中原文化的熏陶.并与边疆各民族以及东南亚各国人民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形成了人文荟萃、独具特色的白族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大理的文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建设取得明显的进步,先后获得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等荣誉称号。2003年4月,李长春同志到大理进行视察调研。6月,云南省委、省政府把大理州确定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试点地区。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改革.大理州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代代薪火相传,维系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以及疆域的巩固和稳定,形成整体关联、动态平衡、合乎自然、天人合一等中国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得以世代繁衍、国家命脉得以永久延续、边疆各民族得以融合发展的文化基因。地处西南的云南历史,是一部中原民族与边地民族不断融合,文化不断交流碰撞融合发展,形成既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3.
一、早期的三晋民族文化交流三晋地处我国南北要冲,是联结中原和北方两大文化区的枢纽地带。所谓中原文化,是指华夏(汉)民族的农耕文化;所谓北方文化,则是戎狄(胡)各族的游牧文化。自远古以来,中原和北方各民族间的交往就异常频繁,不同民族文化兼容并存,交相辉映,构成三晋古代文化最显著的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14.
战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演变和发展孙福生东南亚地区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和战略地位重要,自古以来与我国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往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南亚国家摆脱了西方殖民统治,先后取得了民族独立。近30年来,多数东南亚国家努力发展经济,保持相...  相似文献   

15.
中原历史文化形象是中原文明的缩影,反映中原文明的发展轨迹,折射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需要借助历史文化形象这一介质使中原传统文化具有现代表达意义.当前,培育历史文化形象是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亟待同步进行的战略平衡行为,应在汲取中原传统文化营养的基础上,整合社会各层次的力量,加强历史文化形象培育与传播体系构建,破解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中所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腾冲县虽然处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传承的却是中原文化。戍边而来的腾冲先辈,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还带来了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经年累月,中原文化与边地少数民族文化、南诏文化、东南亚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腾越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腾越文化有不同的形式和表现,但追根溯源,以“和顺和谐、内和外顺”为核心的和顺文化一直是腾越文化的灵魂和精神支撑。在推动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进一步弘扬和顺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我们以和顺文化为支撑,把和顺文化的理念贯穿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实现腾冲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先进文化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它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社会发展方向。也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用先进文化整合民族文化是一个先进文化与民族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先进文化在不断吸收民族文化优秀成分的过程中充满生机与活力,民族文化在先进文化的引领下发展,从而使中华文化更具魅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中华民族充满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梦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百年命运与中国人的文化选择,是现代中国文化一以贯之的精神守望。伴随着百余年来的文化启蒙和实践探索,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世界和平与发展始终是中国共同的社会理想与文化期待。实现中国梦,需要解读其历史语境、文化内涵和哲学境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精神,以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方法探究促进中国社会持续发展的路径,进而在对世界文明对话的过程中确立中华民族的思想自我。  相似文献   

19.
地处西南边陲小凉山麓的马边彝族自治县,有17万彝汉苗族,遍布在2300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里。长期以来彝汉杂居,以古老凉山为大背景的彝族传统文化与中原为依托的汉民族文化的大融合,使马边地方文化发展,既具凉山彝族文化的传统特色,又具有中原文化的先导性,正是这两种文化的长期融合,马边这块贫瘠的山峦里,诞生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文学、音乐、美术的发展犹如不竭之  相似文献   

20.
峇峇文化作为东南亚土生华人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海洋文化在海外传播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从世界海洋文明的视野来看,峇峇文化是东、西方海洋文明在东南亚这一区域不断碰撞、交融的产物,其中既有西方殖民者海外拓殖的文化痕迹,也是中国海洋文明谱系在海外发展的结果。峇峇文化因此极具文化多元化的特征,成为观察东、西海洋文化对话融合的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