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犯罪的主观原因是促发犯罪人犯罪的个人的主观的因素,是犯罪人之所以犯罪的直接原因。分析犯罪人的犯罪主观原因,可以从犯罪倾向、犯罪观念、犯罪意志(出于仇恨、妒嫉、贪婪或残忍等)、犯罪习惯、犯罪人格和犯罪过失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
目前,在未成年人犯罪中,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率和数量急剧增加,犯罪性质日趋恶劣,严重危及了个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已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议题.赫西的社会控制理论认为,社会纽带维系着社会,当社会联系薄弱乃至破裂时,个人就会产生越轨行为.据此分析,长期的家庭结构失衡、学校教育的偏差以及社区功能的薄弱导致了留守儿童爱的缺失、有意义活动的不足以及社会化的失败,削弱了社会纽带中依恋、奉献、参与和信仰的控制力量,促使了犯罪的发生.预防和治理留守儿童犯罪,主要可从四个方面着手,即完善未成年人监护制度、提升家庭福利水平、发挥学校的社会控制功能以及加强社区建设.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生活日益网络化,网络性侵儿童犯罪态势愈发严重,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引入权威网站公开发布的2019—2022年102例网络性侵儿童犯罪典型案件,全面梳理网络性侵儿童犯罪的类型和特征,深入剖析犯罪脚本和罪因机理,积极探寻网络性侵儿童犯罪的治理之策。应完善相关立法,丰富网络性侵儿童犯罪的惩罚措施,提升网络性侵儿童犯罪的惩罚力度和效率,使犯罪人不敢犯;加强儿童及其监护人的被害预防意识和能力,完善多主体协同机制,使犯罪人不能犯;强化犯罪前的法治教育,优化犯罪后的矫正教育,使犯罪人不想再犯。  相似文献   

4.
对青少年犯罪预防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社会“综合症”,是个人因素、家庭环境、社会影响、学校教育等相互交错的结果。在犯罪的青少年中真正有暴力倾向的很少,大多数都有心理问题,因而要用心量疏导的办法去解决,同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强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做好失足青少年的管理和帮教工作,净化社会环境,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网络,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5.
未成年犯罪人既是加害者,也是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和社会弊病的受害者,在本质上属于犯罪的载体,因此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都应当对他们采取宽容和帮扶的态度。对未成年犯罪人应当尽可能采取社区矫正的措施,而且应当将更生保护作为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最重要的功能,以更生保护的理念和制度引领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逐步走向完善,从而实现教育矫正和帮扶矫正的有机统一,以及未成年人犯罪防控与儿童利益保护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犯罪以及由于城市化而导致的相关犯罪呈现高发态势。对此无论是以发展代价论、新陈代谢论与社会失范论为代表的宏观解释,还是以仇富心理、贫富加剧、外来人口等为代表的微观解释,都具有一定的偏颇性。因此,运用多学科知识来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犯罪现象,并基于中国国情,在系统思维的指引下探索一些犯罪治理对策,如有关制度完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开发,以及城市化文明成果的充分利用等,将为推动中国城市化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7.
犯罪和越轨行为的成因由个体特征和社会因素组成,个体特征包括遗传、生理、心理与信仰,社会因素则主要指家庭教育、同伴影响以及社会压力。预防青少年犯罪应提倡多元化的犯罪预防模式,主要包括家庭和幼儿园教育,校内纪律和个人素质的培养,有组织的校外活动以及社区内的成人指导,以降低造成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8.
对重庆市最近5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状况的调查研究发现,未成年人犯罪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呈现出涉及案件种类多、犯罪人年龄小、社会危害大的特点.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主要是家庭、学校、社会和犯罪人生理、心理特点.应该通过法制建设、学校教育、环境预防、社会参与等途径,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势头.  相似文献   

9.
犯罪受害人心理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对“犯罪”这一社会事件进行系统性分析,不难看出受害人心理与犯罪人心理的相互作用,也可以看出其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加强对犯罪受害人心理的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加深对犯罪原因的理解, 为完善犯罪预防体系提供依据, 也可以使我们从中更全面地把握犯罪人心理, 为更好地揭露、打击犯罪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我国开展社区矫正以来,犯罪人的权利保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但是,伴随着犯罪而存在的被害人的权利却没有受到同等程度的关注与尊重。在社区矫正中基本上是以社区矫正对象(犯罪人)为中心或本位的,被害人基本被排除在社区矫正之外。在当前的社区矫正试点和推进中,应重视和解决在社区矫正中犯罪被害人参与和权利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1.
犯罪控制中的治理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犯罪治理是指运用国家正式力量和社会非正式力量解决犯罪问题的诸多方式的总和,是各方针对犯罪问题采取联合行动的过程。将治理理论引入犯罪控制领域必须解决其本土化问题,包括犯罪控制参与主体的合法性、犯罪控制中具体事务的边界、犯罪控制参与主体之间的合作机制和犯罪控制中国家正式力量的角色定位等。犯罪控制中治理理论的实现途径是根据具体社区的社会关联类型及其强弱的不同,建立以社会关联类型为基础的犯罪控制模式系统。  相似文献   

12.
我国加入WTO后,由于各项金融制度尚不健全,使票据犯罪有可乘之机。要防范票据犯罪,就要健全金融监管措施;要完善票据犯罪的刑事立法;加强社会防范意识;加强打击票据犯罪的侦查力量;建立公安部门与金融机构的协作机制;强化打击票据犯罪的国际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3.
家庭成员间的杀人犯罪是最为严重的家庭暴力犯罪。当前在农民家庭发生多、中老年作案多、夫妻间发生多及犯罪呈上升趋势等特点。造成家庭成员间杀人犯罪发生的原因有 :家庭矛盾不断激化、婚姻危机、迷信及邪教诱惑、封建家庭纲常伦理影响、赌博以及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等。预防家庭成员间杀人犯罪的发生应当从 :使全社会都重视家庭问题 ;树立健康向上的婚姻家庭观 ;构建化解家庭矛盾机制 ;建设家庭文化健全家庭教育功能四方面入手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4.
论家庭成员间的杀人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成员间的杀人犯罪是最为严重的家庭暴力犯罪。当前在农民家庭发生多、中老年作案多、夫妻间发生多及犯罪呈上升趋势等特点。造成家庭成员间杀人犯罪发生的原因有 :家庭矛盾不断激化、婚姻危机、迷信及邪教诱惑、封建家庭纲常伦理影响、赌博以及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等。预防家庭成员间杀人犯罪的发生应当从 :使全社会都重视家庭问题 ;树立健康向上的婚姻家庭观 ;构建化解家庭矛盾机制 ;建设家庭文化健全家庭教育功能四方面入手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5.
犯罪人在犯罪实施过程中运用了对被害人非人格化的技巧 ,以规避良心和道德的谴责。国家和社会在犯罪控制中也有一个对犯罪人的非人格化过程 ,但是 ,这种对犯罪人的非人格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在今天已经变得不应该、不必要也不明智。对非人格化过程的阻却 ,提供了一个潜在被害人避免犯罪侵害、国家与社会控制犯罪、矫治犯罪人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各类民间矛盾纠纷随之而来,“民转刑”命案成为当前最主要的命案类型。只有分析这类案件的发生机制,才能对其进行有效防控。犯罪生成论认为,犯罪的发生是犯罪人实施的侵害行为和其他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对于解释“民转刑”命案的生成机制具有适用性。在犯罪生成论视角下,通过对H市2016年至2019年间144起“民转刑”命案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犯罪人动机、性格等人格特征,客观条件、纠纷事由和被害人过错等罪前情境,以及相对宽松的社会反应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民转刑”命案的发生。了解该机制的机理,能够为制定“民转刑”命案防控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游戏型犯罪是具有典型"后现代社会"特征的一种犯罪形式,具有独特的内在产生机理,其产生源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等宏观因素以及家庭、教育、行为个体等微观因素。西方国家如美国、日本已就游戏型犯罪采取了专门的防控措施与司法处理机制,而游戏型犯罪在我国尚处于萌芽阶段,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及相关司法制度等领域协调构建科学、有效的防控体系,是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保卫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个体反社会性犯罪对社会公众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的破坏性后果,寻找预防之策具有现实的社会需求。影响个体实施反社会性犯罪的因素有:犯罪人因素、被害人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犯罪空间因素以及犯罪行为方式和工具。预防此类犯罪应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入手。其中宏观预防包括社会预防、治安预防和刑罚预防,微观预防包括家庭预防、学校预防、社区预防和个体预防。  相似文献   

19.
论恐怖主义犯罪的防范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恐怖主义犯罪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 ,防范和控制恐怖主义犯罪的首要问题是 ,国际社会必须统一对恐怖主义犯罪的认定 ,消除双重标准 ,为国际反恐合作奠定基础 ;并且每个国家均应完善刑事立法、健全反恐机制和加强多途径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传媒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越来越深入,对社会犯罪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由于现在大众媒体上暴力、色情的信息越来越多,以及对于犯罪行为报道的不合理,导致"潜在犯罪人"从媒体上习得了犯罪行为;而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的不合理塑造,又促生了公众的"社会相对剥夺感",帮助产生了"潜在犯罪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