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有什么样的犯罪原因论 ,似乎就有相应的犯罪对策和方法。但是犯罪预防并不是犯罪原因的附属物 ,它有其自身的价值和独立品格 ,即个人自由之保护和社会安全之保障。犯罪预防犹如一面模具 ,它的凸面是社会安全保障 ,它的凹面是个人自由保护。个人自由保护是犯罪预防的核心和内在驱动力 ,社会安全保障则是犯罪预防的外在价值和牵引力。  相似文献   

2.
犯罪预防是犯罪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预防目的之实现,必以预防观念能与时俱进为前提,因为预防观念的落后,必然导致预防对策的拟定与实施出现方向和路径上的根本错误。纵观人类犯罪预防观念的演进,基于预防实践的推动与理论反思,呈现出由广义预防观念向狭义预防观念转化的趋势,理性分析和评价这种演进趋势,是确立符合时代精神的当代犯罪预防政策的重要支点;同时,也只有明确了当代犯罪预防政策的基本内容,才能引导犯罪预防理论研究的深入,切实发挥预防政策对预防实践的引领与指导功能。  相似文献   

3.
出狱人保护工作在中国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诉求,对犯罪预防、平衡社会关系意义重要。出狱人应当被视为被犯罪破坏的对象,同样需要恢复性保护。公众对于出狱人应有宽容和责任感,给予其帮助,这有助于防止再犯罪从而有效保护社会。加强出狱人保护工作,应制定专门的出狱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出狱人的权利、义务,完善出狱人社会保障机制;应构建包括生活保险、待业保险等内容的出狱人社会保险制度,维持出狱人最基本的生活;应修改刑事法,增设前科消灭制度,以消除社会对出狱人的歧视;应实行罪犯劳动报酬制度,激发其改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出狱人自食其力的意识;应构建出狱人社会救助体系,在政府督导模式下,促进民间力量积极开展出狱人社会帮教工作,鼓励慈善团体将扶助出狱人纳入慈善活动范围。  相似文献   

4.
大数据的运用可以帮助解决未成年人保护与犯罪预防面临的专业问题、资源问题与机制问题,也有助于实现对未成年人的精准保护和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重点预防,有助于提高未成年人保护与犯罪预防工作的效率。我国已经具备了建立未成年人保护与犯罪预防的大数据体系的现实条件。应当更新理念,确立循序渐进、线上加线下和市域中心的原则,进一步提升数据质量和数据分析模型的精度,促进我国人工智能技术与未成年人司法实务的深度融合。应由政法委牵头,各有关单位通过网络联结成一个系统平台,相关业务流程按照专业化标准进行建设,并加强未成年人数据安全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5.
为了完善转型时期犯罪预防体系,我国应当根据国情,借鉴世界各国的犯罪预防理论,建立自己的犯罪预防措施体系。当前需要采取四点犯罪预防措施:设立常设的犯罪预防管理机构;建立社区预防制度;强化家庭的作用,规范家长行为;树立司法机关服务意识,搞好警民关系。  相似文献   

6.
弱势群体由于社会性资源占有的不利状况,导致其基本利益无法得到实现,从而需要通过法律给予特别保护.弱势群体权利的保护在法学视野内就是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问题.弱势群体权利的法律保护是为了实现法的价值,实现自由、平等、人权、公平、正义乃至整个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7.
公正是人类自身的利益、自身存在和进步的普遍要求;自由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是每个人创造性潜能的实现和全社会发展进步的最为根本的必要条件,企业给员工的自由越多,员工便越能发挥其创造潜能,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关爱员工,增强企业凝聚力,是企业的首要社会责任;对劳动的普遍关怀和尊重,就是尊重他人的价值和权利,维护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8.
新南非政府为保护日益恶化的环境,近年来通过了一系列环境立法,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把环境立法与人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其重要意义是宪法确定了环境权为一项基本人权,从而实现了从应有权利向实有权利的过渡;发展了环境公共托管人之理念和上下代之间的环境平等观念,突出了对人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本书主要从犯罪学、社会学和学术史的角度,探讨了“犯罪预防”这一语焉不详的概念。在这本书中,作者对当前和历史上对犯罪预防,特别是与社会控制密切相关的争论与探讨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评价。在关于犯罪预防的理论探讨方面,本书的论述超越了传统的国界,在对历史进行了回顾与批判的基础上,拓展了犯罪预防研究的新领域,构建了令人振奋的犯罪预防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被害人承诺作为一种超法规的正当化事由源于现代刑法对个体意志自由的尊重;但被害人承诺的范围并非任意,对生命权的承诺就是一个例外。这归因于自由的真谛是做法律许可的事情,逾越了法律的藩篱,个体就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生命权是享有自由的载体,对其放弃的承诺是毁灭自由权主体本身,因而刑法禁止被害人对其生命权的承诺。生命权体现人类的尊严和价值,具有不可让渡性;但基于尊重生命尊严和保障生命质量的目的,安乐死或许是被害人承诺对生命权例外之例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