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罪行法定并不禁止扩张解释,而是禁止类推;扩张解释并不等于类推。刑法中的罪状,是类型化了的罪行概括,而不是具体犯罪的周延模式。罪行法定不是简单的将危害行为与刑法条文机械对应、生搬硬套刑法条文的罪状描述,而是要从立法精神上把握本质、准确理解刑法条文的完整内容和立法宗旨。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网络犯罪的形式多样,同传统的犯罪相比,具有很多新的特点。应当在正确认识计算机网络犯罪构成要件的基础上,对刑法的有关条文加以准确的理解,并完善对计算机的立法工作。  相似文献   

3.
针对侵犯军事标志犯罪现象,<刑法修正案(七)>对原刑法条文进行了修改,增设了新的犯罪,印非法生产、买卖武装部队制式服装罪、伪造、盗窃、买卖武装部队专用标志罪、非法提供、使用武装部队专用标志罪,它们都是选择性罪名.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刑法中,立法"定性加定量"的定罪模式决定了罪量要素作为一种"犯罪门槛"普遍存在于刑法分则的条文中,诽谤罪的成立也需要达到特定的犯罪门槛。"两高"关于网络诽谤犯罪的司法解释中对网络诽谤罪"情节严重"的认定标准作出了有针对性的细化,增加的"点击、转载次数"标准和"行政前置模式",促使网络诽谤罪的犯罪门槛下降,并使得网络诽谤罪表现出不同于现实诽谤罪的犯罪门槛。而诽谤罪的"网络门槛"下降,对于法益保护前置化、促进刑法的网络扩张以及指导刑事司法实践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刑法谦抑性及其边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媛媛 《理论探索》2011,(5):134-137
刑法谦抑性的本质在于刑法的补充性。学界和实务界对刑法谦抑性的实现途径存在一定认识误区:即刑法的主要任务是实现非犯罪化,刑罚改革的方向应以非刑罚化为主,尽量做出对被告人有利的刑法解释。刑法谦抑性应有其边界,即在犯罪化与非犯罪化之间,要在"严而不厉"中实现谦抑;在刑罚化与非刑罚化之间,要在适度轻缓中实现谦抑;在特殊案件中,要在具体规定与一般原则之间实现谦抑。  相似文献   

6.
对《刑法》第37条的正确理解和适用需要对该条文在刑法条文系统中的外部关系进行体系性解读。《刑法》第37条与刑法中的其他免刑条文在功能上具有双重的补充关系。《刑法》第13条和《刑法》第37条是我国刑法总则中的两大关节点条文,应罚性和需罚性是分别理解这两个条文的关键,《刑法》第37条是对《刑法》第13条的理性接续。《刑法》第37条与《刑法》第63条对刑法分则中的个罪法定刑具有合力超越的量刑功能。  相似文献   

7.
刑法中的危害结果作力犯罪的本质特征社会危害性的客观显示,在刑法学理论及司法实践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时至今日刑法学界对其概念及相关问題仍有颇多争议。本文试图从一个较新的角度论证危害结果不应定义为对社会关系的损害;只有现实的危害结果而不应有可能的危害结果;提出刑法中的危害结果是行为结果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并达到刑法规定应予制裁程度的一种事实状态,危害结果在刑法条文的规定中并非一个绝对确定的状态,而是达到一定程度的由小到大的一个消极影响状态区域,某一具体行为所导致的危害结果只有处在这一区域内才构成某一特定罪的危害结果;最后重新界定了刑法中的危害结果。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对环境犯罪这一新兴社会现象现行刑法并未作明确规定,已有的环境犯罪并非法律概念,而是学派众多的学理观点,且因观点定义的时间背景所限,因此在突出生态保护这一人与环境关系的宗旨方面有不足,这已在现行刑法中有所表现,极大地影响了对环境犯罪和环境违法的认定和处罚,需要根据所存在的不足注重相应内容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目前刑法理论界对刑法中行为的概念存在不同的界定。分析这些界定发现,行为概念实与犯罪成立体系关系甚大,行为概念不但在犯罪成立体系内部和外部研究会存在不同,而且行为概念的机能发挥一定程度上也受犯罪成立体系影响。我国刑法中的行为概念界定应充分考虑我国现有犯罪成立体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论金融诈骗的非法占有目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法占有目的是所有金融诈骗犯罪所必须具有的主观要件,认定行为人这一主观心态必须建立在正确理解“非法占有目的”的基础上,再针对刑法条文的不同规定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1.
李荣梅 《学理论》2009,(25):92-94
通俗讲,虚假诉讼就是诉讼造假。虚假诉讼行为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使得由刑法对其规制成为正当和必要。现行刑法条文中没有一个罪名与虚假诉讼直接对应,造成了司法实践的混乱,因此刑事立法对虚假诉讼独立设罪很有必要。从虚假诉讼侵犯的客体以及刑法体系的协调性来看,将其列入妨害司法罪最为适当。司法机关在实践中具体适用该罪时应当对其犯罪形态、罪数形态等慎重分析。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5,(34)
盗窃犯罪是我国社会中极为普遍的一种犯罪形式,其数量在很多地方占据了犯罪之首。我国关于盗窃犯罪的刑事立法存在不完善之处。本文从适当提高追究盗窃罪数额的起点、将虚拟财产纳入盗窃罪的犯罪对象、单独设立单位盗窃罪、单独设立刑法条文追究盗窃珍贵文物犯罪行为以及将邮政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盗取财物的犯罪行为由盗窃罪改为职务侵占罪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盗窃犯罪刑事立法的具体建议,以期为我国法治建设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3.
环境犯罪、环境刑法与生态利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犯罪的实质是对生态利益的损害,保护生态利益是环境刑法的根本目的。我国现行环境刑法更多的是关注人身和财产利益,对生态利益有所忽略,在生态系统的保护上存在明显缺陷。要发挥刑法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就应以生态利益为标准来完善现行刑法,将生态利益的损害作为环境犯罪的基本构成要件,在罪状的表述上体现生态利益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诈欺破产犯罪是破产犯罪中最主要的犯罪行为。许多国家的法律、法规对之都有较为完善的规定。我国现行破产立法还是一个空白,刑法中也无相应的条文予以规范。这就为非善意破产人规避法律、逃避债务、损害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了可乘之机,也给司法实践带来更大的困惑。目前,我国新的破产法已几易其稿,理论界对诈欺破产犯罪的认定也存在着争议,本文试图通过对诈欺破产犯罪的几个热点问题进行探讨,为我国新破产法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我国经济犯罪立法刑法规制的单轨制立法模式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存在缺陷和不足.为此,未来在经济违规行为的犯罪化问题上,应着力破除对刑罚威慑能力的迷信,做到刑法介入适度;在经济犯罪的立法模式上,应打破“大一统”的传统立法思维,尽快回复到附属刑法与刑法典并行的双轨制模式上来;在经济犯罪并入刑法典时,应综合运用各种立法技术,最大限度地增加刑法条文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6,(10)
我国现行刑法中的生态犯罪的设置属于行政犯,但由于生态伦理观念的变迁导致生态犯罪由行政犯向刑事犯转化,这种转化会带来一定的益处:扩大了刑法的调整范围,增加了刑法对生态犯罪的调控力度,避免出现以行政责任替代刑事责任的惩罚漏洞。  相似文献   

17.
关于单位犯罪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位犯罪作为近年来刑法学界所关注的焦点,同样也是刑法修订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修订后的1997年新刑法在总则第二章设专节对单位犯罪主体的范围及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作了总括性规定的同时,又在分则的有关章节里规定了具体的单位犯罪的构成法定刑,从而构筑起了一个集自然人刑事责任与单位刑事责任一体化的刑法新体系。这既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我国立法界、刑法理论界对传统刑法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一、单位犯罪的主体资格根据新刑法第30条的规定和立法精神,所谓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  相似文献   

18.
从刑法学、经济学学科交叉的视野看,环境犯罪突破了其他部门法所能调控的极限,是刑法被动适用的结果。当前,环境犯罪立法、司法都存在相当多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确立系统的规制思路,也需要对具体的刑法制度进行改造和组合。  相似文献   

19.
刑法对恐怖主义犯罪进行前置化处置的做法引发了传统刑法与预防刑法、保护法益与尊重人权、公共秩序与个人自由的二元博弈。在反思恐怖主义犯罪前置化处置引发的二元博弈的同时,应当承认恐怖主义犯罪前置化处置立法的正当性。司法实践表明,刑法关于恐怖主义犯罪前置化处置的条款存在立法与司法间的严重断裂,法律规定在司法实践中被扭曲,应当对这些条款的司法适用加以限制。  相似文献   

20.
刑法是遏制毒品犯罪进一步滋生蔓延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我国刑法中关于毒品犯罪的规定,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的法定刑规定过重,有的选择性罪名设置不合理,有的则表现为不同犯罪之间的法定刑配置失衡,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到对犯罪的认定和处理,更重要的是丧失了公平正义这一法律最根本的价值追求,因而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