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谣言是古老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任何社会都存在谣言,谣言无处不在。当前,正处在转型期的中国容易滋生谣言、传播谣言,频繁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中谣言满天飞现象就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2.
网络谣言是通过互联网媒介得以广泛传播的不实消息和言论。网络谣言具有传播速度快、扩散性强、影响力广、社会关注度高、治理难度大等特点。从网络谣言利用和反映的心理状态来看,可以将其分为期望型谣言、恐惧型谣言、怨恨型谣言、阴谋型谣言、消遣型谣言和神秘型谣言等六种类型。通过识别网络谣言,弄清其产生、传播的机理,探寻其治理路径,对于净化网络环境、化解社会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谣言的出现总会伴随着大量证据,以证实谣言的真实性,消除谣言受众的怀疑,让他们相信谣言并不是谣言。伴随现代科技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方法纷纷介入谣言的证实过程,资料佐证与具体信息是谣言传播内容"证实"方法的逻辑起点,热点事件与权威发布是谣言传播内容"证实"方法的现实策略,模糊事实与熟人传播是谣言传播内容"证实"方法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与我国的网络谣言防控工作有着密切关联。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整体来看,它既能够对法律手段防控网络谣言进行合理补充,也能够对技术手段防控网络谣言进行积极宣传,还能够对舆论手段抵制网络谣言进行有效配合。以网络谣言的生成、传播、消散过程为主线,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谣言生成阶段进行有效预防,在网络谣言传播阶段进行合理控制,在网络谣言消散阶段进行科学引导,能够有效防控网络谣言。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与我国的网络谣言防控工作有着密切关联。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整体来看,它既能够对法律手段防控网络谣言进行合理补充,也能够对技术手段防控网络谣言进行积极宣传,还能够对舆论手段抵制网络谣言进行有效配合。以网络谣言的生成、传播、消散过程为主线,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谣言生成阶段进行有效预防,在网络谣言传播阶段进行合理控制,在网络谣言消散阶段进行科学引导,能够有效防控网络谣言。  相似文献   

6.
广闻博览     
【网络热词】
  谣言公式
  谣言公式是对于谣言传播方式的一项研究结论。有两个公式:一是谣言的杀伤力=信息的重要度×信息的不透明程度;二是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这两个公式说明,事件越重要且越模糊,谣言产生的效应也就越大,而公众的判断水平在谣言传播中也具有重要作用。一件事情之所以会引起谣言,说明它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含糊性,且事件和人们的切身利益相关度越高、信息不确定性越大,谣言滋生传播的空间就越大。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角色失范干扰了网络生态环境的发展,日益成为影响新媒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新媒体角色失范表现在信息失真、舆论导向失范、舆论监督权利被无限放大、伦理道德失范、管控失范等多方面。新媒体角色失范与网络谣言传播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为网络谣言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信息源、技术平台、心理根源、文化基础。规范新媒体的发展,既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治理网络谣言的有效渠道。  相似文献   

8.
郭慧 《理论导报》2014,(1):37-37
正中国接入互联网不到20年,便已在网民和国家顶级域名数量上位居世界第一。目前网民数量超过4.85亿,微博账号约8亿,微博用户每天发布信息约2亿条。谣言滋生快、传播广、影响大,对身处谣言漩涡的当事人而言,面对成千上万的网络谣言轰炸,若没有法治的保护,势必成为弱势群体。中国正处于转型期,人们普遍表现出焦虑和不安定的心态。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广泛传播,很大一部分是网民出于情绪的宣泄或者无意识的跟风。对于简单的情绪的宣  相似文献   

9.
针对日益泛滥的谣言传播现实,微信打造了由辟谣公众号和与之相关联的小程序所构成的辟谣矩阵以遏制谣言传播。通过对微信平台辟谣信息传播效率和影响效果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在传播效率方面,虽然用户触达率较好,但封闭式的传播环境使得辟谣信息传播效率低于谣言传播效率;在影响效果方面,微信平台辟谣信息推文点赞量和阅读量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且对公众的影响效果还有待提升。因此,提升微信平台辟谣信息传播效果应综合考虑其内容主题、情感特征、文章位置、表现形式、有无专业查证者等影响因素,同时需要政府机构、传播媒体、广大网民、行业协会等共同参与、协同发力,形成网络谣言立体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0.
网络谣言易引发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易滋生网络谣言。在当前的背景下,网络谣言与网络舆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即二者的耦合关系日益凸显,且对网络舆情环境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文章旨在通过深入探讨网络谣言与网络舆情的耦合关系,为净化网络舆情环境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1.
网络谣言易引发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易滋生网络谣言。在当前的背景下,网络谣言与网络舆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即二者的耦合关系日益凸显,且对网络舆情环境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文章旨在通过深入探讨网络谣言与网络舆情的耦合关系,为净化网络舆情环境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网络政治传播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网络政治谣言因其国际传播的即时性、传播路径的隐形性、"蝴蝶效应"的危害性而对党群关系的负面作用越来越大。在国际预期重大政治事件发生前、国内公共危机事件应对处置时以及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发展演变后等场域,极易产生、传播与复制网络政治谣言。国际意识形态斗争中政治宣传的需要、国内社会矛盾频发中利益表达的需要、网络媒体新闻话语权争夺的感官刺激以及网民在负面情绪驱动下的非理性行为是造成网络政治谣言传播的多维诱因,给党群关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形成冲击主流意识形态、引发公共政治危机、阻碍党群良性互动等负面效应。对此,必须依靠政府治理系统——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增强社会的透明度;法律支持系统——健全网络法律规范,实现法治思维转变;信息管控系统——加强网络监控管理,构建谣言预警机制;公民意识系统——提升干群媒介素养,推动党群和谐互动等对策进行治理,促进党群关系和谐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谣言制造者通过情感动员方式,如煽动负面情绪、放大"威胁"、悲情叙事、恶搞戏谑、冠以权威之名、煽动公众民族情绪等,使公众极易被谣言蒙蔽,成为谣言的传播者。不透明、不公开的环境是谣言滋生的沃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特别是在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中,谣言表象的背后,是公众对当前危机情境的不确定和对真相的渴望。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谣言治理的引导策略,政府应考虑公众情绪,科学辟谣;媒体应慎用煽情报道框架,着力于消除未知;公众要避免情绪化,理性思考,做谣言的过滤器。  相似文献   

14.
谣言止于众     
宋明晏 《前线》2013,(10):64-64
在古代汉语中,谣言是指流行于民间的歌谣或谚语。范哗在《后传书》中写道:“诗守南楚,民作谣言。”然而,在现代汉语中,“谣言”已演变成一个负面词,是指没有事实存在而捏造的话。近来,谣言和网络结为近亲。网络谣言成为热词。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传播的没有事实根据的话语。有人也把网络谣言叫“网络大字报”。以前谣言传播只能靠口口相传,传播速度慢、影响力小;大字报在熟人圈里面世,而有所收敛。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畸形的社会舆论,网络谣言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和谐的一大公害。要有效地管控网络谣言,无论是从政府职能,还是从谣言成因和危害,抑或是从国际经验来看,政府都责无旁贷。就当前而言,政府有效管控网络谣言,必须在正确界定网络谣言的概念范围、依法加大网络谣言的整治力度、及时发布重大事件的相关信息、不断提升网络监管的能力水平、全面推行网络用户的实名制度、努力消除网络谣言的滋生土壤、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他国经验借鉴等方面发力,以形成文明良好的网络环境,从而不断推动网络舆论的有序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康庄 《江淮》2012,(7):50
"凡街市无根之语,谓之谣言。"谣言本为无本之草、无源之水。但谣言自古有之而从未绝迹。现实社会生活中,谣言是指那些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为公众感兴趣的、未经证实的事物、事件或问题。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谣言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国界,便成了"网络谣言"。由于网络的便捷化、即时性与无边界特性,使得谣言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迅速。同时,网络传播的主体变成了众多普通网民,人人拥有发言权,个个掌握"麦克风",低门槛、开放式、即时性的网络传播渠道让小道消息、八  相似文献   

17.
谣言传播链是以信息传播链为基础,剖析谣言在传播过程中所经历的各个主要环节,反映谣言自产生至发送、最终被受众接受并再传播的过程。具体指在信息源、传播媒介、受众这三个要素的相互作用下,谣言所历经的产生、传播、再传播的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张涛 《理论建设》2018,(6):93-97
红船精神研究既要关注红船精神与时代的结合,也要注意挖掘红船精神的深层次内涵,把握红船精神的生成逻辑、精神实质与传播路径。具体来说,红船精神的生成逻辑涵盖红船精神生成的文化逻辑、红船精神生成的时代逻辑、红船精神生成的实践逻辑;红船精神的精神实质包括思想解放与实事求是的统一、民族品格与历史使命的统一、群众路线与党的建设的统一;红船精神的传播策略是深化红船精神传播方式、构建红船精神主导传播媒介、开展红船精神传播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9.
微博信息传播的迅速、聚合和裂变,耦合了谣言信息的传播要求,严重威胁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加强对微博谣言信息的防范与治理,社会各方面形成合力,建立有效微博秩序,推动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20.
刘河元 《世纪桥》2012,(19):51-52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网络谣言会导致大学生伦理道德多元化、失范和迷茫;网络权威渠道的信任危机、网络空间的"蝴蝶效应"和网络话语权的开放性是网络谣言产生的主要原因。治理网络谣言需要政府、学校和大学生共同努力,从主观上增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从客观上加强网络法律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