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金哲  林岩 《求知》2023,(2):28-30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发出“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伟大号召,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使得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五大重大原则之一,进一步表明中国共产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新征程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统一于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和实现中国梦的实践逻辑。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的探索历程是开启新征程的逻辑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开启新征程的历史方位,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开启新征程的发展思想,这对我们党实现新时代的伟大使命和伟大梦想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没有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完成“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心任务,首要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不会有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4.
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和人民的要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环境下,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只有不断解决这一课题,才能保证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相似文献   

5.
领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把党的执政与治国两种能力建设相贯通。从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到提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显示了党的建设发展思路的战略演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对国家治理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既体现党的建设与国家治理制度建设的关系,又体现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与提高国家治理现代化能力的关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安排下,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与全面领导是连在一起的,执政与治国两种能力具有不可分离的理论和实践逻辑。执政与治国两种能力既有区别又相联系,两种能力建设相贯通有其内在的机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展示了“中国之治”在人类历史上世所罕见的国家成就。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部署,为党领导人民再创“中国之治”新辉煌提供了实践指南。  相似文献   

6.
李戈  沈剑明 《求知》2004,(3):30-31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在发展观上的重大突破,体现了党和国家注重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的新的战略思想。它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表明领导亿万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的新飞跃。我国的社会发展从经济优先发展阶段进入到了均衡发展的阶段,预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7.
党的纪律建设关乎党的兴衰浮沉,关乎党的长期执政。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一直高度重视纪律建设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党的纪律建设架构先后经历了初步形成、基本定型和成熟发展等三个相互接续的历史阶段。系统探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架构的实践进路,对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及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征程中锻造敢于涉水、勇于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家喜 《团结》2014,(1):40-42
一、国家治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转型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不仅为中国未来发展设定了方向指引,同时也蕴含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思维的重大转变。在新社会背景和执政环境下,中国共产党开始更加注重从现代治理理念出发重构党的执政思维,注重从一元执政到一元主导和多元参与;从一党治国理政到社会协同参与的执政机制转变。因此,国家治理不仅是中国全面改革的目标定位,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思维转型。  相似文献   

9.
党的纪律建设关乎党的兴衰浮沉,关乎党的长期执政。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一直高度重视纪律建设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党的纪律建设架构先后经历了初步形成、基本定型和成熟发展等三个相互接续的历史阶段。系统探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架构的实践进路,对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及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征程中锻造敢于涉水、勇于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21,(7)
立党立国、强党强国,中国共产党起身于国势颓微之际、建国于民族危亡之秋,舍生取义、砥柱中流,带领广大中国人民把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中国。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致力于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围绕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架构、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进行了积极探索,不断丰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  相似文献   

11.
<正>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这是深刻总结党百年奋斗经验,实现我们党长期执政、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关乎党的命运、国家命运、民族命运、人民福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尤其需要从政治品质、理论品格、能力素质、精神状态、人生情怀等五个维度培养高素质年轻干部队伍。  相似文献   

12.
人口规模是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巨大的人口规模使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拥有显著的大国优势,也遭遇了许多风险挑战。人口规模巨大推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地探索现代化道路,促成了中国现代化的一系列战略规划。改革开放后,巨大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和“区域竞赛”机制等大国优势的释放,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新发展阶段,在巨大的人口规模基础上继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走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必须利用好以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为核心的大国新优势,构建大国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3.
郭亚全 《求知》2011,(4):11-13
执政党通常是通过掌握执政资源,实现执政目标并以此来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准确分析和判断国内外社会经济政冶环境的变化,直面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与挑战,及时提出发展成果要由人民共享的新的战略与思路,为此,必须科学有效地整合利用执政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才能实现这一执政目标,从而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正>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深刻领会、认真落实报告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作出的重大部署,对于在新征程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相似文献   

15.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我们要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1]。历史和现实证明,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只有深入理解和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历史由来,明确中国式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遵循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原则,把握好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法论,才能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6.
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第一个坚持”,其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汲取与创新、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人民立场的赓续与传承上的。新时代人民至上理念的核心要义集中体现为坚持人民至上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必须不断造福人民、必须牢牢植根人民。新时代人民至上理念蕴含着深刻的价值意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旨归,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立场,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底色,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相似文献   

17.
《科学社会主义》2021,(3):83-90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发展方位的新概括。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必须深刻理解新发展阶段的客观依据、科学内涵与重大意义。新发展阶段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而迈上新台阶的新定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迈入新征程而实现的新起步、是我国战略机遇期发生重要变化而作出的新判断。新发展阶段起始于"十四五",开启了新时代决胜全面小康社会之后的新征程,根本任务是实现2035年和2049年两个战略目标。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来看,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来看,新发展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不断成熟并取得历史性成就的阶段;从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来看,新发展阶段是党的初心使命得到历史验证、党的执政地位得到历史性巩固的阶段。  相似文献   

18.
石仲泉 《理论参考》2008,(10):23-24
首先,对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仅坚持和拓展了“发展是硬道理”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而且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发展方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和谐发展道路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科学发展理念贯通起来,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党的发展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化了对于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新飞跃,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19.
张蕴 《理论导刊》2023,(7):114-118
马克思从为全人类谋福利的高度思考正义问题,基于对自由主义正义传统的批判,实现了向以共产主义为价值航标的“人的发展”的正义转向;秉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从“人”的物质生产实践及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劳动创造中理解“社会发展主体”的正义性。其思想围绕“人”这一“衡量万度之尺度”展开对“实质正义”的追求,蕴含着对人的主体性、实践性和价值目标的思考,彰显了鲜明的人民立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人民立场”正义思想为指引,才能使我们党始终以“不负人民”的使命担当,坚定不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尊重并激发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开创“中国之治”新境界。  相似文献   

20.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中国共产党确立这一执政理 念,既是社会主义内在价值的要求,又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内在价值和中国共 产党执政规律的统一,维护人民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