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对伊政策--伊朗核与导弹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顾国良 《美国研究》2006,20(1):7-27
随着几十年来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和伊朗的关系由盟友变为敌对,美国对伊朗的核政策也由核能开发的支助者变为强烈的反对者。在美国看来,伊朗目前的核与导弹发展计划对美国及其盟国的政治、经济与安全利益构成严重挑战。如何解决伊朗核与导弹问题,美国面临不同的政策选择。尽管不能完全排除爆发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但美国近期对伊朗动武的可能性不大。布什政府很可能继续坚持并强化对伊朗实施经济制裁和政治孤立的遏制政策,联合欧盟、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国际社会共同迫使伊朗放弃核与导弹发展计划。由于伊朗与美国之间的政治歧见,伊朗核问题不易解决,很可能在谈判、制裁、妥协、再冲突、再谈判的循环中较长时间的拖延下去。  相似文献   

2.
试析美国核不扩散政策与地区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振飞 《当代亚太》2007,85(9):10-16
美国核不扩散政策对地区安全有着重要影响.美国核不扩散政策导致了伊朗核问题等地区性核问题的再次升温,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美国在反核扩散过程中追求建立"核常结合、攻防兼备"的全面军事和战略优势的企图不利于大国在反核扩散过程中的相互合作和战略互信.美国把反核扩散重点指向"无赖国家",有可能使恐怖主义渔翁得利,以及促进地区核竞赛.美国唯有回到包容政策立场并和伊朗等国进行严肃谈判,目前的地区核危机才可能得到解决.朝核问题开始走向外交解决之路就是一个有力证明.  相似文献   

3.
孙凯  郭宏芹 《美国研究》2023,(2):9-29+5
北极问题日益增强的紧迫性和复杂性使其在美国政府的议程中占有越来越优先的地位。涉北极研究的科学家及研究机构拥有北极专业知识,在美国北极政策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北极科研也日益呈现出导向多元化和活动系统化的特点。科学家参与美国北极政策制定的直接方式包括在政府机构任职、出席国会听证会提供立法咨询,以及作为顾问通过非政府组织、媒体等渠道间接影响北极政策。美国科学家在北极事务中的有效参与,推动了美国“北极大国”的身份塑造,明晰了美国的北极利益,并推动创造维护美国北极利益的国际规范。美国科学家参与北极政策的进程也受制于美国政治极化阻滞、利益集团施压以及科学权威受到质疑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欧盟一直是伊朗核问题的重要参与国。在逼迫伊朗放弃敏感核活动的问题上,欧盟大致走过了谈判、联合国制裁、联合制裁三部曲式的政策历程。欧盟在联合制裁中采取的能源禁运和金融制裁是迫使伊朗做出重大让步并最终签署《伊朗核问题全面协定》的关键步骤。但是协定仅仅是各方力量在博弈之后形成的暂时平衡,随着欧美和伊朗政局不确定性和沙特-伊朗关系恶化等情况的出现,伊朗核问题将迎来新的变数。  相似文献   

5.
行为体角色关系到行为体是否拥有权利、能力和机会去开展外交政策以及实施具有何种特点的外交政策。气候政策是欧盟在内部及外部发挥影响力的重要领域,欧盟作为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关键行为体,其行为体角色值得关注,欧盟在气候谈判过程中的表现差异也值得进行学理分析。本文在结构与聚焦的比较分析方法指导下,对欧盟在哥本哈根和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的表现进行对比,发现欧盟在两次气候变化大会中表现出不一致的行为体角色。欧盟内部气候治理、气候外交和谈判策略以及国际情景因素是影响欧盟行为体角色塑造和效果发挥的三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黄萌萌 《德国研究》2023,(1):32-60+149-150
近年来,德国安全政策呈现新态势,俄乌冲突进一步凸显了这一新态势,促进了德国安全政策转型。在国家层面,德国突破“军事禁忌”,援乌武器,提升国防;在欧洲层面,德国促进了北约与欧盟防务嵌合;在国际层面,德国加强了对印太地缘政治与安全事务的参与。德国安全政策新态势形成的原因既是基于外部危机触发的“威胁认知”,也源于德国外交角色与安全观变迁的内生动力。近年来,德国对“国际责任”与“权力政治”的自我认知发生了变化,盟友的期待也随之不断上升,德国外交角色从“文明力量”演变为“建构力量”,其中既有规范性力量底色,也有权力政治逻辑。然而,克制文化的遗存作用、政治精英的权力分配、经济成本高昂以及军事资源短板仍制约着德国安全政策转型的幅度与进度。中国应客观评估德国安全政策新态势在对华政策上的影响,在中美俄欧四方互动中,更加审慎地塑造大国关系。  相似文献   

7.
伊朗核问题与俄罗斯的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在全球瞩目的伊朗核危机中,俄罗斯所扮演的角色愈加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本文对俄伊核能合作的来龙去脉做了介绍,进而讨论俄罗斯与伊朗在核能开发领域进行合作的主要动因,探讨在伊朗核问题演变为一场国际危机的形势下俄罗斯的政策。  相似文献   

8.
王道征 《德国研究》2023,(6):30-50+147
近年来,德国南海政策调整越发明显。政治层面,德国除了在欧盟框架内发声,还越来越频繁地就南海问题独立表态;外交层面,德国与南海周边国家的合作由经贸合作向安全议题合作拓展;军事层面,德国海军的南海地区行动从谨慎克制向追求积极有为转变。德国南海政策调整的原因是多样的,既有国家层面安全和外交政策转型的驱动,也有地区层面国家竞争和区域利益的共同作用,还有国际层面的威胁认知和“全球力量”身份塑造的推动。然而,德国政治精英的立场分歧、军事能力和社会民意的限制、价值观外交路线和对华经贸关系的制约,都将成为德国深度介入南海问题的阻碍因素。中国应密切关注德国南海政策动向,在稳固双边经济贸易关系,拓展在人为气候变化、海洋污染、能源转型等议题合作的基础上,推动中德关系朝健康稳定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地区一体化与全球化发展是相互矛盾还是互补共生,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长期以来,欧盟基于自身地区一体化的经验,试图充当全球化的实验室,扮演管理、引领全球化的角色。然而,近年来面对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的变局,欧盟在全球化发展中的角色面临重新定位的挑战。本文在回顾欧洲一体化与全球化关系历史的基础上,对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拉米"管理全球化"理念的内涵及其主要政策发展进行了梳理,并结合21世纪初欧盟贸易政策在战略文件、参与世界贸易组织多边体制及诸边与双边贸易优惠协定谈判、贸易防御工具改革等层面出现的新变化,分析了以输出欧盟规则、规范与模式、追求自身利益为基础的欧盟管理全球化方案的根本缺陷与局限。文章认为,欧盟需要充分考虑国际社会的多样性,以重要的利益攸关方的姿态与包括新兴市场、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全球伙伴一道推动新一轮全球化共识的形成,发挥欧盟地区一体化的独特优势,推动全球化发展和国际体系的进步性变革。  相似文献   

10.
阎梁  何劲汶 《欧洲研究》2012,(3):101-115,162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欧盟与美国在对伊朗实施经济制裁问题上产生了政策分歧,不过这种分歧在2006年旨在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六国方案"出台后又实现了部分弥合。本文在分别尝试国际体系结构变化、核能领域的特殊性以及地缘经济与政治等理论解释路径后认为,美、欧的政策分歧及其弥合都可以通过运用地缘经济学理论给予比较合理的解释。文章结论部分指出,地理上的毗邻以及与美国不同的对外政策决策机制,是欧盟各国对中东地缘经济利益更为重视的两大原因。  相似文献   

11.
赵菩 《当代亚太》2023,(4):33-70+166-167
国际制度的“武器化”缘于大国利用国际制度以实现本国私利的倾向。它是一国基于对制度收益的权衡,针对竞争对手所采取的一系列国际制度行动。美国为应对中国崛起实施的国际经济制度战略进一步彰显了国际制度“武器化”的趋势。自美国对华态度从“接触”转为“竞争”以来,奥巴马、特朗普与拜登三任美国政府在“竞赢中国”这一相同战略目标下选择了迥异的国际制度行动。这种差异缘于他们权衡个人选举利益和国家战略利益之后所形成的不同制度战略偏好,进而塑造了其能够实现自身目标诉求的有效方略。奥巴马在较小选举压力下能够着重追求战略利益,全力推动旨在“规锁”中国的TPP谈判;特朗普发动的对华“贸易战”是选举利益主导下以制度破坏方略对中国进行的直接打击;拜登试图在选举利益和战略目标之间保持平衡,从而创新国际制度,利用制度组伴方略推出IPEF这一区域合作架构,在最大程度上保全自己选举利益的同时选用新型“制度武器”助力同中国的战略竞争。  相似文献   

12.
谢琼 《美国研究》2023,(2):30-53+5-6
美国至今没有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但是公约却是美国海洋话语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美国推动并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公约多部分内容的谈判和文本的起草工作。公约争端解决机制的谈判与起草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召开前,美国对新海洋法公约的争端解决制度就有明确的政策目标,包括争端解决机制的总体设计、框架结构等完整方案。在谈判、起草新海洋法公约过程中,美国代表团以其本国利益为导向,坚持自己的主张,必要时做出适当妥协。美国利益深嵌于公约的相关条款规定之中,演化为美国在公约中的制度性特权。无论美国是否加入公约,它都可以以不同的方式享有这些制度性特权。这与当今国际格局及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13.
李慧明 《欧洲研究》2012,(1):81-99,2,3
由于气候变化问题本身所具有的全球性特征,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革新及市场化所形成的生态产业对于一国未来发展潜力及经济地位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一个国家生态产业的力量越强,则越倾向于采取积极的气候政策,其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的立场也越积极与超前。本文通过对欧盟15个成员国生态产业和气候政策立场的分析考察证实,生态产业实力较强的德国、奥地利、荷兰一直是欧盟气候变化政策的积极"领导者",而生态产业实力相对较弱的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和爱尔兰是欧盟气候政策的"拖后腿者",处于中间地位的英国、意大利、比利时、丹麦、卢森堡总体上政策立场趋于积极,法国、芬兰、瑞典情况复杂。因此,本文认为,生态产业实力的大小是决定欧盟成员国气候政策及其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立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美国核不扩散政策出现了重要转变。这一转变既是奥巴马政府对布什政府核不扩散政策进行反思的结果,又是修复美国国际形象和维护其世界领导地位的战略需要,更是美国对朝鲜和伊朗的核开发问题施加压力的一种手段。奥巴马政府对美国核不扩散政策的调整,有利于国际核军控工作走上正轨;将对中国产生多重影响;对地区核问题的解决所产生的效果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5.
国际民用航空秩序的构建是美国关于战后世界秩序构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战略意图和目标就是:凭借强大的航空权力和综合实力优势,主导战后国际民用航空秩序及其制度体系的建立,拓展美国的全球航空利益。为此,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开始了对国际民用航空秩序的政策筹划与制度设计,先后提出了"罗斯福备忘录"、"3·24备忘录"等政策计划。此后,美国以其政策计划为基础,积极敦促有关国家参与国际民用航空谈判,最终推动了战后国际民用航空制度的建立,确立了美国在国际民用航空领域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6.
俄乌冲突持续,给欧亚地区和整个世界秩序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和深远的影响。俄乌双方在冲突爆发后进行了六轮谈判,在技术性问题上有所收获,但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劝和促谈,但美国希望通过这场冲突纾解内部矛盾,强化同盟体系,这是这场冲突发生与持续的重要原因。国际秩序进入动荡变革期,俄罗斯认为主权至关重要,自身在这一时期扮演重要角色,并且尝试在这一时期塑造新的国际格局分野,以形成有独特自我意识的文明与“俄罗斯世界”。俄罗斯的这些国际秩序观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俄乌冲突之下的国际秩序。这场冲突还引发了大国能源博弈,对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全球经济复苏、国际金融体系稳定构成巨大冲击,也对能源转型、绿色议程产生消极影响。作为全球能源出口大国的俄罗斯在评估全球能源变局的现实与潜在影响的基础上,主动采取了一系列内外应对举措:在欧洲方向,继续维持对欧能源供应;在中东方向,重点拓展与能源大国的多样化合作;在亚洲方向,巩固能源出口的亚太传统市场,大力开辟新市场;在欧亚方面,布局构建统一的欧亚能源空间,重点强化欧亚大陆东端、北部方向的能源合作与开发。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认为,冷战后德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政策是仍把基本点放在西欧;外交政策将有重大的变化:1.开始扮演世界大国的角色。2、调整与各大国之间的关系。3、着手建立双边安全机制。4、拓展对外关系,特别重视拉丁美洲。5、更加重视参与国际行动。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中,印度的现实诉求和参与策略都正经历着不断的变动和调整。无论是从全球治理秩序的边缘地位向中心移动,还是维护国内的政治经济利益,印度在全球治理中的国家利益诉求的实际内涵日益复杂。相应地,印度从在国际谈判中适当缓和强硬立场、在双边及多边关系中平衡合作与制衡的关系、塑造规则制定者的身份等三个层面着手,对其参与全球治理的策略和路径进行了调整。但这些调整难以避免其困境与限度,如何协调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与维护国内利益之间的冲突、平衡及整合在各不同领域和议题中的参与、弥合担当规则制定者的意愿与能力之间的鸿沟,是印度在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西方学术界21世纪初关于欧盟力量的讨论出发,追踪了欧债危机背景下"规范性力量欧洲"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层面出现的新变化及其与"市场性力量欧洲"之间展开的辩论。文章认为,尽管两种理论模式在"规范"和"市场"何者是欧盟力量本质特征的问题上存有分歧,但二者间最终呈现的融合与互补态势反映了欧盟通过塑造国际规则和规范实现战略利益的对外政策常态。与此同时,规范性力量研究议程呈现出更具包容性和多样性的取向,特别是将经济自由主义和市场性原则纳入欧盟核心规范体系,欧洲中心论松动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是西方学术界反思欧盟力量相对下降和国际力量格局变化的新现实后做出的回应,对于我们理解欧盟在国际规范、国际秩序演变中的角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方面,欧盟的政策进程一直领先世界。欧盟也是全球气候政策的动议者和领导者。欧盟最新的气候政策不仅出于解决经济增长、就业及能源供应等社会经济问题的需要,而且旨在建构"欧洲认同",推动欧洲一体化深入发展,提高欧盟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政治影响力。本文具体阐述和分析了欧盟气候新政措施的特点,提出欧盟气候新政将有助于推动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最后指出了欧盟气候政策在实践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和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