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已整整30年了。30年来,我们不断解放思想,取得了卓越成就。新时期,进一步解放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否定之否定规律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主要包括辩证的否定观、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以及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原理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为新时期解放思想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一人公司属于刑法上的单位主体。经公司人格否定评价后的一人公司仅就特定事项在公司法上丧失公司人格,但仍具备成立单位主体的前提。如果因为犯罪行为而构成特定事项上的人格否定,则不能成为单位主体。经“单位主体否定”评价后的一人公司若属于有组织犯罪,应追究其自然人的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3.
社会冲突的调控手段是达成社会冲突调控目标的方式或途径。研究社会冲突的调控手段可以从社会主体与社会客体这两个基本视角进行。从社会主体方面看,社会冲突的调控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社会主体利益调控,社会主体观念调控,社会主体结构调控,社会主体即人的异化调控。从社会客体方面看,社会冲突的调控手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结构体系的基本矛盾调控,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调控;二是社会基本领域的内部矛盾调控,包括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的内部矛盾调控。  相似文献   

4.
一人公司犯罪主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人公司属于刑法上的单位主体。经公司人格否定评价后的一人公司仅就特定事项在公司法上丧失公司人格,但仍具备成立单位主体的前提。如果因为犯罪行为而构成特定事项上的人格否定,则不能成为单位主体。经“单位主体否定”评价后的一人公司若属于有组织犯罪,应追究其自然人的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哲学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作为方法论 ,对法的发展过程进行再思考 ,认为法应该经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习惯法阶段 (肯定 )———国家法阶段 (否定 )———世界法阶段 (否定之否定 )。  相似文献   

6.
人的需要问题是马克思理论与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出发,可以将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探索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人的需要理论明显呈现为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并最终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实现了对人之需要的全面具体地把握。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的发生学逻辑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是:必须从"具体整体性"的高度关照人的需要问题,树立能力本位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并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一致。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两种解释,可以归纳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和“你与我”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张人与自然的外在性,以人为主,自然为客,认为理性认识是达于客体的桥梁。而你与我的关系则是一种内在的关系,并无主客之分。人与自然相互养成,互为目的,人在自然当中存在,自然是人延长的肢体,人同时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与人物我两忘,互相在对方的存在场中生存。  相似文献   

8.
作为管理主体的人与作为管理客体的人之间的矛盾,是管理活动的基本矛盾,它规定并制约着管理实践中各方面矛盾的性质和发展。正确认识这对矛盾是推动管理实践健康发展的前提。在管理实践中,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之间的对立统一主要表现在利益与责任、指挥与服从、控制与反控制这几对矛盾的运动中。  相似文献   

9.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这一观点是通用教材所持观点,但学术界已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对立统一规律对事物的解释及其程度是有限的,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内容,但离辩证法对事物的整体性和普遍性地解释水平有较大差距。笔者认为,对立统一规律只是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而否定之否定规律则是在更深层次上全面、综合地揭示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整个过程以及结果,把否定之否定规律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更符合辩证法的本性。  相似文献   

10.
监狱领域中存在行刑主体与客体、改造主体与客体等基本范畴。监狱行刑主体是监狱及其民警,行刑客体是罪犯;改造主体是罪犯,改造客体是罪犯的犯罪思想和犯罪恶习。在行刑主客体与改造主客体这两对基本范畴之间,行刑主体与改造主体处于上、下两个不同层次,且行刑客体与改造主体是同一体,因此形成"二层次主客体联结论"。  相似文献   

11.
行政犯只有保护客体而没有行为客体的说法,实质上是否定在行政犯中存在被害人,也就否定了被害人作为诉讼主体的可能性。行政犯的具体情形中可能存在被害人,而且行政犯中的被害人自有其特殊性,新型的诉讼权利主体形态或许能够成为消解刑法对公共法益与个体法益保护之拗别之处。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刑侦客体-刑侦第一客体和第二客体和特征的相关因素,刑侦主体与刑侦两个客体的关系,以及强化刑侦第二客体的重要意义等方面,阐述了“H结构”在侦查学中的运用,提出了刑事侦查学基础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13.
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否定语意时所用语言形式有很大差别。英语中形式上否定A,实际语意却要否定B的现象被称作否定语意的转移,在翻译时常造成错解和误译。本文从七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由于汉英文化的不同,英语否定结构比汉语要复杂得多,其表述形式灵活多变,在逻辑方面不如汉语严谨,易产生歧义。本文主要对汉英否定的词汇和结构进行比较,总结出汉英否定结构的一些差异,使读者对汉英否定结构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以便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准确把握英语否定结构及意义。  相似文献   

15.
境界用主体知觉给客观之景划了一个界围,主体进入客体,主体的知觉界围就是客体进人境中的界围,客体进入主体知觉,客观之景成为知觉之境。境是主客观的合一。旅游美审美境界的分类研究,目的在于找到旅游审美现象中主客观meeting的结构形式,建立旅游美学的基本词汇,为旅游美研究的精细化奠定概念基础。  相似文献   

16.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和谐社会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谐社会首先应该是一个利益协调的社会,利益协调涉及到:利益主体与利益客体之间;利益主体的观念和行为;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建设“和谐交通”是系统性的价值目标,需要研究交通主体之间(实体性主体与精神性主体)、交通客体之间(五大运输方式之间以及运输物质支持系统与自然生态)、交通主客体之间(人与物或交通软件与交通硬件)的基本伦理关系,并研究如何通过一系列调整优化,使之不断地从冲突走向和谐。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主体与客体的一般规定性,党的统一战线的主体——中国共产党与统战工作中的客体——统一战线各方面成员,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包含: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与价值关系,只有全面地把握统一战线工作中主体与客体三个层面的关系及其统一,才能使统战工作成为真正自觉的、有意义的活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法宝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始终是认识论领域中不可回避的话题,藏传佛教亦是如此。在其丰富的认识论领域内,分别对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有着具体的介绍和阐述,就两者的关系而论,他们认为认识的客体不仅仅只是外器世界,还包括认识主体人的意识性东西。就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言,两者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20.
姓名权是最早被确立的人格权,与生命、身体、健康、自由等其他“人格权”有着本质区别。姓名权是权利,生命、身体、健康、自由等其他“人格权”本质上仍属于法律上的利益。姓名是人身外之事物,为权利客体;也只有借助“权利”这个技术工具才能建立起其与特定主体之间的勾连。生命等人格利益是人之本身的必要要素,作为权利客体会造成主体与客体的混淆,而且不通过“权利”这个技术工具,也能实现其与特定主体之间的连结,并通过对“人本体的保护”而获得法律救济。姓名权具有自我决定姓名、使用姓名、变更姓名、请求他人以正确方式称呼自己等积极权能,以上积极权能决定了其必须在侵权法保护之外,独立构成一种权利。生命等人格利益并不具有积极权能,仅消极被动地受侵权法之救济,故其没有成立权利的必要。相反,若承认生命、身体、健康、自由等人格利益为权利,反而会为其添加有害的处分权能,从而带来贬损人格尊严的危险。以上反思,亦有益于我国民法典人格权编的立法之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