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高斌 《前线》2016,(12)
正【引用】"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原文节选】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坚与赤,性之有也。性也者,所受于天也,非择取而为之也。豪士之自好者,其不可漫以污也,亦犹此也。——《吕氏春秋·诚廉》  相似文献   

2.
现代语录     
<正>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凡是搞特权、特殊化,经过批评教育而又不改的,人民就有权依法进行检举、控告、弹劾、撤换、罢免。(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四风"问题归根结底是理想信念出现动摇所致。"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必须毫不放松抓好思想政治建设,点亮党员、干部心中的明灯,教育引导党员、  相似文献   

3.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苏东坡也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先哲所言的“志”指的就是能够克服困难,控制行为,实现理想目标的意志。道德意志就是意志在道德行为活动中的运用,即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根据某种道德原则来支配、调节、控制自己的道德行为,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  相似文献   

4.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是孔子勉励学生子罕的话。抗战初期,叶挺与项英等在武汉筹组新四军时,同睽违已久的郭沫若相遇。别后重逢,他们感慨万端。应叶挺之请,郭沫若借用孔子的话,为他书题了“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12字的条幅。这便成为叶挺的座右铭。他处处以此规范自己,激励自己……  相似文献   

5.
名人名言     
<正>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诚廉》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棉。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泪注如泉。——况钟《拒礼诗》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曹雪芹《红楼梦》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受民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张伯行《禁止馈送檄》见小利,不能立大功;存私心,不能谋公事。——王永彬《围炉夜话》  相似文献   

6.
<正>《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四书几乎都是讲如何做人、如何为官,以及做好人再去为官的修养方法与践行的原则、规范。而《论语》尤为强调,做人要注重学习、修养道德,修养要立志,志坚不可更改,"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要  相似文献   

7.
先锋观点     
《先锋队》2005,(21)
“载舟之水也可覆舟”,这一句格言似乎隐含着这样一个道理:民心不可欺,民意不可违,民利不可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善于不断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在于它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的民心、民意和民利。列宁曾经说过,党是阶级的先锋队,它的任务决不是反映群众的一般情绪,  相似文献   

8.
艺苑     
“气节”一词,最早见之于《史记》,说汉朝有个叫汲黯的官员,“好学,游侠,任气节”。他疾恶如仇,人有过错,一定当面指出,不留情面,即使面对皇上,他也是“好直谏,数犯颜”。由此可以看出,气节问题是一个十分古老的话题。我们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非常注重气节的民族,而气节问题的提出更是远在汉朝之前。《论语·子罕》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记载:《盂子·滕文公下》写道:“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  相似文献   

9.
今年4月份,我们来到素有“支部像团火、党员个顶个”之称的某部红八连调研。一入连门,我们就被浓厚的传统之火所感染。现任党支部书记骆玉双庄严而神圣的把一本“红军传人簿”递到我们面前,深情而凝重地向我们讲起这本“红军传人簿”的来历。  相似文献   

10.
志,《说文》释为:“从心,之声。志,心之所之也。”古代将“的”(即靶)也称为志,今人亦用“矢志不移”来形容志向的坚定。志又通帜。人生无志,如军无帜,射无的,飘飘然如絮如萍,无本无根。人生不可无志。志是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然而它一经产生,又有它的独立性,又能对社会存在产生强大的反作用。“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都是说坚定的志向不为外界环境所改变,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  相似文献   

11.
人之所贵,节行为大张首吉灯下漫读。见宋代贾昌朝的《戒子孙文》,其中有几句颇耐人寻味:“士人所贵,节行为大。轩冕失之,有时而复来;节行失之,终身不可得矣!”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贾昌朝有无装腔作势,沽名钓誉,自可存疑,但他这种重人品、讲名节的立身之道...  相似文献   

12.
《实践》2013,(10):41-41
所谓的“火”是形容身体内某些热性的症状,而上火就是人体阴阳失衡后出现的内热症。可表现为喉咙刺痛、口腔溃疡、牙龈肿痛、眼睛分泌物增多、尿黄等阳性热性症状。很多人都有去火妙招,但千万别走入误区。误区一:多吃水果能去火 对于去火,有些水果则可能“火上浇油”。以桃子为例,“桃养人”的说法古已有之,但需因人而异。专家表示,桃子具有通便的作用,但桃子性温,对于实热体质者因上火引起的便秘、舌苔黄、口干、咽喉疼痛等症状,不但不能去火,还可能加重病情。此外,橘子、荔枝、桂圆、石榴、椰子、杨梅等都属于温性水果,经常上火的人最好少吃。  相似文献   

13.
《易传》,旧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作。其实它既非出于一人之手,也不是同时写成的,大体上是从战国后期到秦汉之际的一些儒家后学的作品。《易传》中有很多积极可贵的思想,本文只是一个初步的读书心得。一、宇宙间一切都在变,人类社会的交革要以发展生产为指归《易传》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讲变。宇宙间一切都在变,宇宙中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生生之谓易”。“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之为书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以上均见《系辞上》)“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  相似文献   

14.
黄河滩区扶贫开发是一项庞大、复杂、系统的民生工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之一。张庄乡坚持以黄河滩区、搬迁安置区和木业园区“三区联动”的工作思路,早谋划、早动手、打基础、重长远,举全乡之力攻贫困之坚,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  相似文献   

15.
话“慎微”     
话“慎微”张述华辞释,"慎微"是指重视细微的或初发生的事端。《后汉书·陈忠传》里对"慎微"的意义阐述得更为确切、透彻。所谓:"轻老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穴,气泄针芒。足以明者慎微,智者识几。""小处不可随便"这句话,至今仍可作为道德建设的箴语。...  相似文献   

16.
在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潜山县天柱山上,真是峰无不奇,石无不怪,令人叹为观止。而“飞来峰”与“飞来石”的由来,更成了一个千古不解之谜。笔者曾在“青龙涧”上仰眺飞来峰:一座光滑滑的石峰,海拔1424米。由于千万年的雨水冲刷,四面光滑如镜。其石之坚,只有精钢可比。游人只可驻足远眺,别想靠近峰麓,更谈不上峰顶了。可峰之巅,却顶一巨石,名曰“飞来石”。其重,当超万钧矣!细观巨石四周,均不与峰顶接触。世人传言:此石是从远处飞来,架于峰巅之上。“飞来石”名,源出于此。《潜山县志》载:明代达观和尚曾吟诗诮此说无稽。诗曰:“飞来原不是飞…  相似文献   

17.
荀 子之学 ,一言以蔽之 ,曰 :“体常而尽变”。天下之道 ,常变而已 ,惟知常方能应变 ,非变不能显常。孔子曰 :“温故而知新” ;老子曰 :“知常曰明” ,“不知常 ,妄作凶” ,皆知此意。荀子承此意而拓展之 ,力主持常应变 ,变中显常。体常尽变 ,是荀学的凝聚点及结穴处(归宿处)。荀子常变观的出发点是对“诸侯异政 ,百家异说”的解蔽去惑 ,“凡人之患 ,蔽于一曲 ,而暗于大理。治则复经 ,两疑则惑矣。天下无二道 ,圣人无两心。今诸侯异政 ,百家异说 ,则必或是或非 ,或治或乱”。他认为为治之要在于知道、可道、守道、化道 ,诸侯和百家之失在…  相似文献   

18.
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苏东坡也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先哲所言的志,指的就是能够克服困难,控制行为,实现理想目标的意志。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从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虽然只是一字之变.却重若千钧,引起国内外普遍关注。“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一字之变.是中国共产党人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向世界作出的政治宣言.向中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  相似文献   

20.
罗春秀 《前线》2014,(7):120-120
《资治通鉴》记录了一段孔子嫡孙子思推荐苟变给卫侯的故事。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才可将五百乘。”公日:“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这个故事的意思是:子思向卫国国君推荐苟变说:“他的才能可统领五百辆战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