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在中国传统社会历史观中,也曾经探讨过社会历史的主体力量问题,形成了重视民众力量的"民本"思想.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基本原理,又批判继承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总结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尤其是农民革命的进步作用,形成了科学的群众观点,提出了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这是毛泽东时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中国化的创造性贡献.  相似文献   

2.
杨明 《群众》2013,(12):27-29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群众路线是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步确立的,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关于群众路线的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党的一切工作必须遵循的根本工作路线。  相似文献   

3.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的科学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创造出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毛泽东同志在群众路线创立、形成、发展和完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传承》2016,(2)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思想,并结合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中合理的因素,形成独具特色的毛泽东群众观,主要包括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等,对现今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增强群众观念,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关系到党的兴衰存亡,具有极端重要性。   一是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毛泽东同志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群众路线在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毛泽东同志在 1943年为中央起草关于领导方法的决定时写到:“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  相似文献   

6.
蔡克文 《传承》2010,(3):28-30
毛泽东人民本位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丰富的历史经验和坚实的现实根据。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毛泽东人民本位思想的三个主要的理论来源。历史上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为毛泽东人民本位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中国人民争取解放的现实斗争是毛泽东人民本位思想形成的现实根据。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人民本位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丰富的历史经验和坚实的现实根据.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毛泽东人民本位思想的三个主要的理论来源.历史上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为毛泽东人民本位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中国人民争取解放的现实斗争是毛泽东人民本位思想形成的现实根据.  相似文献   

8.
正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其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同志,同时凝结着党的集体智慧。它是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不断推进而形成发展起来的。本文结合党的成长和发展历史,对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的由来和形成轨迹进行考察和梳理。一、党的阶级性质和早期实践路径,使党从一开始就朝着密切联系群众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和认识论,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孕育于红军时期,成熟于延安时期,丰富发展于新中国建立以后。对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现代传承,起点是分析新形势下群众范围、素质、诉求和存在方式的变化,关键是根据这些变化,丰富和发展依靠群众的方式方法,重点是提升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主体的素质和能力,核心是建立科学的群众工作机制,实现群众工作的科学化,而对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现代传承的难点则是如何关爱弱势群体、加强民生建设,真正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10.
李群山 《前沿》2013,(13):41-43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这一理论基石的认识与把握。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存在三个维度,包含三重意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主体,人民群众是认识活动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价值主体。全面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三重意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和认识前提。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和认识论,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孕育于红军时期,成熟于延安时期,丰富发展于新中国建立以后。对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现代传承,起点是分析新形势下群众范围、素质、诉求和存在方式的变化,关键是根据这些变化,丰富和发展依靠群众的方式方法,重点是提升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主体的素质和能力,核心是建立科学的群众工作机制,实现群众工作的科学化,而对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现代传承的难点则是如何关爱弱势群体、加强民生建设,真正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12.
<正>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新形势下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那么,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的来龙去脉又是怎样的呢?从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来讲,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观点。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非常重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重视做好群众工作。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理论观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内容。但是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都没有明确提出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13.
群众路线和群众运动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继续强调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他仍把群众运动作为贯彻群众路线的主要形式,向群众运动、阶级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认为学习是发扬党的先锋队作用、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要途径。他主张理论联系实际,有目的地学习;既要向书本学习,更要向群众学习;虚心学习不能自满;从经验教训中学习;发扬“挤”和“钻”的学习精神等。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同志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在他的伟大实践之中,贯穿在他的思想与著述之中,是他倡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一邓小平同志为人民服务的光辉思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他在论述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时指出,“马克思主义向来认为,归根结底地说来,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邓小平文选》1938——1965年第205页)小平同志在多年戎马生涯中,都十分注意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在他担任总前委书记,与刘伯承、陈毅等同志共同指挥  相似文献   

16.
唯物史观是群众路线形成的哲学基础。毛泽东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他形象地把群众比做共产党的后台,后台一拆,什么戏都唱不成了;把人民群众看成是“主人”“老师”“真正的英雄”,比做“上帝”“父母”“活菩萨”。他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高度,批判了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阐明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正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彻底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和人民至上的价值观,才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唯一宗旨,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的群众观点探微吴鹏群众观点是指对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评价,以及由此决定的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毛泽东同志的群众观点散见于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各个历史时期的著作和讲话之中.系统、深入、细致地分析毛泽东同志的有关论述,可以从四个方面来...  相似文献   

18.
从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来讲。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观点。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非常重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重视做好群众工作。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理论观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内容。但是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都没有明确提出群众路线的科学概念。  相似文献   

19.
王佳翠 《传承》2010,(21):12-13
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和人民历史作用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具体体现。红军长征中的群众思想政治工作通过严密高效的组织,灵活生动的形式,赢得了沿途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从而保证了长征的胜利。  相似文献   

20.
长征中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和人民历史作用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具体体现.红军长征中的群众思想政治工作通过严密高效的组织,灵活生动的形式,赢得了沿途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从而保证了长征的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