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世纪桥》2008,(12)
毕飞宇的中篇小说《玉米》透视世态人性,充溢悲悯;小说以其独特的人文视角和历史叙事模式关注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玉米》中乡村女性的悲剧传达出作者对人的尊严、价值、自由、人性等人之存在的深切忧虑和浓重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
毕飞宇的中篇小说<玉米>透视世态人性,充溢悲悯;小说以其独特的人文视角和历史叙事模式关注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玉米>中乡村女性的悲剧传达出作者对人的尊严、价值、自由、人性等人之存在的深切忧虑和浓重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3.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关注和肯定,是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简单地讲,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人文关怀是对人的一种内在情感,是对人内在要求的指认,是一种社会价值。思想政治工作倡导人文关怀的实质是要求主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相似文献   

4.
人文关怀     
《当代贵州》2008,(20):51-51
十七大报告中,出现了“人文关怀”这一概念。“人文关怀”的说法近几年比较流行,但写进党的报告还是第一次。所谓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一句话,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贯穿王安忆创作始终的人文关怀在其人性、人生小说中表达得尤其洞 明与敝开。“三恋”等所谓“性小说”实即其自觉深入的系列人性实验,它们共同诠释着 作家探求生命本质的努力;命运之思是王安忆逼近生存本义的又一可能通道。从早期 的《命运交响曲》直至晚近的《长恨歌》、《我爱比尔》,命运话题始终活跃在其思维阈限 之内。对生命本能的炽情质询与对人生命运的独特揭示,共同实现了向人类生命本质 与生存本义的逼近。  相似文献   

6.
王向东 《唯实》2000,(9):129-133
贯穿王安忆创作始终的人文关怀在其人性、人生小说中表达得尤其洞明与敝开。“三恋”等所谓“性小说”实即其自觉深入的系列人性实验,它们共同诠释着作家探求生命本质的努力;命运之思是王安忆逼近生存本义的又一可能通道。从早期的《命运交响曲》直至晚近的《长恨歌》、《我爱比尔》,命运话题始终活跃在其思维闲限之内。对生命本能的炽情质询与对人生命运的独特揭示,共同实现了向人类生命本质与生存本义的逼近。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的人性区别于格雷厄姆·沃拉斯在《政治的人性》一书中所关注的人性。在沃拉斯的理论中,人性主要指人的意志、感情、冲动等非理性因素,是认识层面上的人性。而本文探讨的是伦理学意义上的人性,即人的善恶本性。人的本性是善是恶,本不属于政治学研究的领域,但是,人性论却与政治学说息息相关。政治力量的组成,政治机构的形成,政治形态的运行与发展,都和人的本性、社会的本性有关。而且,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行为的好坏也只有放到社会和人的活动的大背景上才能进行正确的评价。因此,不从人出发,不从由人构成的社会出发…  相似文献   

8.
人性是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概括和总和。人性总反映着社会、历史、伦理以及情感。弗洛伊德把人描述为“欲望的集合体”.弗洛姆认为人性是“人在社会中生存的规律”.“既有适应性,又有反抗性”.《李尔王》(1605)是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三部主要悲剧.莎翁在李尔王及葛罗斯特伯爵的悲剧中描写了不同人物之间的矛盾与斗争.塑造了不同人性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9.
王杰先生的著作《儒家文化的人学视野》一书探讨从殷周至战国末期的人文思潮以及早期儒家的人学思想所产生的历史条件、发展理路和基本内容 ,既是从一个独特视角研究儒家文化的新途径 ,也是当代人学研究的一项奠基性工程 ,其意义是不言自明的。《儒家文化的人学视野》一书指出 ,与上世纪 80年代以来人学研究兴盛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是 ,殷周至战国末期的人文思潮的生成与发展是与人的主体能力的增强和相对于神而言的主体地位的上升 ,与民众在社会变革进程中所彰显的巨大力量 ,与社会大变革时期多面人性淋漓尽致的表演与显露 ,以及对于人与社会…  相似文献   

10.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自党的十七大提出"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以来.人们对此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聚焦。  相似文献   

11.
刘爽 《理论学刊》2006,(11):123-124
莎士比亚一生创作辉煌,尤以戏剧作品为世人景仰。他的悲剧主题寓意深刻,容量宏大,涵盖了对人生、人性、命运的思考。其中,《李尔王》的主题更为复杂和深刻。以《李尔王》为范本,对莎士比亚的戏剧主题,特别是悲剧主题加以梳理与阐释,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本性基本内涵的深度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岩 《求实》2013,(3):68-72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本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具有服务于人的生存和发展,以文化对人进行价值和意义引导,推动人建构丰富的精神世界的固有特性。核心在于其属人性、为人性及化人性。属人性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创造且一直运用的教育形式,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人是推动其发展的主体力量。为人性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以未完成的人为价值前提,以生成的人为归宿。化人性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文化过程,是人的创造与文化创造过程的统一,是对人的精神教化与提升。  相似文献   

13.
<正>怀着崇敬的心情,再次品读《忆大山》,习近平总书记与贾大山传为佳话的交往和情谊,让人为之动容。对照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和全国文代会、作代会重要讲话精神,感悟两人之间高雅圣洁的志趣和真挚醇厚的情感,总书记的人文情怀、人格魅力、人性光辉,时刻感染着、鼓舞着、引领着我们,这是河北乃至全国文艺事业的宝贵财富。细细研读总书记笔下的贾大山,这位不仅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更留下了  相似文献   

14.
刘赋 《学习月刊》2012,(10):45-46
《求爱记》是晓苏先生于2000年12月18日写成的宏篇巨帙《人性二三部曲》(《成长记》、《苦笑记》、《求爱记》)中的最后一部。讲述的是一个青春美丽的乡下女子被迫卖淫到从良的悲惨遭遇。晓苏先生用他那冷峻、严酷到冰点的笔触,将女主人公春桑的善良、不屈、抗争到失败的从良遭际徐徐道来.催人泪下,撼人心魄,让人窒息!  相似文献   

15.
孙郁 《前线》2012,(7):126-126
沈从文的小说,有原始的遗风,人性都是本色调的,极少杂然地存在。《边城》、《丈夫》、《萧萧》都有苦楚的盘绕,却内含清秀的美,不幸的生活与真爱的人情集于一个舞台上,人的精神终还没有粗糙下去。有感于城市人生活的堕落,沈氏便以乡下人的纯性灵与之做个较量。他写湘西农村,以诗意的笔触为之,不太注意当时的社会斗争。但从人性的角度去猜想社会深层次问题,也未尝不是一个视角。他觉得都市生活和人们的生存本质有些距离,便做了牧歌的片断,把清新的风吹来,文化的乡土气,便有了别样的寄存。他的作品也具备了小夜曲的美妙,一唱三叹的余韵很足。  相似文献   

16.
叶再春 《前线》2011,(10):17-18
日前,《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人文北京发展建设规划》(以下简称《人文北京规划》)正式出台。这个市级综合专项规划是在建设人文北京的发展理念提出并实践i年之际,在深入实施《人文北京行动计划(2010---2012年)》的过程中全面规划、部署人文北京建设的重要文件。为了全面、准确理解《人文北京规划》,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负责人(以下简称负责人)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相似文献   

17.
越是搞市场经济,就越会强调人文精神。因为市场经济在把人物化的同时,人们超越物化的追求突出了。所以,近年我国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就是人文精神。从研究状况来看,人们很难对人文精神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人文纵横》一书中,作者力求对人文精神给出自己的理解。他指出: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人文”一词里都包含着“人”和“文”两方面的涵义:即关于理想的“人”与“人性”的观念,和为了培养这种理想的人所设置的各类学科。古希腊时期认为理想的人就是自由的人,所以西方的人文传统自始至终贯穿着“自由”的理念。在中国,“人文”一词同…  相似文献   

18.
正前段时间,谍战剧《风筝》热播,观众反响极好。受到追捧的原因,有人说是因为它赞美了人性,认为人应该有信仰,但更应该有人性;也有人说是因为反映人性和党性的交织,赞美了人性,讴歌了党性。地下党员郑耀先一辈子纠结在人性和党性之间:因为讲人性,他跟中统女特务成了夫妻;因为讲党性,他把同生共死的"兄弟"一个个送进了地狱。关于党性,《新华词典》的解释有两个。一是指一个政党固有  相似文献   

19.
一阅读贵州作家王华的《傩赐》(《当代》2006年第3期)是个令人心情沉重的过程。这篇小说讲叙了一个人们闻所未闻的故事,因为极端贫困,傩赐庄存在着罕见的“一妻多夫”的婚姻形式,外乡女秋秋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嫁给了兄弟三人,他们拼命挣扎求生甚至几乎付出生命的代价,仅仅是为了争取过上一妻一夫的正常生活;傩赐庄不散的雾气和阴冷的环境,田里小得象老鼠般的玉米,乡亲们一贫如洗以人拉犁的极端贫困,矿难所造成的亲人们的残疾与恐惧,甚至连他们在苦难中闪烁的人性善良之光也让人觉得忧伤;这里流淌着一条由眼泪、汗水、痛苦、哀伤、鲜血和绝望…  相似文献   

20.
把握人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基础,资本主义疯狂掠夺资源、刺激畸形消费等的发展模式背离了人的本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全面肯定人的价值、主张人性全面复归的人本思想为这一选择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