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王向东 《唯实》2000,(9):129-133
贯穿王安忆创作始终的人文关怀在其人性、人生小说中表达得尤其洞明与敝开。“三恋”等所谓“性小说”实即其自觉深入的系列人性实验,它们共同诠释着作家探求生命本质的努力;命运之思是王安忆逼近生存本义的又一可能通道。从早期的《命运交响曲》直至晚近的《长恨歌》、《我爱比尔》,命运话题始终活跃在其思维闲限之内。对生命本能的炽情质询与对人生命运的独特揭示,共同实现了向人类生命本质与生存本义的逼近。  相似文献   

2.
《生命册》堪称是一部描写中原乡土生活的鸿篇巨制。河南作家李佩甫从《羊的门》、《城的灯》到《生命册》,一路走来,从不肯停下对脚下这块土地的思考、探究和掘进,从不肯放弃乡土这个抒写主题。作家在上世纪60年代就与平原结下了不解之缘。用作家习惯的说法,他是把土壤作为至尊至善的母体,把人称之为土壤中生长着的植物,把世间万象看作是植物生长的各种“变量”。于是,就有了不同类型的“植物”,就有了平原上芸芸众生的生命,他们在各种条件的影响下,演绎着各自命运的变奏曲和诗意的人生走向。 苦难是人生的底色。对人生苦难的敏感与同情,是佩甫写作的情感基座。《生命册》包含着作家半个多世纪的岁月的记忆,包含着作家对社会、人生、生活的参悟。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独特的叙事方式,直面中原乡土的博大与厚重,在对乡土炽热的爱恋中,非常沉静地、理性地思考着、研究着乡土中变化着的人性。特别是作品中抒写的人性中的善,是蕴含在复杂情愫中的,是带有血泪、悲情、伤感的善,给人一种心灵的沉重。作家期待着人们能让心灵沉静下来,从人性的深处作出批判与反思,然后,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人类精神的纵深处默默前行。正像作家期待的:别走太快,等一等灵魂。  相似文献   

3.
杨世宇 《世纪桥》2008,(8):86-87
毕飞宇的中篇小说《玉米》透视世态人性,充溢悲悯;小说以其独特的人文视角和历史叙事模式关注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玉米》中乡村女性的悲剧传达出作者对人的尊严、价值、自由、人性等人之存在的深切忧虑和浓重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4.
《世纪桥》2008,(12)
毕飞宇的中篇小说《玉米》透视世态人性,充溢悲悯;小说以其独特的人文视角和历史叙事模式关注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玉米》中乡村女性的悲剧传达出作者对人的尊严、价值、自由、人性等人之存在的深切忧虑和浓重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5.
罗林远 《湘潮》2004,(5):14-18
谭冠三与李光明相识在抗大校园,相恋在延河畔、宝塔山下,这从而开始了他们《半个世纪的风雨情缘》。共同的命运和理想,让他们心心相印,相濡以沫。面对进藏大军,谭冠三才会理直气壮地说:“……我把自己的老婆也带上了,只要党需要,就是这把老骨头埋在西藏也行!”不论是在“文革”中,还是在谭冠三政治生命的第二春,李光明始终是他的支持者……  相似文献   

6.
赵永胜 《世纪桥》2009,(19):46-46,74
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讲述了康巴土司由盛至衰的历史,深刻地展示了历史转型时期的世道人心,表现了土司制度从繁荣昌盛到最终的土崩瓦解。小说中一系列的女性形象,在特定的历史和民族生活环境中演绎着自己的悲剧人生,展示了自己的悲剧命运。无论是土司太太、女儿等上等“骨头”女人的悲剧,还是侍女、农奴的女儿们等下等“骨头”的女人的悲剧,都是权力政治和土司制度的牺牲品。她们的悲剧是命运和制度的悲剧,表明了旧中国土司制度下,男人与女人、主子与奴隶间的不平等。旧中国农奴制度对女性的不公和压迫,是她们不幸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璩静 《党建》2010,(10):42-43,47
“深圳的成功有多少喜悦又有多少忧伤?我想把这些都真实地‘装载’在我的小说里。小平同志当年说‘杀出一条血路’,这是真话,更是肺腑之言。”正是基于这种理解,著名作家陆天明写出了新作《命运》。“深圳的命运也是中国的命运,中国的命运就是中国人的命运。”小说封底,陆天明深情地写道。  相似文献   

8.
不久前,有幸读到郑州市公安局“民警作家”郝火炬写的两本书,一本是长篇小说《非常车祸》,一本是诗集《雪吟》。《非常车祸》走进了公安文学尚无人涉足的新领域,它以交通事故勘查民警为主人公,通过事故现场勘查来探案分析、查明案情,有别于传统的刑警破案。这部小说写出了现实命运,写出了人生,写出了每个人在生活中非同寻常的状态和价值。《雪吟》诗集中体现出的“大我”的浩然正气、慷慨大气和英武雄气,更是荡气回肠、催人奋进。  相似文献   

9.
1957年10月7日,杨刚在《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岗位上骤然辞世。正值52岁的盛年。两年前因公遭遇车祸,造成严重脑震荡,久治不愈。惯于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她,怎能承受这病休的孤寂窘境?加之,又置身“反右派”严重扩大化声浪的冲击,刚直不阿的她怎能适应这种极不正常的政治氛围!兴许,为了求得身心的解脱,她坦然地撒手人寰而去? 杨刚的一生,是在不断超越自我中“寻觅生命,萦念人生”的一生,她的命运始终紧扣着祖国和人民的命运。  相似文献   

10.
德性,是人节制自己本性的欲望,把天然的情感自觉地扩展到社会,建立一个真正富有人性的世界的道德人格。它是人的一种自觉自由的智慧实践。之所以称其为“智慧”,是因为德性与人生成功息息相关。两千年来,我国古代一直把德性作为导引人生成功、升华人生境界的理想阶梯。小德引导小成功,大德则导引大成功。学校德育工作只有把道德、人格培养与人生成功策略相结合,把德性植人生命,才能真正展现德育的魅力,塑造高贵的人性,造就孩子光辉的人生。  相似文献   

11.
萧红的小说创作继承了鲁迅“改造民族灵魂”的主题 ,她把国民生存的原始和愚味 ,展示到极致。但是 ,每一个作家的创作都有自己的特色 ,她将自己悲剧性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悟融入作品 ,为我们观照国民的生存状态 ,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从中 ,我们可以窥视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是萧红小说的价值所在。萧红认为 :“中国人的灵魂 ,在全世界中说起来 ,就是病态的灵魂 ,中国人有一种民族的病态。”她继承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主题 ,以“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暴露着国民的愚昧、麻木 ,对生与死的漠然。她将自己独特的生命感悟和人生经历…  相似文献   

12.
在台湾,吴念真被称为“国宝级欧吉桑(大叔)”他写小说,写剧本.他还是名出色的演员,他是讲故事的人,也是故事中的人,《这些年,那些事》是吴念真导演积累了多年,珍藏了多年的文集,是他“经历过人生风风雨雨和最大低潮后,所完成的生命记事”  相似文献   

13.
人性论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古老的研究领域。千百年来,人类对其自身本质进行了长期有益的探讨,为我们正确认识人性问题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建国以来,尤其是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人性一度被视为异端邪说而横遭厄运,致使人们谈“人”色变。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重新开始探索和思考人生的真谛。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  相似文献   

14.
徐媛媛  黄丽双 《世纪桥》2009,(1):155-156
《骆驼祥子》与《推销员之死》是中美两位文学巨匠不同题材的作品,但对梦想幻灭的小人物悲剧命运的描写却是他们的契合点,两位作者分别以不同的表现手法再现了人类一直关注的主题——性格与命运的主题和人性异化的主题。本文从主题人物、性格与命运的主题和人性异化的主题三方面对这两部作品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5.
吴培显  赵林 《理论学刊》2006,(10):109-113
中国小说的爱情书写模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逐渐被超越。如果说,新时期之初爱情主题的回归仅是对传统“载体化”爱情书写模式的接续,那么,向生命本真逼近的创作取向已标志着当代爱情主题的新突破。首先,它表现在对爱情主题浮泛化和单一化倾向的超越上,是爱情书写与历史、文化、生命意识的有机融合;其次,以“情欲还原”为原动力的“回到爱情自身”的爱情书写,是其拓展的另一突出体现;第三,爱情主题深化的更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志,是爱情的凡俗化和世俗生存意识的强化。  相似文献   

16.
人性是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概括和总和。人性总反映着社会、历史、伦理以及情感。弗洛伊德把人描述为“欲望的集合体”.弗洛姆认为人性是“人在社会中生存的规律”.“既有适应性,又有反抗性”.《李尔王》(1605)是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三部主要悲剧.莎翁在李尔王及葛罗斯特伯爵的悲剧中描写了不同人物之间的矛盾与斗争.塑造了不同人性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7.
对戏剧《雷雨》的评价,有人说她是一部社会问题剧,而曹禺本人则认为她是一首诗;有人说她是一部情节冲突的悲剧,而曹禺本人则认为她是一部人物命运冲突的悲剧。对此,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刘勇教授认为,现当代作家关注人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关注现实人生,一种是关注终极人生即人的命运。离开了对人的命运的研究就不可能完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雷雨》可能原本有其强烈的戏剧化的情节冲突,但对于后人更具魅力的是作品中不可言说、难以捕捉的人物命运变化所带来的审美愉悦,由此他写就论文《在命运的探幽与把握之间》,论文在读…  相似文献   

18.
孙郁 《前线》2012,(7):126-126
沈从文的小说,有原始的遗风,人性都是本色调的,极少杂然地存在。《边城》、《丈夫》、《萧萧》都有苦楚的盘绕,却内含清秀的美,不幸的生活与真爱的人情集于一个舞台上,人的精神终还没有粗糙下去。有感于城市人生活的堕落,沈氏便以乡下人的纯性灵与之做个较量。他写湘西农村,以诗意的笔触为之,不太注意当时的社会斗争。但从人性的角度去猜想社会深层次问题,也未尝不是一个视角。他觉得都市生活和人们的生存本质有些距离,便做了牧歌的片断,把清新的风吹来,文化的乡土气,便有了别样的寄存。他的作品也具备了小夜曲的美妙,一唱三叹的余韵很足。  相似文献   

19.
安忆 《前线》1999,(11)
从青年时代起,我就爱读大部头小说,当时有名的《青春之歌》、《苦菜花》、《红岩》、《红旗谱》,还有苏联小说《青年近卫军》、《我的儿子》、《古丽雅的道路》等都是案头心爱之物,而“复读”就是从那时起积累形成的一种读书习惯。我并非有意要创造一种什么“读书法”,只是从年轻人的好奇心和急性子开始的无意的做法,到后来发展成有意的阅读方法。要上学,要工作,又爱读小说,在时间卜未得有些矛盾。翻开厚厚的一本小说,认真地看下去,怕不得半个月二十天才能看完,可真想知道故事的结局、主人公的命运。于是看了开头就去翻结尾,中…  相似文献   

20.
张彦 《学习月刊》2011,(24):36-37
从1985年起.迟子建的小说始终以故哆大地民间小人物的人生与命运作为书写对象.就其内容而言,前期作品较之于后期作品显得更纯真一些.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她后期的小说.除了纯真之外.我们还感觉到了辛酸和忧伤。她近年的小说.对生活苦难的描写明显加重.对现实世界的勾画日渐深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