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高伟  ;奥亚锋 《传承》2014,(5):88-89
当前青年学生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信仰缺失、信仰迷失和信仰错失。加强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途径主要有:用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确立统领性的主体信仰,改革教育,强化对青年学生信仰的培养,消除其生存恐惧。  相似文献   

2.
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平台的积极作用,对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仅是有效提高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更是一个关乎青年发展的长远战略问题。网络环境下培养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工程,将网络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他们,增进其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爱国热情,将极大地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建设和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以湖北黄梅四祖寺禅文化夏令营为田野调查点,以管窥豹,来了解青年学生热衷佛教的动机与途径、参加夏令营前后的信仰变化、个人信仰与社会适应等基本状况。在深入调研青年学生"佛教信仰热"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家庭传统、内在需要等主客观成因的基础上,提出改善社会风气、加强组织引导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提供心理支持、加强宗教管理、以中国梦凝聚力量来引导青年学生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以及审慎处理青年党团员"信佛入教"问题等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李雅莉 《传承》2011,(9):20-21,48
建党9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对青年学生进行深入持久的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宣传和普及教育,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对青年学生的大众化。总结9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青年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途径,主要是利用报刊等大众媒体旗帜鲜明地向青年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翻译和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地向青年学生介绍马克思主义;利用学校、党校等教育机构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传唱经典红色歌曲,用美的旋律陶冶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情操。  相似文献   

5.
青年学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对象和群体.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对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有得有失.所得在于始终围绕中国实际开展对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创新了一套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理念、方法和途径;所失在于马克思主义被偶像化、凝固化、片面化,马克思主义教育被幻化成防范人、驯服人、控制人的工具,马克思主义教育被扭曲为居高临下、灌输结论的一门“课”.只有认真分析总结这些问题,才能为当前的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许阳 《前沿》2005,(7):111-112
本文对百名学生进行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持信仰和基本信仰态度,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当前我们必须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特别是“三个代表”、“务真求实”的教育,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情况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关系着中国的未来与发展。以东北林业大学本科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情况进行实证研究,提出高校在新形势下对于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该把握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文章针对当代青年信仰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问卷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当代青年信仰主体是马克思主义,但不同青年群体的信仰选择会呈现较大差异。基于调查结论,培育青年信仰需要坚持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相结合的原则: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强调根据不同青年群体的差别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时代发展不断优化教育路径,并且注重中外文化的思想交锋。  相似文献   

9.
信仰教育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部分,通过对信仰教育研究领域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可帮助梳理研究的前沿热点。借助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对CNKI数据库期刊论文进行关键词统计,在共词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战略坐标分析2000—2016年间期刊论文的研究特点和趋势。分析结果发现:民族精神、大学生信仰教育、党的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证调查等最受关注,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法治信仰、学生社团、青年思想引领等新颖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
95后青年群体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推动者,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践行者。积极推进95后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能够有效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重塑广大青年的政治理想,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把握95后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变化规律,是引领青年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统地位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1.
培养一批优秀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关乎民族复兴大业的成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创新与深入发展。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对时代诉求的积极回应,对鼓励青年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具有深刻的意义。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需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为基础,培养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传播者与实践者。通过引导与激励,使青年提高自我修养,从而真学真用马克思主义,勇敢肩负起青年的使命和责任。  相似文献   

12.
青年观是关于青年和青年工作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总和。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在青年工作领域中的具体运用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观察、研究和开展青年教育与工作上的根本立场、观点的总和,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青年观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构成的有机统一的科学体系。坚持和发展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对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调研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中国社科院青年人文社科中心2003年立项的"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研"课题于日前结项.课题组有重点地选择了京内外5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山东大学、广州大学、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东北电力大学和四川成都医药大学,作为调研的主要样本采集地.调研形式以调研问卷(匿名答卷)为主,并辅之以个别访谈.在调研中,共发放问卷272份,收回269份.课题组最终把问卷结果、访谈信息和搜集的其他资料综合加以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当前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主流是好的、积极的,并不存在大范围的信仰危机.但同时,在部分学生中也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信仰淡漠和理论淡化、思想多元化等倾向,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以下是报告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风险社会与网络社会双重语境的叠加使青年群体信仰现状问题及其所蕴藏的风险不断显现,且升级、扩散得愈加剧烈。鉴于此,本文依托马克思主义风险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风险思想及风险社会理论,提出并阐释青年群体"信仰风险"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鉴于研究领域与实践领域尚未形成一套青年群体"信仰风险"的有效评估工具,本文基于文献分析法、访谈法、专家咨询法建构了青年群体信仰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进一步通过层次分析法,借助软件Yaahp12.0确定了青年群体信仰风险各项评估指标的权重。笔者认为,本文为青年群体信仰风险的分析与评估做出了有效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网络媒介风暴席卷下,多元文化信息的爆炸式传播影响着青年群体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以网络媒介为载体的快餐文化不断削弱马克思主义信仰。因此,以网络媒介为主阵地,实现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机制创新,既是青年价值观塑造的必然,又是党团信仰培育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从爱国主义到探索马克思主义,这是五四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共性。依据这一思路,考察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物恽代英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与信仰。恽代英出于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追求救国真理;在不断的自我扬弃中,选择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对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恽代英思想发展的轨迹和世界观的选择,对我们今天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今社会,新媒介既是青年群体进行社会交往的参照点,又是其抒发情感、宣泄情绪、表达观点的主要工具。然而,在这种过度的新媒介沉浸中,青年群体的信仰"思域"开始出现了"风险性"问题。信仰对象"媒介化"、信仰实践"消费化"以及信仰情感"冷漠化"等"信仰风险"的主要表征形式,与国家对青年的期待构成了"意义的对裂",不仅降低了青年群体健康成长的正能量"指数",而且对国家的未来发展也将产生消极作用。"信仰风险"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新媒介的推波助澜、西方社会思潮的浸透熏染以及社会压力的胁迫等。化解青年群体的"信仰风险"这一危机,需要开展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石的理想信念教育、推进全社会的媒介素养教育等方法路径进行策略性重构,以此破解青年"信仰风险"的难题,塑造有朝气、有活力、有担当的良好青年形象。  相似文献   

18.
信仰是对个体生存境遇与社会发展前途及其关系的自我超越活动与终极关切状态,是一种对不确定之于确定、无限之于有限的整体性把握和确证。就当代中国而言,信仰的四大现实困境要求我们在政治信仰重建,特别是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方面,要综合把握青年人生追求的实现维度、现代社会发展的价值维度、全球化时代的空间维度以及社会变迁的历史维度。  相似文献   

19.
西方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是影响当代青年思想信仰的主要社会思潮.青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当代青年的信仰问题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加强当代青年的信仰教育是抵御社会思潮对当代青年发展消极影响的根本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青年进行思想信仰教育的主渠道,当代青年的信仰教育要贴近社会实际与生活现实,必须注重信仰教育与知识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过激发当代青年的信仰需要,提高青年大学生进行信仰选择的能力,从而抵御社会思潮对青年发展的消极影响,确保当代青年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
信仰决定人的价值取向,决定人的精神面貌。在网络信息时代受多种因素影响,部分大学生呈现出信仰冷漠化风险,突出表现为政治信仰缺失、道德信仰冷漠、法治信仰淡薄等。大学生信仰冷漠既与个体认知、情感与意志等内部因素有关,也与国家、社会、高校等外部因素息息相关。应对网络时代大学生信仰冷漠风险,既要强化理论武装,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又要紧扣时代发展,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还要尊重青年主体,激发大学生坚定信仰的内生动力。研究探讨网络时代大学生群体信仰冷漠化问题,既是当下重要的现实问题,也关乎国家未来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