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农”问题关乎全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三农”问题的解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一、农业是“三农”问题的基础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农业一些不容忽视的深层次问题逐渐显露,主要表现为农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经营方式落后、农业保护体系不健全、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弱等,而这些都是“三农”问题中的基础性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三农”问题的解决就是一句空话。由此就三者的关系而言,农业是“三农”问题的基础,解决农业问题的关键是变革农业经营模式,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  相似文献   

2.
郭蕊 《理论探讨》2006,(2):87-89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走有特色的小城镇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 ,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 ,从“三农”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发达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成功经验的高度 ,坚持“六个必须” ,解决好四川的“三农”问题。进一步加大力度 ,探索农民增收途径 ,跳出“三农”问题思考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新途径 ,从而明确农业的根本出路是大力发展非农产业 ,农民的根本出路是逐步转化为非农民 ,农村的根本出路是逐步实现城镇化  相似文献   

4.
师廷旺 《民主》2004,(4):15-17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三农”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围绕解决“三农”问题,上上下下提出了各式各样的措施,如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建设现代化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城市化建设,鼓励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搞好土地使用权的流转等等。应该说,这些措施都很重要,都必不可少。但是,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三农”问题归根到底是农民数量多、素质低的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减少农民,而减少农民的前提是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生存发展的素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敏 《理论探索》2004,(2):42-4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较大、素质偏低的现状已经成为影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因素。如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成为当前政府和理论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拆除城乡壁垒 ,提高人口素质 ,完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的"三农"论述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树平 《理论探索》2006,(2):98-100
邓小平对“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及其解决思路有诸多论述,对今天的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这主要是:要始终把加强农业放在首位,进一步夯实农业的基础地位;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的科技贡献率。  相似文献   

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这为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农业农村基础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出发,立足世情国情农情,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从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出发,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总抓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相似文献   

8.
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党中央作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性决策,这标志着党的农村发展战略的质的飞跃。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增收,而出路在于减少农民,在于加快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心镇是一定区域内的经济中心,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和依托。加快中心镇建设,增强中心镇对农村发展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形成一批经济发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文明和谐、各具特色的中心镇,逐步改…  相似文献   

9.
中央提升职业教育战略地位的用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天水市秦州区把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作为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小康建设步伐的重要任务,紧紧依托“三级联创”活动及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试点活动,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扩大基层民主,有效解决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长期未能解决好的一些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王正宇  王智结 《各界》2007,(6):29-30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形成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想、新目标、新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在认识和解决“三农”问题上积累了宝贵经验必须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改进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必须从全局出发,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必须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出发点;必须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依靠农民群众推进农村改革的伟大事业;必须坚持和发展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农村改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向;必须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正确处理党同农民的关系;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三农”问题,进行制度创新,统筹城乡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农村民主法治建设,促进农民人权事业发展;必须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  相似文献   

13.
建国以来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60年农业发展有其辉煌,亦有挫折。回顾建国以来解决“三农”问题的经验教训,对于今天解决好农业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加入WTO对我国就业的冲击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丽 《理论探讨》2003,(3):57-59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就业与失业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加入WTO后各行业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考验和冲击。针对这种情况 ,提出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 :政府应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 ;完善劳动力市场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提倡“非正规就业” ,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鼓励创业带动就业 ;加快农业技术改造和城市化进程 ;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5.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大背景下,迫切需要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农业专业经济协会作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已被提到议事日程上。为此,需要对农业专业经济协会的定位、作用及发展对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小城镇建设——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张重书农民问题、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繁荣和稳定就没有中国的繁荣和稳定。上述“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三农”问题是困扰我国城乡发展的重大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关键在于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当前,在全面加快产业升级和工业化、城镇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必须创新农村劳动力转移思路,加快农村劳动力的“二次转移”,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做出新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8.
农村公路是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公共基础设施之一。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应从政策法规和发挥中央财政的主导作用研究入手,全社会共同参与农村公路建设,加强农村公路养护,构建可持续农村公路供给。  相似文献   

19.
“三农”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小城镇建设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为此,要加大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改革力度,破除制约人口转移的体制障碍;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中的第三产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小城镇发展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20.
蔡永飞 《团结》2004,(4):18-23
据《人民日报》2004年7月7日北京报道,此间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在随后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也强调了这一提法。实际上,最近一些年来,“三农”问题早已经是关心中国建设发展的人们“重中之重”的话题了,许多人言必称“三农”,有人开玩笑地说,似乎所有的人都在谈“三农”,除了农民以外。那么,究竟什么是“三农”问题,中国为什么有“三农”问题,究竟应该怎样解决三农问题呢?一、“三农”问题的由来中国人口绝大多数是农民,农民居住在农村,主要从事农业,这是中国自近代以来一直为人们所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