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立 《黄埔》2014,(1):30-35
2013年的10月,两岸的大事喜事多。先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APEC峰会期间会见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荣誉董事长萧万长,开辟了两岸关系崭新前景;接着是首届两岸和平论坛,开启了民间政治对话的先河;最后闪亮登场的是一年一度的两岸经贸文化论坛,通过了19项“共同建议”,可谓精彩纷呈,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台湾媒体虽对1997年两岸文化交流发表了很有见地的看法:“以最近一年来艺文团体来往两岸访问的情形而言,可说是颇为频繁和热烈,对于增进彼此的了解应有种益;尤其在艺文展演方面,彼此都增加了观摩的机会。”“两岸文化交流已积累了甚多经验。在两岸的政治工动陷入低迷之时,文艺界的互访确有助于两岸民众感情的交流。”这种见解,既客观地肯定了两岸文化交流态势,也中肯地道出了文化交流的深刻意义和作用。一年来,两岸文化“双向交流”呈现出平稳有序的发展态势。两岸同胞热心于两岸文化交流的人不断增多,投入交流行列的经纪公司、基…  相似文献   

3.
李立 《台声》2007,(7):29-31
端午节,两岸包机往来穿梭.人们在享受着方便、快捷的航运时,不禁要问.直航之路还要等多久?两岸何时才能实现真正的直航?而最近国民党2008年台湾“大选”参选人马英九表示.如果当选“总统”,一年内就会推动两岸直航;民进党2008年“大选”参选人谢长廷也表示赞成两岸直航,似乎两岸直航的曙光已露.直航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4.
去年7月4日,两岸周末包机正式启航;11月,二次“陈江会”之后,两岸海运直航全面开放,两岸直肮包机大量增加,两岸“三通”的雏形已经显现。这是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的第一步。两岸“三通”,尤其是两岸直航,对于台湾经济与产业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埔编 《黄埔》2009,(1):1-1
2009年是海峡两岸关系进入“三通时代”的第一年,或可称之为“两岸三通元年”。从这个元年起,两岸人民的往来将十分便捷,仅就台商来说,早晨去上海开会,黄昏回台北吃晚饭的“两岸生活一日圈”已成为现实;两岸经贸的通道将更加顺畅,为业者节约大量运输时间和成本。三通为两岸经济带来的效益可以量化,而难以估算的是由此对两岸民众心与心、情与情的连通所产生的巨大效应。  相似文献   

6.
刘红 《台声》2009,(9):38-39
在7月长沙国共第四届论坛举办之际。回顾一年多来的两岸关系,从政治基础上看.“九二共识”得到两岸确认;从政策要素上看,太陆提出两个“六点意见”;从两岸协商上看,两会实现三度“陈江会”;从交流台作上看,两岸“三通”基本实现。两岸关系取得的成就.正在影响着,推动着和平发展阔步向前。  相似文献   

7.
两岸统一人心所向泰璧,马燕萍1993年以来,台湾当局重新调整了对大陆的政策,在“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上开始倒退。他们在经济上推行“南进政策”;在政治上大搞“重返联合国”运动,其目的在于制造两个中国。破坏祖国统一。两岸统一,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任何人和...  相似文献   

8.
水青山 《台声》2009,(1):72-77
对于海峡两岸来说,2008年12月15日又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这一天,备受海内外关注的两岸空运直航.海运直航和直接通邮正式启动。从这一天起,两岸“三通”迈开了历史性的步伐;经过30年的努力,两岸同胞盼望已久的梦想终于成真。正如国台办主任王毅所说,实现“兰通”后,两岸关系将迎来大交流.大合作.大融合和大发展的崭新局面。又如岛英九指出,两岸“三通”启动象征两岸和解,不再走对立冲突的路,希望两岸能够共谋和平繁荣。 此时此刻。一直关心大陆居民赴台旅游进程的人士会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9.
石正方 《两岸关系》2012,(1):35-37,25
2011年的两岸经贸合作,一方面是制度化协商“稳中求进”、“稳中有进”;一方面是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早收计划启动落实和大陆“十二五”规划实施之“双元”背景以及国际经济环境影响下所呈现出的新气象、新特征。概言之,2011年的两岸经贸,无论从制度化进程角度还是从功能性发展角度,都可谓承前启后,在平稳有序中谋求新发展,在机遇和挑战中酝酿新突破。  相似文献   

10.
铁声 《统一论坛》2010,(1):17-19
2009年,两岸关系在国民党重新执政、岛内政局发生转折性变化的背景下,围绕和平发展的主题,取得积极进展。一年来,国共两党继续保持良性互动,举办了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海协会与海基会举办两次“陈江会谈”并签署多项合作协议;两岸民间团体举办了大规模的首届海峡论坛:祖国大陆组织多批大型赴台采购活动,积极参与台湾“莫拉克风灾”救助,妥善解决了台湾参加世界卫生大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11,(6):48-48
国共两党共同主办的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日前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这个两岸论坛是国共沟通平台的机制之一;国共平台建立于2005年4月,为当时民进党领导台湾期间的两岸紧张局势,起了关键性的和缓作用,给台湾人民在两岸关系中的“交流、对话、互利、双赢”,或“断流、对撞、互毁、双输”,有了选择的机会。这是国民党于2008年3月胜选并执政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2010年新年伊始,岛内舆论界发生了两场令人瞩目的大辩论,一是由台湾实力雄厚、影响力较大的报业集团——《联合报》与两岸统合学会就“一中各表”展开激烈“笔战”;二是台联电集团荣誉董事长曹兴诚发起的两岸“和平共处法”电视辩论会。两场论战主题无不牵涉到岛内对两岸、统“独”等话题的敏感神经,其中透露出的讯息值得每一位关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者省思。  相似文献   

13.
两岸关系不稳态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以往的20年中,两岸民间关系虽然取得一定的发展,但由于两岸政治关系依然处于高度的不稳定状态,两岸民间关系发展的制度规则稀缺已然显现。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分析框架,结合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概念,尝试研究两岸关系不稳态的制度因素。本文的主要观点是第一,两岸关系发展离不开相应的规则与制度创新;第二,两岸“民间性”制度创新模式存在严重的局限性;第三,两岸关系稳定发展需要全方位的制度创新,而全方位制度创新的关键在于建立“规则的规则”——确立“一个中国原则”的基本共识。  相似文献   

14.
洪鸿 《台声》2011,(12):16-23
如果说当年余光中这首《乡愁》诗,道尽了当年海峡两岸这湾“浅浅的海峡”,阻隔了两岸同胞团圆的心中苦闷,那么今天,在这湾“浅浅的海峡”上空,已然架设了一座“宽宽的、畅顺的大桥”。桥的全称为:“亲情乡情两岸情之桥”;  相似文献   

15.
2008年,两岸交流热络年。“金鼠迎春、福至西瀛-2008年两岸文化交流”、“两马同春闹元霄”、“两岸三地跑友世纪公园交流聚会”、“姚明抵台参加两岸篮球交流活动”、“两岸名校学生开展学生志愿者交流活动”相继展开并力求逐步深化。两岸民众不仅在活动中促进沟通,分享快乐、感受文化,更通过活动使彼此间增强了民族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16.
白光炜 《两岸关系》2011,(12):23-24
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推进,台湾当局—方面认为,两岸接触与交流日益频繁,两岸关系渐趋缓和,台海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大为降低;另一方面,认为“两岸军事差距越来越大”,大陆仍是台湾安全“最大的威胁”,强调“和平须以实力为后盾”,要“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决不放松整军备战。为适应形势发展,2011年台军整军备战主要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7.
王敏 《两岸关系》2010,(2):21-23
2008年11月4日,两岸两会在第二次“陈江会”上签署了关于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等协议,并于12月15日开始实施,标志着两岸进入“大三通”时代。一年多来,两岸“大三通”的积极效应持续发酵,给两岸同胞特别是台湾同胞带来了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与好处。  相似文献   

18.
<正>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总体方略中,开创性地先后提出了“两岸一家亲”“两岸命运共同体”“两岸心灵契合”“两岸共圆民族复兴中国梦”“两岸融合发展”等一系列论述,构建了国家统一大业重要理论。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提出“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主张,不仅着眼于解决当下台湾问题,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实现,同时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着眼于台湾问题解决的同时,推动两岸同胞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19.
《台声》2014,(3):41-41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与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会谈时,说“两岸同胞一家亲”,进而说道:“民族强盛,是同胞共同之福;民族弱乱,是同胞共同之祸。”认同“一中框架”者,必然认同习近平的这番讲话,也必能体会两岸兄弟阋墙付出的惨痛代价,进而思考如何弥补两岸裂痕。  相似文献   

20.
吴宜 《两岸关系》2009,(1):20-22
2008年是两岸关系发生重大转折与积极变化的关键年,两岸关系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年内,承认“九二共识”的国民党重新全面执政,岛内政局出现积极变化,台海局势迅速缓和。两岸把握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展开良性互动,务实推进两会恢复制度化协商,互信逐步累积;全面“三通”基本实现,两岸经贸民间交往愈发活跃。展望2009年,有利于两岸和平稳定的积极因素将继续增长,两岸关系将进入大交流、大合作与大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