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5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32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族群”这一名词是划分当代台湾社会群体的重要概念,而台湾学术界所谓的“族群”概念的真正义涵应该是指政治社会学中的“社群”概念,本文的“族群”概念所指涉的实际上就是“社群”。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台湾形成了以汉族与原住民、福佬人与客家人、以及本省人与外省人三对矛盾关系为主轴的族群政治,成为影响当代台湾政治发展的重要变量。其中,客家人作为台湾汉人和本省人的一部分,人口大约有400万人,约占台湾人口总数的15%,是仅次于福佬人的第二大族群。在台湾地区政治文化结构中,客家人的政治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而特殊的亚文化结构。在汉人与原住民这对矛盾关系中,客家人对原住民的态度倾向有别于其他汉族族群,因为客家人和原住民有着同样的“弱势族群”认知。在本省人与外省人的关系中,客家人与外省人的矛盾关系也不如福佬人与外省人的矛盾关系那样尖锐;在客家人与福佬人这对关系里,客家人更是以对抗性的族群面貌存在,在过去几百年中,客家人与福佬人形成了一种难以化解的矛盾情结。根据比较政治学理论,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是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本文拟从这三个不同层面,结合相关的族群理论,对客家族群政治文化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其对台湾政局的影响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国民党内的决策民主化、制度化问题,在李登辉接班之后,几乎成了历次政争的焦点。1988年开始推行的“党务革新”虽然也力图解决这一问题,结果不仅未能缓解争议,反而使党内政争愈演愈烈。在今年年初的“内阁总辞风波”中,因不满李登辉的“决策作风”,郝柏村故意拖延“总辞”;同时,新国民党连线的“中央民代”也猛烈抨击现行中央决策体制,致使国民党面临空前的分裂危机。1月中旬,为换取“非主流派”的让步,李登辉承诺实施党务改革:(1) 设立具有党内法制化地位的“中央政策指导小组”,取代由党主席个人召集、  相似文献   
3.
中美《上海公报》签署 30年来 ,“中美台”三边关系互动的曲折历程留给人们许多有待深入反思的问题。作者认为 :第一 ,不能盲目夸大美国因素对两岸关系互动的影响力 ,两岸中国人的意志才是两岸关系互动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 ,“中美台”三边关系受到结构性因素的制约 ,美台关系必须服从于中美关系及两岸关系的利益要求 ;第三 ,中美对抗不符合两国根本利益 ,随着中美共同利益的深化 ,中美之间在台湾问题上的歧见将趋于淡化 ;第四 ,“反对台湾独立 ,反对武力解决” ,维持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是当前美国对台政策的“底线” ;第五 ,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只会加强不会削弱 ,寻求两岸中国人共同的政治基础是台湾民众利益之归宿。  相似文献   
4.
对于两岸双方来说,现阶段推动政治对话和协商都是高难度议题,需要高度的政治智慧和政治艺术。笔者认为,现阶段推动两岸高阶政治谈判的条件并不成熟,但适合进行低阶政治议题的协商谈判,和高阶政治议题的二轨对话。两岸的政治对话、协商和谈判都需要进行舆论准备和政治语义学的对焦过程。  相似文献   
5.
试论和平发展背景下的两岸共同治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年5月20日以来,台湾问题出现历史性转折,两岸关系迎来了和平发展的机遇期。但是,两岸政治上的歧见并没有因此得到根本上的解决,两岸经济、社会、文化差异仍然很大。如何把握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共同面对和平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未雨绸缪。为此,两岸民间社会需要重建人民之间共同的知识基础,两岸行政部门需要谋划与两岸民间往来相关的共同规则,两岸最高公权力部门则需要研究双方和平共存的法理依据问题。根据两岸关系的特殊性,笔者主张区分政治与行政两个不同层面的事务,并借鉴西方的公共治理理念,双方公权力部门可主动地进行适度的战略收缩,让两岸民间社会的力量进一步释放出来,成为引导和推动两岸和平发展新的力量,成为两岸公权力部门合理有效的补充。  相似文献   
6.
李登辉时代台湾政治文化变迁初探刘国深一、理论与分析框架1993年6月22~25日,台湾《中国时报》连续刊载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一亨廷顿的文章:全球文化冲突的时代来临了?文中指出:“文化与文化的冲突会主导未来的全球政治,而文化与文化之间的断层线,舍是...  相似文献   
7.
台湾政治文化“脱中国化”现象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这样的命题,对于绝大多数生活在台湾的中国人来说,本是一个常识性的命题.不过,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并不是所有的台湾人都能心平气和地接受这一命题.80年代以来,一股倡导“台湾文化主体性”的思潮开始蔓延.根据前《中国论坛》总编辑蔡诗萍的定义:“所谓的‘文化主体性’,指称的是以‘台湾’这块岛屿做  相似文献   
8.
“两岸和平发展”愿景的正式提出已经7年,但在海峡两岸的实际政治生活中,两岸和平发展的共识尚未真正确立起来,成为指导两岸社会发展的普适价值.不仅一般民众感到陌生,部分政治人物的实际言行也与两岸和平发展精神背道而驰.两岸双方有必要透过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深入系统地向两岸民众宣导两岸和平发展的内涵和意义,让和平发展的观念深植人心,进而内化成为两岸关系互动中的行为准则.两岸和平发展价值观的社会化不是短期内可以完成的,两岸双方的公权力部门、政党、学校、新闻媒体、社会团体要成为两岸和平发展的传播者、维护者.  相似文献   
9.
增进两岸政治互信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互信是个相对的概念,指的是政治行为者之间彼此包容和合作的心理基础和共同承诺.两岸政治互信可以分为"基础性互信"、"成长性互信"和"融合性互信"三个不同层级."九二共识"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双方关于"国家中国"的具体内涵的理解、两岸在一国之内彼此政治定位等问题.只有从根本上消除台湾各方面对"一个中国"的疑虑,才是增进两岸政治互信的关键.笔者认为,"国家球体理论"可能为解决两岸政治难题提供新的解释和思考路径.在两岸达成国家"领土主权一体"和"治权差序并存"共识基础上,双方的基础性政治互信将得以强化,两岸有可能更加顺利地进入"成长性互信"阶段,使两岸关系步入良性循环的历史新阶段.  相似文献   
10.
去年8月31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和新闻办公室联合发表了《台湾问题与中国的统一》白皮书(以下简称“对台白皮书”);今年7月5日,台湾“行政院大陆事务委员会”也发表了《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俗称“大陆政策白皮书”).笔者认为,两份“白皮书”是两岸民间交流“政策互动过程”的阶段性总结,双方各自对己方的政策进行了回顾与前瞻.因此,这两份“白皮书”不失为海峡两岸“国家统一观”的集中展示,也是探讨两岸政策互动对两岸关系发展之影响及中国统一前景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