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成贵 《理论月刊》2007,1(5):62-64
民族主义是孙中山思想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辛亥革命准备时期到中国国民党改组前,由狭隘的革命的民族主义,经过五族共和,演变为民族同化的民族主义;国民党改组及其后,承认国内民族一律平等,少数民族有自决自治的权利,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自由,以建立各民族平等的世界新秩序为主旨。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以中国传统思想为基础,受到西方传统民族主义理论影响,正视顺应了20世纪民族解放运动的潮流。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是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文化资源。继承发扬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应当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国家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
章炳麟既是辛亥革命前夕排满革命最彻底的鼓吹者,也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对章炳麟民族主义思想的研究,能够为理解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提供重要的认知资源。然而历来的研究多侧重于章氏《苏报》和《民报》时期的著述,亦即着眼于其排满思想成熟之后。对于章炳麟排满思想的形成过程,则大多因袭他本人的回忆而给出简单化解释。以章炳麟个人回忆中的偏移、讹误为切入点,通过对比多方史料记录,概能还原戊戌变法之前章炳麟真实的思想和活动。  相似文献   

3.
王春霞 《理论月刊》2004,(10):57-59,64
清末十年是梁启超民族思想和民族认同意识快速发展时期:从传统的满汉不分,到建立以汉族为中心单一民族国家的矛盾,再到五族合一的“大民族主义”;其理论支撑,则有中国传统的“大一统”思想、西方的种族竞争说、民主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伯伦知理的国家学说。同时,梁启超的民族认同还与反对辛亥革命带有浓厚的种族色彩的“排满”口号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4.
刘云静  彭顺勇 《求索》2012,(3):252-253
在辛亥革命的大背景下,"湖南自治运动"是湖南立宪派和革命派民主宪政运动之合力的结果,是两派变革社会、实现政治主张的历史必然选择。"湖南自治运动"与辛亥革命的的关系看似无奇,实则密切:一定程度上为武昌首义的成功奠定了思想基础、政治基础和人才基础;辛亥革命后,这场运动又在其推动下经历了发展、高潮,又迅速走向消亡。"湖南自治运动"的失败,是清末民初各派政治军事力量博弈的结果,是对湖南立宪派和革命派追求民主宪政的承重打击,也暴露出运动自身的诸多历史局限。反思中国民主宪政发展路径中的这段重要历史,我们或可发现,辛亥革命和近代中国自治运动都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中国的民主宪政只有在维护中央权威,提升大多数公民政治素质,具备足够经济基础的前提下,有步骤、循序渐进地推进,才能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以明确的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为指导,以革命手段推翻延续两千余年的帝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民主共和制取代了君主专制制度,开启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后来的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6.
王树华 《世纪行》2011,(10):29-30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纵观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发展,辛亥革命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体现在多方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政治的发展进步。我们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就是要铭记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总结和吸取历史经验.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正>陈独秀等一批进步知识分子在中国点燃了民主、科学之火,推动思想解放、文化重建,进而引发一场思想文化革命,在中国历史进程中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民主与科学既是现代化发展道路,也是现代化发展方式。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史家称之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起点。此前不久,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5千年中华文明史中,第一次出现了共和国。但是,革命者无法像推翻封建制度那样一夜之间摧毁封建思想。没  相似文献   

8.
王树华 《政策》2011,(11):28-30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纵观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发展,辛亥革命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体现在多方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政治的发展进步。我们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就是要铭记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总结和吸取历史经验,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台声》2011,(10):20-21
1911年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革命意义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革命,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在中国近代民族觉醒的进程中写下了重要的一页。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的一个伟大单程碑,对振兴中华、民族复兴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的世界意义既体现了其时代性、革命性、民族性,又体现了中国这个传统大国的影响力,显示出中国对周边国家长达数千年影响所形成的思想意识形态上的惯性力。辛亥革命大大促进了亚洲民族的觉醒和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在越南尤为明显,为中国和亚洲国家的传统关系赋予了新的内涵,是研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在救国和现代化进程中深受落后国家尤其是落后的周边传统大国影响的典型案例,是现代化研究中的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1901年到1919年是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辛亥革命的根本目标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围绕这一主线,思想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对中国传统的天命观和封建礼教的批判,这一批判又涉及到对孔子的评价;其次,是对中国国民性的改造,梁启超、麦孟华等对奴隶性的批判,最早提出了树立国民意识,而要树立一种新的国民意识,又涉及到科学、无神论与有神论的斗争,文化革新方针的争论;最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行了全面的思想论述.  相似文献   

12.
吉登斯民族主义思想的三维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主义是吉登斯现代性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吉登斯对民族主义概念的界定体现在对民族主义的地位、起源、涵义和动力等的分析上,对民族主义兴起的解释体现在对个体心理系统的构成、本体安全的维护机制和现代社会变迁等的分析上,对民族主义特性的诠释体现在对民族主义与主权、公民权之间关系的分析上。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前 ,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力倡共和政体 ,基于三方面认识 :清政府是满族建立的政府 ,革命成功之后 ,不能再建立由满族人作为君主的君主立宪政体 ,必须建立共和政体 ;采取共和政体 ,可抑制“豪杰”争雄之“野心” ,达到“一劳永逸”之目的 ;中国社会已具备了实现“共和政体”的基本条件。辛亥革命烈火中诞生的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虽是进步的、革命的抉择 ,但却无法与中国社会机体有机地结合。资产阶级“共和政体”是不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尴尬抉择。  相似文献   

14.
宋庆龄为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及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使之成为中国现代史和中共党史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人物。邓颖超在回忆文章中说:"宋庆龄这个名字象征着自辛亥革命以来,七十年革命的历程。"邓小平在悼词中评价她:"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紧跟历史的脚步不断前进,从伟大的革命民主主义者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者。"志先生之志,行先生之行是实现转变的前提;这一转变是她始终跟随历史的脚步不断前进的时代感和进步性使然,是理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杨勇  章征科 《桂海论丛》2011,27(5):35-39
孙中山从辛亥革命和两次护法运动的失败以及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胜利中逐渐地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是中国革命的真正敌人,工农革命力量才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动力。因此,孙中山实现了工农观的转变:从轻视脱离工农到重视依靠工农。这一转变进而推动了中国革命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孙中山工农观的转变是不彻底的,具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爆发后,江苏境内的江北地区提出独立分省要求,但最终失败.促使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为历史渊源、江南与江北间的隔膜、地方主义和辛亥革命带来的契机;导致其失败的因素则是南北之间的实力差距、袁世凯的统一政策、江北缺乏强有力绅权的支持以及分省要求缺乏政治上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7.
Hong Liu 《当代中国》2005,14(43):291-316
Emerging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overseas Chinese nationalism played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y and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It is generally held that overseas Chinese nationalism had died out and had become ‘a historical phenomenon’ by the 1950s, when the China-centered allegiance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was replaced by a local-oriented identity. The fundamental change of the Chinese diasporic communities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however, has put this conventional wisdom into contestation. This essay is concerned with the emergence of the xin yinmin (new migrants) and corresponding manifestations of a reviving overseas Chinese nationalism since 1980. It is divided into two main parts. The first is empirical, examining the ris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migrants, who are composed of four main types: students-turned-migrants, emigrating professionals, chain migrants, and illegal immigrants. The second section is conceptual and comparative, looking at the manifestation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reviving overseas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placing them in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t also considers the embedded tensions between nationalism and transnationalism and the strategies employed by both the Chinese state and new migrants in tackling these tensions. I argue that there are complex reasons behind the re-emergence of overseas Chinese nationalism. From overseas, it is a by-product of the formation of sizeable new migrant communities, particularly in the West. As the first-generation immigrants who have extensive links with the homeland, they remain culturally, and often, politically, attached to China (as a nation-state and/or site of transnational imaginary) and are concerned greatly with Chinese matters. Through such intermediaries as Chinese-language newspapers, websites and TV programs, they form a borderless and imagined greater China that is bound by both the ideas of sovereignty and transnational culture. From the mainland, a series of policies relating to the Chinese overseas facilitate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China and its population overseas, thus providing a potential ground for the revival of overseas Chinese nationalism. I argue that the key agendas of this reviving overseas Chinese nationalism are China's economic prosperity, cultural regeneration, and national unification. This nationalism, furthermore,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reactive nature and embedded contradictions with the simultaneous process of transnationalism, which in turn reduces the centrality and intensity of nationalism. As a result, it is unlikely to constitute a unified ideology or a movement with centralized leadership such as that in the 1930s.  相似文献   

18.
论现代文学叙述中妓女形象谱系与话语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中国,妓女形象成为一种隐喻,一种表达思想意识、建构社会性别身份的媒介.人们通过对妓女形象的认知和想像来表达他们对民族现代性、社会关系和妇女解放等重大社会命题的思考,以此建立自我想像,寻求自我认同.对中国现代文学中精英知识分子笔下的妓女形象作-个谱系来考察,可以了解中国现代精英知识分子如何通过"这个媒介展开有关政治权力和文化转型,国民性和文化归依感等等问题的讨论",检视创作主体的社会性别和社会身份对妓女话语系统建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乌克兰政治危机频发,与其民主政治转型密切相关——快速民主化进程带来治理困难的"弱民主",历史原因累积又造成两大主体民族俄罗斯族与乌克兰族的尖锐对立,族裔民族主义隐疾严重侵蚀民主政治的根基。那么,民主与民族主义的孪生关系究竟该如何界定,二者在现代国家构建的过程中又以何种方式进行互动运作,彼此之间的博弈冲突可否化解?鉴此,从乌克兰国家及民族历史背景出发,分析其作为多民族国家典型在现代化进程中民主与民族主义的关系,无疑是求解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近现代史上,因列强侵略而带来的民族危机在中国社会引发的心理反应可谓错综复杂。它一方面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心态,另一方面,亡国灭种的危机感也时常演化为严重的死亡焦虑。关于后者,一些有关死亡主题的谣言事件即为典型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