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读鲁迅日记感怀田水旺读鲁迅日记,细揣日记所载,收支往往不符,个中奥妙实令人敬佩。鲁迅为给在黑暗中艰难求索的青年木刻家准备一次画展,用自己的稿费买下一批镜框。这些朴实无华的镜框如今还在山阴路的故居里陈列着。可这笔支出,在日记里却不曾有记;他明明给一个困...  相似文献   

2.
一个人死后总会在世间留下一些东西。由于这些东西和他 (她 )生前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见物如见人,见到他 (她 )所留下的东西,也就能了解这人生前的“一二三”来。   古人云,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不同的人死后留下的东西也各不相同。雷锋死后留下了一本日记。他的日记中不仅记录有他所做的大量鲜为人知的好事,而且每篇日记后面都写有他的感想。例如有一天他写道:“望花区成立了一个人民公社,我把省吃俭用积存的 100元钱寄给了灾区人民。有人说我是傻子,如果说这是‘傻子’,那我甘心愿意做这样的‘傻子’。”从这些极其普通的…  相似文献   

3.
有史学者说,读传记不如读年谱,读年谱不如读日记。有文学者说,读美文似看情书,读日记如探密境。《人间世——陈嘉(杜襟南)日记初叶》(中共广州市委党史研究室2000年11月编印,准印证号:(99)穗印准字0349号,印数400册)收录了革命前辈、老文化人杜襟南1933年至1950年的日记(其中一段时间的日记因战争年代丢失——编者注)。珍稀的杜老日记  相似文献   

4.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有两本书必须要读,一本是有字之书,即书本知识;另一本是社会和人生这一本书,没有文字,即“无字之书”。一个人要想一生有所作为,做出一番事业,只读有字之书是不够的,还要读透读懂“无字之书”。  相似文献   

5.
《党课》2008,(3):116-117
一张纸条与一段日记 沈阳军区《前进报》的编辑董祖修是阅读、摘录雷锋日记较早的人之一。1960年10月,董祖修到雷锋所在的连队采访时,在雷锋的小箱子里发现了几册笔记本,这些本子里有一部分内容是日记。董祖修在阅读新发现的日记时,突然从打开的日记本中飘落下一张小纸条。他捡起一看,是雷锋的笔迹,上面写着:  相似文献   

6.
王一化  张建华 《奋斗》2001,(4):55-56
古人云:“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说到“政声人去后”,已是老生常谈的题目了。但笔者读了长篇通讯《好官薄熙来》后,颇有所感,老生再谈。  相似文献   

7.
记得古人有“雪夜闭门读禁书”之说,似乎道出了读书中的一些道理,至少我是非常认同的。在学生时代为升学为考试而读的书常常是考试过后还先生,而在家长老师的严管之下仍偷读的“禁书”。  相似文献   

8.
官风 民心 国运<杂文>袁敏杰偶翻宋人笔记,见有这样的议论:若使为官的脸上常有菜色,而百姓脸上无菜色,则社稷幸矣!始读这段文字,竟忍俊不禁:这古人迂夫子也未免过于天真傻冒了。继而思之,古人这般说法,虽偏颇了些,却也不无道理。纵观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史,...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无论在什么岗位上或环境中,都要先做人,再做官,且做官必须做事,做到思想与行动一样、说的和做的一样、人前和人后一样、有监督和没监督一样。”这是一本民情日记中的一段话。翻开这本厚厚的日记,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每天的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10.
有种说法,读经典可以使人长精神。此话 不虚。但有个前提,就是读经典必须“入神”,如此方可长精神。入神者,一心一意、精神贯注之谓也。唯有一心一意,读起经典来才有可能忘味九成;唯有精神贯注,读经典的过程才有可能使书中之精义渗透到自己脑海中,继而生发出新的精神来。这个过程,也就是古人讲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相似文献   

11.
近来略有一点空闲,于是便把清人的文集拿来翻翻,这当中我最感兴趣的乃是廖燕的《二十七松堂文集》,因为它里面有段话,我觉得说得挺好,值得玩味。语云,“燕昔者亦尝有志于学矣,于古人书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糟粕,无所从入,退而返之于心而有疑焉。意者其别有学乎?然后取无字书而读之。无字书者,天地万物是也,古人尝取之不尽,而尚留于天地间,日在目前,而人不知读,燕独知之读之,终身不  相似文献   

12.
春天如歌,阳光明媚,打开尘封的心情,敞开想象的思绪,抒写着美好和希望。春天就是一首诗,富有意象,让人着迷。我常常在春光里读古人的诗句。古诗的韵味,散发着春天的影子,春的画卷就是诗’句中的意境,读古诗里的春天,扑面而来的是春天的味道。  相似文献   

13.
夏承焘(瞿禅)老师生于1900年,至今整整110周年;1986年病逝,至今人天永隔也近四分之一世纪。近读夏师《天风阁学词日记》,1950年9月2日有对我们新生进行面试的记叙,至今也已整整一个甲子。60年前投入夏师门墙,在校期间,与夏师朝夕相处,毕业8年后即1961年,方始与夏师重聚数日,对这两段岁月,  相似文献   

14.
坐了两年牢,出来仍是新闻人物。自称"连日记都不会写",却出狱即开了博客。近来读了几篇有关许霆出狱后的报道,给人一个强烈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  相似文献   

15.
罗明奎 《当代贵州》2010,(11):41-41
“民情日记”栏目自今年年初开设以来,收到了基层干部和民众的踊跃来稿。他们把发生在基层、事关民生的一点一滴,通过栏目讲给我们听。一个个真切的“基层”在他们朴实的字里行间显现。而这些“民情日记”的背后,亦有让人动容的一面。本期栏目从另一个角度解读这些“民情日记”。  相似文献   

16.
怎样写文章     
一篇文章主题、结构、材料、语言等诸多方面质量的高低,与人的写作水平密切相关,写出一篇好文章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并非易事。愚以为,写好一篇文章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多读作品,收集材料文章写得好坏与人的知识多寡、阅历深浅有关。古人云:  相似文献   

17.
我们应该如何做“官”──读孔繁森日记杂感党克让,张保家孔繁森的事迹是一部读不完的书。1995年4月28日《人民日报》刊载的"孔繁森同志日记摘抄".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位"新新时期的雷锋"、"90年代的焦裕禄"的高尚思想情操和崇高精神境界.读后令人震撼...  相似文献   

18.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网友的日志中读到了于娟的生命日记妣生未完成》的节选,那平淡而真挚的文字,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第二天,我立刻网购了一本,到手后,便怀着虔诚而敬畏的心情连夜拜读。一遍、二遍、三遍,真是好久没如此痴迷地读一本书了。作者于娟,复旦大学青年教师,海归博士,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2009年12月,她被确诊患了乳腺癌,  相似文献   

19.
法国批评家布封说过:“风格即人”,多少年来传颂不已。阅读一个人的文章,就可知其为人。中国古人说,现人的眼睛习知其心术,又说言为心声,情动于衷而发于言。但观察眼睛比较直观,读文章却并非易事。人与文不一致的事例举不胜举.例如虚构的作品中,作者将现实中梦想而得不到的东西据为己有,就是人们常说的白日梦。概括这种现象产生的文艺理论,历来颇得人C。本是懦弱的人,文章偏偏笔锋犀利,英勇豪迈,如德国哲学家尼采.中国古代也有“为人应端庄,文章须放荡’的说法,做人和作文要求大不一样,与布封那句话立意截然相反。有些文…  相似文献   

20.
《当代贵州》2011,(31):64-64
读富兰克林,不仅仅是学习这位旧资本主义的商业领袖如何经营,更多是学习他如何做人。从他的行为中可以看出他遵循着最纯粹的道德,他遵循利他的原则,他重视名誉,他做有益于公民的事情。他是愿意实验的人,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独特的人。所以在今天,这位几百年前的古人仍然有很多品质值得我们去发掘,去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