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中华民族"之我见--侨务工作中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不仅包括中国境内的56个民族,还应包括海外的华侨华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
中国侨务的基本问题是海外华侨华人与祖籍国的关系问题。在中国政府不承认双重国籍的政策主张的前提下,中国侨民与祖籍国之间实际存在着双重关系:一是公民身份的法律关系;二是民族认同的情感关系。中国侨务的使命就是正确处理华侨华人与祖籍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华侨华人体育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促进了祖国体育的发展,密切了华侨华人与祖国的联系.体育增强了华人的凝聚力,把全世界的华人团结到了一起。体育增强了华侨华人的民族自信心,强化了民族感情。体育加强了华侨华人之间交流,在华侨华人坚持华人认同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2008年,对中华民族是不平常、难忘之年。中华大地在震动,反华势力在噪动,中华民族遭侮辱,天灾人祸接踵降临。大灾大难,震恸着华侨华人之心,激发着华侨华人的大爱行动,印证着华侨华人与中华母体永不分离,空前大团结,理性的大爱行动,后继有人。化悲痛为力量,风雨过后是彩虹。  相似文献   

5.
郑和下西洋对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友好关系以及华侨华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西洋形成的郑和伟大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东南亚乃至世界华侨华人中传承与发扬,从而形成华侨华人所具有的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和睦相融、合群随众,团结互助、共谋发展,爱国奉献、恋祖爱乡的可贵精神。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华侨华人不仅为世界的进步作出突出的贡献,而且也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如果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的梦,那么最早做这个梦的是海外的华侨华人。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海外华侨华人爱祖国、爱家乡这一优秀传统得以形成、延续、发展的沃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对增强海外华侨华人及其新生代的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凝聚力、向心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祎 《八桂侨刊》2015,(3):72-76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抗战史学界和华侨华人历史学界开始重视和加强华侨华人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研究。苏联华侨华人是全世界华侨华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们也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中俄两国专家学者也对华侨华人与苏联反法西斯战争进行了研究,不仅在期刊上发表了研究文章,而且也有相关书籍出版。但根据已发表作品显示,有关华侨华人与苏联反法西斯战争有关的研究作品有限,研究学者也有限。研究内容主要以苏联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中共领导人子女和参加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国军人为主,对普通华侨华人群体在当时的活动和抗战情况研究有限。对苏联华侨华人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形成原因、当前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尚有很多内容值得专家学者去挖掘和探索。  相似文献   

9.
新华侨华人和华裔新生代是一支素质高、潜力大、富有生机与满活力的新生力量。培育好、保护好、发展好侨力资源,是侨务部门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而新华侨华人应是我们海外侨务工作中的重要对象。本文认为做好新华侨华人的路径主要有:支持新华侨华人在海外的长期生存与发展;推动海外和谐侨社的构建与完善;增强新华侨华人对中华民族和祖(籍)国的认同感;鼓励新华侨华人为翻开两岸关系新页做贡献,充分发挥新华侨华人在民间外交和民间关系中的作用。总之,我们应坚定不移地实施“大侨务”战略,借助社会力量,聚合侨力资源,切实加强对新华侨华人、华裔新生代、社团新力量的工作,培育侨力新资源。  相似文献   

10.
《八桂侨刊》2011,(3):76-76
由国务院侨办与华侨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2011年《华侨华人蓝皮书》首发式”8月15日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研讨了海内外华侨华人的现状和发展,剖析了华侨华人对中国和平发展的积极贡献等新侨情,并正式发布了首部华侨华人蓝皮书——《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1)》。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中国华侨教育的重点是发展华侨高等教育。从"侨生"到"境外生"教育主体的变化使华侨高等教育的内涵扩大,最终导致办学宗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建设、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校园文化构建、教学管理等发生一系列变化,这些都使得新时期华侨高等教育具备了一些新的特点,有别于以往的华侨高等教育。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普通高等学校联合招收境外学生的规模也逐步扩大。中国华侨高等教育体系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2.
关于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已"三十而立",值得回顾思考。三十年来,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的研究经历了提出问题、率先探索,理性争鸣、主流共识,深入研讨、开拓专题三个阶段,在理念与实践结合中,拓展了新的局面。近年来,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根""魂""梦"论述,这是侨务思想的新发展、新理论,明晰了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华民族的脉络和渊源关系,为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理念研究和工作实践指明了方向。同时,文章对学术界关于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研究中存在的某些论调进行辩驳,提出己见。  相似文献   

13.
李明欢 《八桂侨刊》2018,(2):3-6,27
伴随人口跨境迁移而长期维系的跨国乡缘网络是中国侨乡的总体特征。当代侨乡可分为传统侨乡、新兴侨乡和特殊侨乡三大类别。华侨华人与侨乡的关系既可能是由人口、资金、信息构成的实质性关联,亦可能是情感、文化乃至祖先崇拜、神灵信仰的虚拟性交织。弘义融利是华侨华人与侨乡关系未来发展的要旨所在。  相似文献   

14.
庄国土《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一书的内容架构,实际也可以说是华侨华人学的内容架构。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他正在架构华侨华人学。  相似文献   

15.
华侨华人经济处在一个转变过程之中,其自身特点没有完全丧失,自然有其特定的涵义;正确认识华侨华人经济性质,关系到华侨华人在海外的生存发展;东南亚华人经济、华人企业集团和华人经济网络在所在国经济,以及在东盟国家之间,尤其在东南亚与中国的双向交流合作中,扮演着极为重的角色。  相似文献   

16.
观音是海外华人社会中最为流行并最有影响的中国民间神祇之一。华侨华人很早就将观音信仰带到海外,并传播到全世界,尤其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二战后,海外观音信仰呈现在地化和国际化的发展特点。华侨华人大多是在世俗化和民间化的寺庙中奉祀观音,同时,华侨华人佛教道场通常也都会敬奉观音。另外,一些混杂释道儒三教的民间教派也奉祀观音。秉持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华侨华人观音庙往往是慈善道场。基于观音信仰,闽粤等地侨乡与海外华侨华人之间建立了较为密切的文化联系。以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为纽带,在“再华化”因素推动下,海外华人既加强了对观音信仰的情感认同,也加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问题一直是近些年来学术界关注的问题,但在华侨华人研究领域涉及较少,本文旨在从世界现代化进程笼罩下的中国现代化运动来考察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也是海外华侨华人的长远福祉之所任。  相似文献   

19.
本文先从延续性、族群性、特殊性、多样性和国际性方面,分析华侨华人问题研究课程所涉内容的特点,然后介绍国内一些大学开设华侨华人问题研究课程的历史与现状,最后从学生特征、现实性和教学方法三方面总结如何讲授华侨华人问题研究课程的体会。  相似文献   

20.
华侨博物馆作为华侨华人文化遗产收藏、保护、研究、展示的专门机构,其兴建主体、捐赠主体、展陈内容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地域特点。华侨博物馆在促进华侨华人乡土文化认同及中华文化认同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方法,它通过具有地域特点的藏品和展览为海外华侨华人的乡土文化认同构建提供了基础和途径。基于这些优势,华侨博物馆将在促进华侨华人乡土认同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