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用卡管理与法律问题研讨会综述龚培华前不久,上海金融法制研究会、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分行联合召开“上海信用卡管理与法律问题高级研讨会”。来自本市各银行信用卡业务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公、检、法、司等机关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与会者围绕信...  相似文献   

2.
2009年12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两高”)颁行的《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开始施行,新的司法解释改变对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与传统信用卡诈骗罪定罪数额标准的规定,新的司法解释对其分别作了不同的规定  相似文献   

3.
吴洪钢 《法制与社会》2012,(35):100-101
本文从信用卡的含义与基本特征入手,浅析围绕着信用卡业务展开的两个主要法律问题,即信用卡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以及特约商户的审查义务,以期对理清和解决信用卡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法律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为依法惩治妨害信用卡管理犯罪活动.维护信用卡管理秩序和持卡人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现就办理这类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相似文献   

5.
连文嵩 《法制与社会》2013,(30):289-290
因信用卡本身之特性,导致了在学术层面对于信用卡诈骗罪与其他罪认定问题上存在许多争议,本文从2009年最高检与最高法联合颁布的《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出发,尝试对司法实践过程中遇到信用卡诈骗与其他罪名之间此罪与彼罪、罪与非罪区别定性问题作出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6.
我国信用卡行业在近十年间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与我国信用卡市场的迅速发展相反的是我国的信用卡风险管理法律制度建设的滞后。因此,本文深入研究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制度的立法现状与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我国信用卡风险法律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5年2月28日颁布了《刑法修正案(五)》在刑法第177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177条之一,明确增设规定了"妨害信用卡管理罪"。[1]但由于我国信用卡制度相对实行较晚,人们对信用卡功能及运作机理等认识不是很深入,由此导致了即使不断完善的立法对信用卡犯罪保持了警觉与重视,但实践过程中仍面临着妨害信用卡管理行为方式难于认定的情况。在经济视野下,民商事法律与刑法利器两者的触角碰撞必然引发一定的冲突与消解,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些困惑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支付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信用卡广泛的用于人们的交易中,尤其在年轻人中成为了支付方式的首选。但是这也引起了诸多社会问题和法律问题,信用卡诈骗犯罪率也逐年提高。尤其是一些持卡人因为种种原因违反信用卡管理规定将自己的信用卡借与他人使用,最后造成借卡人无法偿还透支款项的案件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司法实践中。因此本文想就实务中逐渐增多的这类新型信用卡诈骗罪的认定问题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9.
《犯罪研究》2012,(5):75-77
司法实践中,信用卡诈骗犯罪以“恶意透支型”居多。“两高”于2009年12月16日联合发布《关于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解释》(以下简称《两高解释》),较此前最高人民法院1996年12月18日《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而言,对《刑法》第196条的“恶意透支”作了更为详尽的规定,明确了构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六种情形,并对催收、数额认定作了新的规定,较为有效地解决了目前司法实践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妨害信用卡管理罪自设立以来,围绕其犯罪构成以及与其他信用卡犯罪的区分一直存在较多争议,实践中也遇到不少法律适用方面的疑难问题。伪造的信用卡不仅仅是指外观上的伪造,更侧重指信用卡信息的伪造。不应把仅仅提供虚假资信等身份证明以外资料的行为,也认定为妨害信用卡管理的行为。为避免司法实践中的争议和混乱,应在刑法中增加单位为妨害信用卡管理罪的主体为宜,对单位实施的犯罪行为仅仅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而不追究单位本身的责任,不符合罪责自负原则。出售,购买,为他人提供诈骗、捡拾的信用卡是否构成犯罪,法律并未规定,但从法益保护角度分析这些行为造成的社会危害性并不亚于出售、购买、为他人提供伪造的信用卡或以虚假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理应加以惩处。行为人"以虚假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由于持卡人是不真实的,对这种骗领的信用卡加以使用,遭受财产损失的是银行,危害的是金融秩序和银行资金安全,应当以信用卡诈骗罪定罪处罚,而不应以盗窃罪论处。  相似文献   

11.
2009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的出台,对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的规定进一步细化.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作为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中一类高发犯罪,本文就笔者办理的此类案件的处理,兼顾法律规定及司法效率,对已决案件中出现的难点作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2009年两高《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两高《解释》)第五条规定,“刑法第196条第一款第(三)项所称‘冒用他人信用卡’,包括以下情形:(一)拾得他人信用卡并使用的;(二)骗取他人信用卡并使用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信用卡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使用.然而,就在信用卡在给人们提供更加方便、安全、保密以及先消费生付款等便利结算手段的同时,也给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信用卡在我国是一项新生业务,且发展迅速,现有的法律不能严密地规范这项业务,而利用信用卡犯罪案件的数量和犯罪金额均呈上升趋势,人民法院也将大量受理此类案件.《试论信用卡犯罪及法律适用》一文详细地分析了该类犯罪的法律征、信用卡犯罪的主要形式以及信用卡犯罪的法律适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浅论信用卡犯罪的法律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论信用卡犯罪的法律特征●丁寿兴丁洪泉1995年6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填补了我国刑事法律惩治信用卡犯罪的空白。但是,信用卡犯罪是一种特殊的金融犯罪,有其独特的法律特征。分析和认识这些特征...  相似文献   

15.
信用卡在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利用信用卡犯罪的活动也越来越猖撅。而在涉及信用卡刑事案件法律适用方面,刑法学界长期以来则莫衷一是,争议颇多;司法实践中,由于涉及信用卡的刑事案件表现形式各异,不同办案部门之间的观点经常存在较大分歧,从而导致处理结果各异,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司法活动的统一性和权威性。本文指出加强信用卡刑事案件中的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对完善涉及信用卡刑事案件相关立法,准确、有力打击处理信用卡犯罪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信用卡诈骗罪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用卡诈骗,罪主要存在信用卡范围、恶意透支认定、盗窃信用卡并使用行为的定性等问题。信用卡的范围应该保持与其他部门法一致以保持法律的协调统一;恶意透支的持卡人应该采程序合法的标准,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应综合主客观因素;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也应区分具体情况加以定性。  相似文献   

17.
信用卡诈骗罪 ,是指使用伪造的信用卡 ,使用作废的信用卡 ,冒用他人的信用卡 ,或者恶意透支 ,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 ,数额较大的行为。关于信用卡诈骗罪的具体数额标准我国现行《刑法》未作明文规定 ,而《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利用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件具体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所规定的数额标准并不完全一致 ,这无疑影响了司法解释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恶意透支”与信用卡诈骗罪中的其他三种行为方式相比 ,其可能产生的社会危害后果和所反映的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均不完全相同 ,因此 ,应对“恶意透支”行为规定较“使用伪造的信用卡 ,使用作废的信用卡 ,冒用他人信用卡”行为更高的数额标准。  相似文献   

18.
1998年,上海成功告破了首例信用卡“盗码案”。但随后的罪名争议,却令司法机关“挠头”。13年后的今天,我们重读此案,当年的罪名争议已不复存在,因刑《法修正案》中已对信用卡诈骗作出了规定。当年的法律盲点,如今已被完善的法律规定所弥补。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用卡业务的蓬勃发展,如何有效防控信用卡业务风险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国内信用卡业务风险主要表现为持卡人的信用风险和发卡行、受理商户的操作风险。通过对其成因进行分析,本文探讨了防范信用卡业务风险的相关法律措施。  相似文献   

20.
司法机关的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恶意透支型信用卡犯罪处于高位上扬之势。两高2009年11月《关于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出台以后,司法实务在探究准确理解其规定的同时,不得不面对各界对透支行为入罪的种种争议,正视信用卡产业自身的迅猛、粗放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机制疵漏与不足。因此,对于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构成中的各个要件,如非法占有目的、银行催收、数额计算等,需要进行符合行业发展规律及刑法精神的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