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亨利·列斐伏尔、大卫·哈维是对“空间生产”问题做过深入系统研究的“双子座”,长期以来,学术界把列斐伏尔和哈维看作是“空间生产”思想发展史上的“两座高峰”。但笔者认为,列氏和哈氏两位大师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在各自的研究中都不约而同地“回归”到马克思的著作中去不断吸收和汲取营养。因此,与其说列斐伏尔和哈维是“空间生产”思想发展史上的“两座高峰”,不如说卡尔·马克思、亨利·列斐伏尔与大卫·哈维是“空间生产”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梯”,因为他们三者之间是一脉相承的三阶递进关系。深入发掘马克思、列斐伏尔和哈维“空间生产”思想发展和衍化的内在逻辑,其意义不仅在于理论史、思想史,对增强我们的空间意识以及发展空间生产的实践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鲍德里亚符号消费思想不仅受到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罗兰.巴特的大众文化解码思想的影响,而且受到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影响。其符号消费思想的生成,表现在他对"物——符号"、消费社会、符号逻辑等理论的论述。由于符号学方法本身的局限性,鲍德里亚最终陷入"无根"的消费悲观主义,对符号消费的认识走向了极端。  相似文献   

3.
对马克思“劳动”批判真实语境的误读是西方学者逃离社会批判理论唯物主义路径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体系中,“劳动”批判是在历史辩证法的现实逻辑中得到整体定位的:第一,劳动是在实践哲学视角中凸现的感性活动,劳动概念的形成与实践概念的提升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第二,现实的人及其社会关系是马克思“劳动”批判的主体性依据,劳动确切地讲是社会批判理论现实、历史的载体;第三,劳动活动历史超越性的实质是工具理性的现实消解,而不是非劳动美学设定。  相似文献   

4.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提出的“资产阶级社会的自我批判”内蕴着社会自我批判.社会自我批判的主体乃是社会,而现实的个人对社会的批判是社会总体自我批判的具体形式.作为历史活动,社会自我批判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发生.从对象上来说,马克思的社会自我批判以市民社会批判为旨归;从原则上来说,马克思的社会自我批判是“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的统一;从内容上来说,马克思的社会自我批判是意识形态批判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统一;从视角上来说,马克思的社会自我批判是规范性视角与描述性视角的统一.毋庸置疑,研究马克思的社会自我批判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阐明了“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之间的关系,指出了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各自的重 作用,突出强调了革命实践的重 地位。这些对于今天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等有着重 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批判了功利主义的缺点 ,并以“作为公平的正义”代替功利主义 ,这是对功利主义的一种超越 ,但是这种超越在现实中多是一种理想而已。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中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和意义。马克思在《提纲》中首次引入了实践概念,对费尔巴哈人本学基础上的世界观和宗教观进行了批判和超越,同时制定了“新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科学世界观的要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现代性自我确证问题入手,阐释了黑格尔理性主义现代性理论的困境;指出了马克思将“劳动”确定为现代性自我理解和自我批判的规范性概念,实践哲学是现代性理论的哲学基础;论述了哈贝马斯和海德格尔对劳动现代性理论的批判;最后,指出我们应该从存在论根基处理解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在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视域中分析劳动现代性理论。  相似文献   

9.
国内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劳动概念的讨论,大致是因循着以下两种研究思路而分别展开的:一是把劳动认作一个哲学概念,以“异化劳动”为中心,集中探讨马克思劳动概念的社会批判含义;一是把劳动认作一个实证的政治经济学概念,以“雇佣劳动”为中心,集中探讨马克思劳动概念的社会认识论含义。实际上,马克思这一时期的劳动概念只是他用人本主义哲学术语和思想来描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综合性概念,其中既有价值批判的因素,也有社会认识论的成份。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发展战略思想研究观点综述梅宪宾近几年来,学术理论界对邓小平发展战略思想展开了深入的研究,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概念界定有论者认为,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卷中,大约有86次使用了“战略”一词。在使用“发展战略”这个概念时,邓小平多数是与...  相似文献   

11.
在新作《山本》中,中国当代作家贾平凹集中展现了作为一种认知与表达方法的神话对日常生活史的介入,从而为神话与历史的辩证关系提供了一种新型观照视角。与其他作家着力于创造意识形态属性明显的集体性或个体性神话不同,贾平凹试图还原神话在人类日常生活史中的本真状态,突出其作为人类知识与思想来源的背景作用,以及以“互渗”形式促成人与万物实现互联的重要特质。作为一种方法的神话,也体现于其通过具有神性特质的人物设置,构建日常生活的神话空间,继而形成一个整体性的稳定神话系统。贾平凹在《山本》中不仅表现了神话视阈中日常生活的和谐流动,也展现了现代革命与权力神话对传统神话时空的侵蚀、压制、重组,以及由此引起的日常生活的断裂,作家借此探讨了传统神话由生而灭的历史过程。神话视角的切入,使贾平凹获得了神话视阈的观照,并在日常生活的漫流中发现神秘与朴实兼具的现实生命质感,重塑了一段亦真亦幻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社会条件下的产物。目前中国学术界对这一课题在中国社会背景下存在的合理性尚有质疑。从何种角度看待日常生活审美化,为其学理化的研究开辟道路,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从符号学的角度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存在的合理性进行阐释,能为人们更好地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王蒙晚年创作的“季节”系列小说在情节、人物、场景、细节等方面与其此前的小说均有不同程度的相似。可以说,“季节”系列小说是“老年”王蒙对“少年、青年、中年”王蒙人生经验、历史经验的重写,凝聚着“老年”王蒙的人生感悟与历史感怀,饱含着“老年”王蒙对一生所追求的理想的反思。但在“季节”系列中,王蒙的重写所倚重的是叙事视角的游移、叙事语言的狂欢,历史的沉重与人物的主体被无形中消解,理想的反思也停留在对日常生活经验的肯定之上。  相似文献   

14.
南北文化之差异主要表现在审美主义和实用主义生活方式的对立上。具体说来 ,北方文化的最高理念是“先质而后文”。尽管它对物质基础的强调是正确的 ,但另一方面却剥夺了生命在艰难时世中升华生活和艺术化人生的可能。与北方文化相比 ,江南文化的要义在于一种有精神品位的日常生活方式。南方人的生活理念类似于功利主义伦理学 ,充满了一种在既有条件下追求“更大的善”的精明意识。在如何提高生活质量的当代 ,以李渔为最高代表的南方生活理念 ,应该成为一种最重要的古典人文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5.
重塑哲学解释功能、建构哲学改造功能,使科学的解释功能和改造功能成为新哲学的两个相互联系的重要特性,是马克思哲学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内在学理根据,它寓于马克思对旧的哲学形态的批判过程中。马克思重塑哲学的解释功能、建构哲学的改造功能的方法和逻辑给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启示是极其重要的。我们今天重新认识马克思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目的就在于从中寻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时俱进的方法和逻辑。  相似文献   

16.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 ,经常有人为自己的行为作一些似是而非的辩护 ,实际上是隐含着某种逻辑错误的诡辩。常见的诡辩术有偷换概念、偷换论题、捏造论据和无效推理  相似文献   

17.
日常生活理论视阈下探讨幸福建设有助于针对不同领域,理清不同主体的建设责任,采取针对性举措,并随着建设进程而逐步改变建设重点和内容。在日常生活领域,主要是满足群众日常消费、日常交往、日常休闲和日常观念等需要,而在非日常生活领域重点在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以公共政策等引领和提升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法学是后现代哲学思潮在法学领域的运用,它是对后工业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法律的自治性、普遍性、一元性等传统观念进行的批判,激发了人们对许多社会问题的反思。后现代法学不是“虚无主义”,也不是一种否定法律的力量,它为我们对社会问题的反思提供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苏格拉底最大的思想贡献在于提出"善的理念",这一思想把天道和人道结合起来,一方面使人性之善上升到世界万物最高本体的地位;另一方面,又用道德本体赋予了世界万物以秩序性和目的性,从而克服了古希腊命运观的盲目性和逻各斯的外部自然性。但舍斯托夫认为苏格拉底哲学中存在着两种混淆和偷换:以人性善恶混淆和偷换自然好坏;用完善的理念混淆和偷换现实的理念。这样用抽象理念代替真实生活,使哲学成为说教。进而舍斯托夫认为,存在着苏格拉底的双重形象,即历史学家记述的苏格拉底与真实的苏格拉底。  相似文献   

20.
阿那克西曼德之箴言是西方思想最为古老的箴言.此箴言的三个思想向度使我们追问哲学的希腊缘起成为可能箴言对个别物之命运的关注,是早期城邦生活或希腊人存在经验的表征,此乃"哲学"诞生之契机;箴言标举的本原正义的观念,是理性思维之始源性的观念,它标志着"哲学思维方式"在希腊的诞生;箴言在个别物与本原物之间建立起关联,揭示出"存在者存在"之论题域,此乃哲学之始源性的论题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