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消费文化是物品生产从"匮乏"转为"丰盈"时代的产物,在"物"的包围与消费快感的裹挟之下,表现出符号性、享乐性、夸示性与全球化等特征。在消费社会中,满足消费欲望的快乐原则成为实现商业利润最大化的手段,消费行为与观念在非理性的自我膨胀中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生态环境与社会心理等方面构成破坏性的侵蚀。面对如此困境,从消费文化视域提出利益与资源均衡分配、消费文化价值观重塑、平衡社会心理、和谐消费等新策略,不但是学术上的一种有益探索,而且对于社会均衡、和谐发展也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2.
和谐消费的影响因素与制度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松龄  田辉 《求索》2008,(10):43-45
和谐消费指的是消费活动中人与消费对象的和谐相处和人与人的和谐相处。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的外在性等,都是和谐消费的影响因素。要实现和谐消费,一是要充分发挥消费者的作为,处理好人与消费对象及人与人的关系;二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为,为促进和谐消费提供充足而适应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3.
廖善康 《传承》2009,(24):112-113
构建和谐消费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现程度。必须高度重视解决当前影响和谐消费关系构建的因素及法律缺陷,一是完善《消法》,为实现和谐消费提供法律保证;二是建立积极的消费纠纷解决社会救助机制;三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等的舆论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4.
如何创造健康、和谐、美好的生存方式,减少和避免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冲突,是创新的紧迫工作主题,"可持续创新"是积极倡导合理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并谋求为人们创造更适合的生活方式的途径;这种创新是从系统的角度出发,重新整合了现有的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是一种兼顾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和谐、文化传承的可持续之道。  相似文献   

5.
构建和谐消费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现程度.必须高度重视解决当前影响和谐消费关系构建的因素及法律缺陷,一是完善<消法>,为实现和谐消费提供法律保证;二是建立积极的消费纠纷解决社会救助机制;三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等的舆论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玲 《求索》2007,(6):152-154
本文从消费社会的消费特征着手,特别是以当下消费社会造成的物化和异化使作为消费主体的人焦虑和失落这一社会现象作为背景,对中西文化和哲学传统以及近代关于伦理道德的论说进行概述,论述和谐消费社会伦理道德意识回归的必然性、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向人们展示伦理道德意识回归是一剂治疗现代消费社会精神心灵弊病的解毒药。  相似文献   

7.
张平  文启湘 《求索》2010,(12):8-10
在介绍与评价凯恩斯、杜森贝里、弗里德曼、迪利安尼等人的消费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和谐消费应达到的目标,并据此以莫迪利亚尼等人的生命周期假说中的"宏观消费函数"为基础,构建了和谐消费函数模型。  相似文献   

8.
和谐政府的标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以及和谐管理理论,和谐政府的目标指向是构建政府自身的“组织和谐”、政府环境的“生态和谐”以及政府与环境交互的“关系和谐”的政府和谐圈。政府组织和谐是指政府作为一个系统自身的和谐,主要包括政府目标和谐、政府结构和谐、政府管理和谐、政府职能和谐、政府运行机制和谐、公务员心态和谐,它是构建和谐政府的核心;政府生态和谐包括政府营造的自然生态的和谐、社会生态的和谐、精神生态的和谐,它是构建和谐政府的基础;政府关系和谐包括政府与执政党关系和谐、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和谐、政府与公民关系和谐等,它是构建和谐政府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陶开宇 《求索》2011,(6):107-109
和谐消费要求在消费领域率先实现全面和谐,其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低碳循环、公平包容。探讨和谐消费问题具有重要价值,它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方式;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是促使人们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的重要体现。促进和谐消费至少应该从以下五方面做起。一是培育和谐消费文化,二是创新和谐消费制度,三是构建和谐消费结构,四是启动和谐消费热点,五是营造和谐消费环境。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鲜明提出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是新世纪党的重要战略决策。党的十七大又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并且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大力提倡绿色消费、文明消费,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与保护生态相适应的政绩观、消费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1.
康宇 《长白学刊》2008,(5):20-23
儒家以“仁”与“礼”为内核构建了和谐论,它是处理中国古代社会人际的重要准则。它将“天”、“人”、“社会”整体统一起来,将自然系统的和谐、有机体系统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具有极强的价值意义。然而,其忽略个人主体性的倾向,注重齐一而忽视了关系的多样性的特点,维护封建君统论的导向,构成了自身无法回避的历史局限性。对传统思想进行现代诠释,实现一种具有现代理念的和谐,建构辩证的、理性的、动态的和谐,成为儒家和谐论在当代社会生存、发展的必由进路。  相似文献   

12.
米丹 《前沿》2007,46(9):181-183
以现代系统论为理论依据,分析了社会和自然的系统性及两者之间的动态和谐。提出要保证和实现社会和谐,必须同时维持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各自本身的有序进行,共同"有序"发展是实现和谐的基础和必要条件。社会和自然的动态和谐有赖于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之间及其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运动及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本身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3.
儒家以"仁"与"礼"为内核构建了和谐论.它是处理中国古代社会人际的重要准则.它将"天"、"人"、"社会"整体统一起来,将自然系统的和谐、有机体系统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具有极强的价值意义.然而,其忽略个人主体性的倾向,注重齐一而忽视了关系的多样性的特点.维护封建君统论的导向,构成了自身无法回避的历史局限性.对传统思想进行现代诠释,实现一种具有现代理念的和谐.建构辩证的、理性的、动态的和谐,成为儒家和谐论在当代社会生存、发展的必由进路.  相似文献   

14.
向婷 《求索》2012,(2):130-131
社会和谐发展包括社会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两性之间能否得到和谐发展是关系到社会能否和谐发展的重要一环。针对我国女性发展相对滞后的国情,落实男女平等,以男女平等,男女和谐发展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消费主义作为全球化背景下一种普遍存在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已经跨越了国家、民族与文化的界限,逐步在我国蔓延开来,成为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消费主义显现出从城市向农村蔓延的趋势,农村发展面临新的困境和挑战。消费主义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现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注重和谐消费文化的政策制度建设、舆论层面引导和教育实践创新,转变不科学的消费观念,最终形成符合农村发展实际的和谐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16.
干群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先决条件、重要内容和根本保证,它可以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步伐,衍生地区和谐、行业和谐、单位和谐、部门和谐、家庭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等社会和谐的诸多具体内容,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决定和谐社会的构建质量;社会和谐包含了干群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是干群和谐的试金石与粘合剂,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社会树立生态道德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琼 《社会主义研究》2006,37(1):103-105
建设和谐社会,培养生态道德,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系统中诸多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要素之间和谐共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政治文化是政治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政治结构、政治系统、政治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而政治文化和谐可以为社会政治和谐提供化解矛盾和纠纷的渠道,可以为社会政治和谐凝心聚力,可以推动政治社会化的进程;同样,政治文化也是文化领域的一个主要组成方面,是反映政治最集中、最直接的文化因素,它在整个社会文化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政治文化和谐不仅是社会文化和谐的最好说明和体现,而且对其他文化的和谐也能起到调控、引领和示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治安和谐作为社会和谐的稳定基石,作为警民关系和谐的保障基础,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治安和谐是人民群众的期盼,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治安和谐是社会稳定的需要,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治安和谐是公安机关的使命所在,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标。构建治安和谐实现警民关系和谐,必须在积极推进敏锐治安、切实强化主动治安、坚持务求实效治安上下功夫,努力实现人民群众认可、社会安定有序的和谐治安,并以和谐治安促进和谐警民关系的生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湖南城市收入分配差距现状与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华绮 《求索》2005,(11):38-41
收入分配差距对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是深刻的。适当的收入分配差距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发展,但过大的差距会影响消费需求、供给及人们的心理承受力,挫伤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阻碍经济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