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韩国《朝鲜日报》报道,最近韩国的老年人流行用智能手机拍下口述遗嘱。住在首尔江南区70多岁的商人金某说:“手写的遗嘱很容易被伪造、改动或丢失,让人不放心,但如果利用智能手机立遗嘱就不必有这些担心。我目前正准备这样做。”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选择通过订立遗嘱的方式预先处分自己的财产,以免给儿女留下"隐患"。这里梳理了几项可能导致代书遗嘱无效的情形,给有代书遗嘱需求的人们提个醒。无效情形一:立遗嘱人不签字苏某的老伴已过世多年,2014年10月,苏某也因病去世。办理完后事,苏某的小女儿苏晓梦想起父亲生前曾留给自己一份遗嘱,表示要把房屋留给她。可家里的其他人并不承认苏晓梦拿的遗嘱,要求按照法定继承顺序共同继承房屋。后经法院审理发现,苏晓梦提交的代书遗嘱上,落款处虽然按有苏某的手印,可是却没有苏某的签字。对此,苏晓梦解释说,父亲当时身体不好,写字困难,所以就没有签字。但就是因为这一"签字"瑕疵,法院最终以不符合法律  相似文献   

3.
<正>备份人生"黑匣子""真没想到,我老婆会采取这种方式安排身后事。"被感动得泣不成声的杨先生说。2013年12月10日,武汉市民杨先生意外收到了一份"网络遗嘱",里面记着32岁妻子的遗言,以及妻子QQ、淘宝网的登录密码等信息。原来,在2011年11月,杨先生的妻子以网名"梦醒时分"购买了一家遗嘱网站的"遗嘱保管箱"。2013年9月,她不幸遭遇车祸意外身亡。网  相似文献   

4.
当代日益高涨的口述历史研究实践的背后潜在着历史碎片化和虚无化的危险,根源在于"口述历史方法""口述史料"与"口述历史学"概念的混淆,导致"口述历史"内涵体系中"口述"与"历史"定位的本末倒置。"口述历史"作为还原人类历史本真面貌的一种新潮跃动的方式,是传统历史学的重要补充,要破除上述困境,必须参照传统历史学思想,特别是立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历史辩证法、系统论、关系论、实践论等构建自身的科学方法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遗嘱自由是私法意思自治原则在《继承法》中的具体体现,它充分表明了法律对个人财产所有权的保护,但遗嘱自由也需要加以限制。限制遗嘱自由制度被称为“必留份制度”,它存在许多缺陷:“必留份制度”适用的主体不够明确,而且范围过窄;“必留份”数额不确定;“必留份制度”缺乏与之相配套的法律规定等。实践中,我们要构建中国特色的特留份制度,以达到科学限制遗嘱自由的目的。建立我国特留份制度应明确特留份权利人、特留份份额的计算、扣减权制度的设计等规定,应使特留份制度与“必留份制度”并存。  相似文献   

6.
方圆 《党建文汇》2002,(5):44-44
法律赋予了公民以遗嘱的方式处理自己遗产的权利。因遗嘱种类较多,部分继承人和被继承人对各种遗嘱的效力缺乏正确的认识,造成了遗产继承中的一些麻烦,甚至引起矛盾和纷争。  相似文献   

7.
<正>一、遗赠的概述(一)遗赠的定义。对遗赠较典型的定义有:1.遗赠是指公民以遗嘱的方式将个人财产赠与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公民,而于其死亡之后才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为。2.遗赠是遗赠人以遗嘱将其遗产中的财产权利的一部分或全部,无偿给予继承人之外的个人、集体或国家,于遗嘱人死亡时生效的单方法律行为。比较上述两个定义并结合遗赠的性质特征,我们会发现第二个定义中用"给予"更符合现实些,赠与涉及到双方,而给予仅涉及一方而且体现了主动性,遗赠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七条规定:"代书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由其中一人代书,注明年、月、日,并由代书人、其他见证人和遗嘱人签名。以录音形式立的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遗嘱人在危急情况下,可以立口头遗嘱。口头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但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作为代书遗嘱见证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  相似文献   

9.
王明亮 《求实》2007,(12):74-77
"法治"与"和谐"各有语境,实现两者的沟通及融合,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法治"及其实现形式的"法律自治"是西方基于特定社会结构的一种历史选择。极端的个人主义与资本主义是近代以来西方法律制度的根本缺陷。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当代中国必须采用以"法治"为主导的综合社会治理模式。必须重新思考法律主体制度,贯彻宪法中的"社会主义"原则。法律是专家的事业,法治则是民众的事业。我们的宪政构架、伦理型法律等应该本土化,而商事规范、管理型法律则应全球化,确保法律既有深厚的历史与现实基础,又不丧失与世界的"对话"能力。  相似文献   

10.
正尽管历经坎坷,但王晓兵痴心不改:寻找烈士亲属的事,不仅仅是父亲的临终遗嘱,更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应尽的责任。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数万东北抗联将士血洒疆场。"有些牺牲战友的家人,可能还不知道他们参加了抗联,更不知道他们已经牺牲了。"东北抗联著名将领、黑龙江省军区原副司令员王明贵将军生前常常如此感慨。为此,他曾多次嘱咐长子王晓兵:"如果有可能找到烈士亲属,一定  相似文献   

11.
临终遗言具有特殊的智慧,这是全人类所共有的信仰。《论语》中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莎士比亚说:"一个人的临终遗言,就像深沉的音乐一般,有一种自然吸引  相似文献   

12.
<正>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国的细胞,家道正则天下安,家风廉则政风清。新中国第五任财政部部长吴波,就是一位守清拒浊的领导干部。他以公而无私的"两份遗嘱",赫然彰显了共产党人克己奉公的廉洁家风。在一些党员干部无法绕过权力与房子、票子、车子、"帽子"的利益纠缠时,吴波两立"遗嘱":一是不给儿孙留下一间房,二是不给儿孙留下一分钱。这样的"遗嘱",也许在一些人看来不近人情,甚至不合时宜,但它凸显的舍己无私的家国情怀,与那些腐败分子把"家"变成权钱交易的"铜臭场"相比,一个洋溢的  相似文献   

13.
口述史学能否引发史学革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志敏 《新视野》2006,(1):50-52
口述史学真的会引起新的史学革命吗?如何认识口述史学将会引起的革命?怎样使口述史学真正促进史学的革命性进步?这类问题不仅值得口述史学者关注,也应引起研究史学理论、近现代史的学者和借鉴口述方法从事研究的各学科学者,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口述史以不同于文献证史的方式表现历史细节,同时可以为社会史研究的广泛深入提供丰富材料,因而具有推进历史研究产生革命性进步的价值。但要真正产生这样的效果,必须解决口述音像保存、共用问题,并须提高口述工作者的素质,加强口述史学理论研究,取得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相似文献   

14.
<正>在治理实践中,如何把全面依法治国落细落小,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从实际情况看,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刚性"与"柔性"。法律是刚性的,要依法办事,不能含糊;任何人都要遵从法律,没有例外。但"法律之内,应有天理人情在"。如果执法司法只讲法理、不讲情理,只有严肃性、缺少人性化,当事人面对的将是冷冰冰的面孔、硬生生的方式,难免心生抵触、判而不服,甚至产生怨恨法律、仇视社会等偏激心理。多采取柔性的手段疏导情绪,多做些思想工作增进信任,多运用调解的  相似文献   

15.
韩国现在年人均国民收入1.4万美元。但韩国国民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对资源利用精打细算。节约到牙齿上在韩国一家中文学校教中文的小蕾说到在韩国的生活,感慨地说:“韩国人已经节约到了牙齿上。”她说,到韩国饭馆就餐后,  相似文献   

16.
情怀消费既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还有制度层面的。法律作为制度层面的"社会产品",在满足人们需要的过程中理应渗透人类的情感,形成情怀消费。只有让法律成为一种情怀,让法律生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才能使法律无论其完备还是不那么完备,都能成为一种消费习惯甚至一种生活理念,内化于心,形成情怀。法律的情怀消费涉及多方面的因素,立法者要立正义之法,执法者要秉公执法,司法者要公正司法,此外还有更为重要的一面,那就是守法者的守法行为。倡导法律的情怀消费,并非真的把法律当作消费品,不能也不应当只作为消费的对象。法律在发挥其功效的时候,不仅需要其外在的显现,更需要其深达内心的认知和体认。  相似文献   

17.
为了鼓励老年人给自己的儿女看孩子,韩国政府准备出台措施予以奖励,计划每月向照看孙子、孙女的祖母或外祖母发放40万韩元(约合2200元人民币)的补贴。但有韩国媒体质疑这一措施的可行性,认为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只能是"说说而已"。据韩国《朝鲜日报》3月19日报道,韩国女性家庭部决定最快于今年下半年引入"照看孙辈项目",内容是利用政府预算向照看孙子、孙女的祖母或外祖母每月发放40万韩元的  相似文献   

18.
(一)"死生亦大矣!"一个人在告别这个世界时的遗言。历来被看做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生命嘱托,一种具有纪念性、经典性、持久性的临终交代。如果当事人是一位举足轻重、影响深远的政治家,一位轰动世界的伟人,那么,他的遗言就更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不容忽视的价值。周恩来总理在濒临生命终点时,郑重嘱咐:"不能忘记老朋友。"这句  相似文献   

19.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必须以素质教育的理念为指针。"素质拓展法"有助于帮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更好地实现德育课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目标。作为一种起源于户外拓展训练的方法,"素质拓展法"不仅可以在德育课堂中应用,而且还因其具有"落实体验""同伴教育"和"全面发展"的优越性,所以会产生无与伦比的德育功效。而要引入这一教学方法,作为教师,则需要转变思维,以"活动"去代替"灌输",用另一种方式去拥有教学中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20.
正《多余的话》是瞿秋白密写的遗嘱。作为一个"杰出的语言学家",他从狱中发出的信,几乎都加了密,如他被俘后写给鲁迅和周建人的信用的是化名、暗语,采取了周密的安全措施。作为遗嘱,瞿秋白更是充分发挥其语言文字才能,留下了诸多关键词作为导读。标题、引言与序言的解密读懂了《多余的话》的标题、引言与序言,也就进入了读懂瞿秋白遗嘱之门。(一)标题:多余用"多余的话"作为遗嘱的标题是瞿秋白的深思熟虑之选。"多余"通常理解是可有可无甚至累赘之意,但《辞海》对"余"的解释是"剩"。于是"多余的话"也就成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