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当防卫制度在司法实务中的法律适用效果不尽如人意,除了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外,主要是因刑法理论自身存在缺陷从而难以正确指导正当防卫的刑事司法实践活动,以及司法者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足。为此,需要以犯罪体系阶层论替代犯罪构成"四要件说",从诠释学角度重新理解司法活动自身的规律性,为正当防卫的法律适用奠定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利益本位说的发展,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成为刑法理论界的一个新的问题。对于防卫行为应如何界定其限度?应该从哪些方面来界定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在界定的时候有什么具体的标准?这些,都是正当防卫理论中应该探讨的问题。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是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分水岭,关于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在英美法系、大论法系以及我国的刑法界都有成熟的理论,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却存在着标准难以把握的问题。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应该有一个明确具体的标准来界定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  相似文献   

3.
正当防卫制度在我国刑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于维护国家、集体、个人、他人的合法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受传统国家本位思想以及法条自身规定过于简洁等影响,正当防卫制度在司法适用中出现异化,背离其保障公民自救权利的初衷。其中,对正当防卫的前提性条件——不法侵害的误读是目前实践中正当防卫认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践中,过分限缩不法侵害的范围、模糊被害人过错与不法侵害的界限等原因造成大量不法侵害难以被认定,从而导致防卫人行为的防卫性质被否定。只有明确界定不法侵害,才能更好地保障正当防卫制度在实践中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4.
正当防卫制度是刑法理论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正确运用正当防卫对保障国家、公共利益、公民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从而震慑犯罪分子,对预防和减少犯罪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正确理解和运用正当防卫,就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我国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公布实施以来,刑法界围绕正当  相似文献   

5.
正义与秩序永远是正当防卫制度存在的最根本的价值。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作为国家刑罚权的补充,在鼓励公民与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近几年的司法理论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在整体构建上存在着法律价值的缺失。本文在前人思考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观点着重阐述自己对正当防法律价值的缺失的几点理解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刑事诉讼证明责任是一项法定归责机制。然而,正当防卫证明责任分配却长期沦为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这种司法乱象既源于刑事诉讼立法的模糊,也是正当防卫在犯罪构成体系中的特殊位置使然。尽管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正当防卫案件中,控方均主动承担了正当防卫的证明责任,却也存在证明责任再次"回归"被告人的现实风险。若由被告人承担正当防卫的证明责任,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疑罪从有,加剧正当防卫沦为"僵尸条款",导致追诉机关怠于全面收集证据等不利后果。因此,有必要对"被告人承担正当防卫证明责任"的诸多观点予以理论澄清,并从"避免冤枉无辜""补偿正当理由"等角度对"控方承担正当防卫证明责任"的正当性予以证成,以此实现正当防卫的制度价值。  相似文献   

7.
我国刑法规定的正当防卫是各种合法权益最直接最有效的保障,但为防止其被滥用,刑法规定了严格的正当防卫合法条件,由此构成了极具我国特色的正当防卫理论。认真分析防卫时间、防卫限度的司法实践问题,深入探讨防卫过当行为人和假想防卫行为人的罪过形式,有助于正确界定各种防卫行为,有效保护并引导正当防卫权的正确实施。  相似文献   

8.
郑金莲 《前沿》2006,(5):122-125
当庭认证制度作为我国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但诉讼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对当庭认证制度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解,司法实践中也出现了操作上的困难。我们必须走出各种误区,对当庭认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对当庭认证制度的完善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9.
新《刑法》确立的无限防卫权,法条设计粗糙,在立法思想上存在误区,在司法实践中产生一些负作用,应当加以修改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杨文革  刘佳敏 《长白学刊》2023,(2):94-107+2
通过对近5年中300份涉正当防卫案件一审刑事判决书的阅读梳理,并利用SPSS软件对300份裁判文书中的信息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就正当防卫制度在审判阶段的实际应用进行实证研究可以发现:互殴与辩护人辩护对于防卫性质的认定具有显著性;互殴与防卫性质呈现互斥关系,且互殴的认定存在泛滥趋势,挤压了正当防卫的适用空间;“骑墙式”辩护策略在涉正当防卫案件中大量存在;《正当防卫指导意见》的颁布并未对审判阶段防卫性质的认定数量造成积极的正向影响;案件防卫性质的认定出现向审前阶段前移的趋势。司法工作人员应注重对正当防卫制度证明责任分配和证明标准设定问题的研究,将正当防卫与互殴的区别作为办案的一个重点,在审判程序中区分“定罪”和“量刑”两个不同的阶段,以应对“骑墙式”辩护中存在的逻辑不自洽和违反“无罪推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