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善听则明     
一些干部走上领导工作岗位后,经过数年的锻炼和适应,虽具备了能言善语、能说会道的“口才”,但“听”的本事却不高,表现为不“会听”、不“善听”。 领导干部会说不会“听”,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干部存在着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一是爱说,不爱听。只练“口才”,不练“听才”,往往是居高临下,爱打官腔,好耍威风,自感高人一等,唯我正确。二是只爱听表扬,不爱听批评。听到符合自己的心意的溢美之词眉飞色舞,沾沾自喜;听到批评、逆耳之言则如鲠在喉,怒发冲冠,甚至对“冒犯”之人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三是爱听“上言”,不爱听…  相似文献   

2.
“说”是一门艺术,善于语言表达的叫有“口才”,“口才”是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必备素质之一;同样,“听”也是一门艺术,会听、善听,也应是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必备素质。说,与人的心态有关,虽有一个想说不想说、敢说不敢说的问题,但根本上还是个知识、能力、素质问题,是个会说不会说的问题;听,与人的素质有关,虽有个会听不会听的问题,但更重要的在于心态,在  相似文献   

3.
所谓“善听”,就是要善于听取 各个方面的意见。应当说,它是一 个领导者的基本功。但是,有些领 导者却不能做到“善听”,而是偏听 偏信,致使部分下级远离领导,工 作上不支持配合领导。一个领导者 要做到“善听”,主要方法是“三辨”: 一辨动机。就是要辨别说话人 或汇报人的动机。一个有头脑的领 导者,必须要审慎地去辨别那些爱  相似文献   

4.
“善说”叫“口才”,“善听”即是“听才”。 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问谏议大夫魏征:“人生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征对曰:“君之所以明也,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听也。”这也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成语的由来。它告诉我们,会听,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明智通达;不会听,只听一面之辞,或光听谗言,就会昏昧糊涂。历史上既有唐太宗兼听、善听、从谏如流而达“贞观之治”的正面典型,也有袁绍恶闻道声而有长师之辱,楚霸王不纳逆言尝别姬之悲的反面例子。  相似文献   

5.
谦听与兼听     
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讲话中指出:“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而听什么、怎么听、听的效果如何,这不单单是带着耳朵就能解决的简单问题,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是领导能力与领导艺术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体现。因而,作为一个领导干部,一定要学会和掌握“听”的本领、“听”的艺术。谦听。态度决定听的效果,虚心而又耐心地听人讲话是成熟的领导者所具备的品格与气度。至于听别人讲自己不爱听的话,而且要从头到尾地听,那是对领导者自控能力的考验。首先,要认清听的意义和作用,变“要我听…  相似文献   

6.
胡昌方 《前线》2012,(5):58-58
近日有幸参加一个座谈会,议题为“如何转变工作作风”。会上某位领导一席话,令本人叫好不迭。他说:“当领导的既要‘会讲’,又当‘能干’,还须‘善听’;‘听功’、‘说功’、‘做功’缺一不可;欲展‘说功’、‘做功’,必先练‘听功’,即善于倾听人们的意见、呼声、批评。”  相似文献   

7.
“现在征求意见,听真话,并不那么容易,很多意见其实都是说的漂亮话,都是摆设。”山东省委副书记姜大明在听取章丘市委汇报时,表示了上述看法。穴《人民日报》,2005.2.28雪此话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熏不仅政界有,科技界、艺术界等也有;不仅山东有,其他地方也同样存在。漂亮话,也就是恭维话、颂扬话、冠冕堂皇的话,也多是虚假的话,逢场作戏的话,言不由衷的话。一句话,多不是真话。人生来爱说漂亮话,不爱说真话?非也。爱说“漂亮话”大多是后天形成的,其成因大致有三:金钱买出来的。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俗话说:“无利不起早”,漂亮话也不是随便说…  相似文献   

8.
常听到一些领导同志评价下属说:这个同志工作不错,就是爱讲‘牢骚话”。我认为,讲‘牢骚话’奖一个人的缺点,但“牢骚话”里也有真话、实话,不可一概否定。实事求是地讲,“牢骚话”不是那么中听,谁听了。G里都不舒服,所以,爱讲“牢骚话”者大多是得不到领导的偏爱和重用。其实,一个领导干部如何看待“牢骚话”,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政治水平和思想觉悟。一个单位“牢骚话’哆,是不是可以说这个单位的民主风气不是太浓,领导工作中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不然,群众的意见有处提,疾苦有人理,领导各方面的工作都做得很…  相似文献   

9.
论及一个人“爱吹不爱批”,人们往往说:“他只听好话,听不得坏话。”我每每听到这种说法,对那些所谓只听“好话”者,总有些怀疑:他们真的听“好话”吗?“您有水平、有能力,领导有方。要不是您呀,我们连工资也难到手。”这是什么话?“您决策时倾听群众的意见不够,工作失误与您作风官僚有关。”这是什么话?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个患先天性眼病的盲残女,当“法轮功”的练习者开始劝我练“法轮功”时,我也曾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一大早起来加入到“法轮功”晨练的人群之中。可我一听讲解者说,练“法轮功”的人腹部有个大法轮如何如何起作用,就憋不住笑了。当时我对身边的人说,如果肚子真有大法轮的话,那么五脏六腑哪去了,这么多年我咋没听说过大夫在哪个人的肚子里找到过这种大法轮呢?这纯粹是假话、谎话、骗人的话。“法轮功”的讲解者听到我与他唱反调,便不点名地说,练“法轮功”的人必须心诚才灵,心不诚的人请离开此地,不要影响大家练功。他在前边…  相似文献   

11.
别忽悠群众     
激励群众需要口才,凝聚人心需要口才,沟通协调也需要口才——良好的口才是领导者必备的素质之一,也是展示领导者人格魅力的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口才就是领导力!但是,口才毕竟只是领导能力的一个方面,是实施领导、落实工作的一个手段,工作目标主要还是靠谋划、指挥、协调、调动、决策等大量基础性的工作来实现。如果认为一个领导者只要有良好的口才就可以感  相似文献   

12.
最近,一位领导同志在谈到如何深入实际、了解基层真实情况时,深有体会地说,到一个单位了解情况,不仅要听会上的,也要听会下的;不仅要听干部的,也要听群众的;不仅要看“门面”和“窗口”,也要看“后院”和“角落”。这位领导同志的话,既是对如何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的一种提醒,也是对时下一些领导干部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的批评。一个时期以来,贪图虚名、不务实效、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在一些地方的基层单位相当严重。有的习惯于喊口号,说空话、套话,追求报上有报道,广播上有声音,电视上有图像;有的整天沉湎于文山会海,以讲…  相似文献   

13.
成材的标准     
《理论与当代》2012,(1):59-59
马未都在其著作《马未都说》(人民文学出版社)中说,当我们懵懂看世界的时候,成年人老是等待我们成材。小时候男孩子一般都调皮,宽容一些的长者爱说:“树大自然直。”我年幼时很爱听这句话;但更爱听的是我们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成人之后,偶尔想起这个问题,也没得到明确答案。今天的社会有些意思,令正在受教育的一代及家长常常茫然。  相似文献   

14.
在梨园界有句行话:“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唱戏、唱歌若此,写作也是一样的道理。练习,不断的练习,确实太重要了。在不断的练习里,你终熟能生巧。记得读初中时,我曾问一位作家:“怎样才能写好作文?”这位作家说:“多写多练。”当时,  相似文献   

15.
“三讲”教育中,群众批评某领导同志“缺乏原则性,惟正职的意见是从。”该领导听后竟大不以为然:“不听一把手的,听谁的?”──这句话固然有其正确的一面,但也反映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在某些领导班子里,看一把手的眼色,跟一把手的思路,顺一把手的口气,大小事皆由一把手“一锤定音”,可以说屡见不鲜。我们姑且将其称之为“一把手现象”。 “一把手”这词儿,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步伐闯进我们生活的。它看似简单,但加在厂长、厅长等行政正职的头上,就如同一道耀眼的光环,顿然产生一种威慑力,令众人不得不“仰而视之”。 近年…  相似文献   

16.
黄东成 《唯实》2007,(5):96-96
有句古训:直言犯忌。我们中国人有个通病,喜欢听好话,听奉承话,即便明知是假话谀词,只要听了飘飘然受用,就爱听。直言则不会拣好听的说,说长,也道短,而且主要是道短。认定,“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也就是《老子》所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相似文献   

17.
常言道:“会说的不如会听的。”1978年,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讲话中指出:“一个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这句话虽是从发扬民主、解放思想的角度讲的,但也说明了领导贵在会“听”的道理。一个不善于听群众讲话的领导者是很难做到察民情、顺民意,赢得群众尊重的。领导者只有做到会“听”,才能与人沟通,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凝聚群众智慧,推动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倾听”时贵在“谦听”。是否善于倾听,是衡量一个领导者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领导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毋庸置疑,没有时…  相似文献   

18.
郭震海 《党课》2011,(12):66-67
到农村去,和百姓聊天,他们提到自己乡里的领导时说,架子大,有官腔,往往是讲半天话,听不明白一句;和乡里领导谈心,他们似乎也很委屈,说自己很想干出点成绩,但往往事不如愿。百姓不给“面子”。  相似文献   

19.
善于幽默     
一个领导干部要出色地做好工作,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需要讲究一定的领导方法和艺术。其中,学会幽默,善于幽默,应该说是各级领导干部提高领导艺术、改进领导方法的一个重要方面。幽默作为生动有趣而意味深长的交际艺术,本来就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位哲人曾说:“世俗生活最有价值的就是幽默感。”作为“世俗”生活的一部分,领导工作也需要幽默感。事实上,不仅古今中外的许多杰出政治家都是运用幽默艺术的大师,而且现实生活中的不少领导干部也是善于运用幽默艺术的高手。他们借助于恰到好处的幽默,在领导工作中往往能收到妙趣横生、独辟蹊径、优化气氛、赢得人心的独特功效。尤其在处理和解决一些棘手问题时,他们不仅仅靠权力,而且辅之以适度  相似文献   

20.
一位领导有一个“癖好”,特别喜爱听“闲话”,每当单位重大决策推出前后,总要听听背后群众的“闲话”。有时候还专门召集中层干部汇报听到的“闲话”。他不但自己喜欢听“闲话”,还要求下属干部都要多听“闲话”。故此,被群众誉为“闲话领导”。按“闲话领导”的话说, “闲话里头良言多,常听闲话好处多”。 “谁人背后无人说?”听到一些闲言碎语是常有的事,面对“闲话”,有些人却不能坦然地对待,一听便暴跳如雷,非要查个水落石出不可,认为是对领导的不尊重,有的还拿出“帽子”乱扣,硬是要压制群众的“闲话”,结果是越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